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04654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5
《简谈对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深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对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深思简谈对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深思导读:对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深思摘要:心理健康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当前我国心理健康课很多都存在流于形式等理由,本文以这些理由为切入点,结合笔者自己这几年的教学、随堂听课实践,谈谈对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一点深思。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实效性;同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在普及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同质性的心理发展理由,推动学生
2、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思想观念滞后、条件的限制、师资的缺乏,目前很多心理健康课都存在形式化、德育化、混乱化等理由。 一、活动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 不可否认,在心理健康课中如果适当地穿插活动,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活动终究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笔者在听课时,发现很多教师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经常用很多活动或者游戏,但是这些活动或游戏要么是创设情境的事例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不了情感共鸣;要么是不管理由的深浅都叫学生讨论,表面热烈,实际上学生未有收获;要么是一堂课里,塞满了动的外显形式,少了内在的深思和感受。
3、 二、将引导等同于教导,导致德育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推动”是通过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实现的,它遵循的是不同于德育“自上而下”的运转方式,而不少教师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差异,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分强调社会性、统一性,在课堂上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学生应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说教多于引导甚至代替引导,把自己对事物的好恶、自身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学生。这样的做法不仅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 三、讨论限制不够,课堂氛围混乱。 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应当给予学生宽松的讨论氛
4、围,讨论应该是放开的讨论,最好不要限制或者聚焦要少。但是这样的讨论,会导致学生的发言非常杂乱,使得辅导目标可能很难实现,导致课堂氛围混乱甚至不可收拾。 心理健康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为前提,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的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形式。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心理健康课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识记心理学知识和概念,而是以提高、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助人自助为目的。因此,要成功地上好心理健康课,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课堂活动的设计要面向
5、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避开出现部分活跃学生唱主角,而冷落了另一部分同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是通过主动参与在互助中实现自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简谈对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深思导读:对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深思2.主体性原则 在组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很明确自己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是活动的一份子,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理由情景,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余地
6、;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流露真情实感,努力探索解决理由的办法。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多用鼓励性的、商讨式的语气,避开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 3.活动性原则 从学生的兴趣讲,活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为其所喜好。因此,我们开设心理健康课经常以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策略。它不同于纯知识传授课型,而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体验、感悟。但与一般的游戏活动不同,心理健康课的活动不只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它还含有“知”的指导和“行”的训练任务,也就是说,它还要经历一个交流、提炼、内化、升华的过程,还要让学
7、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组织活动要尽可能简洁、可行。 4.过程性原则 心理健康课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及过程体验,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使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理由,解决理由。除此之外,心理健康课中,许多理由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应鼓励学生实话实说,让其发表真实想法。即使有提出明显不当的做法,也应从该行为的后果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合适的地方。例如在情绪管理系列辅导课中,有学生提出一种不合适的情绪宣泄策略,老师先不着急判断合适与否,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这种策略似乎非常解气,但这样做之后,
8、后果会是怎样?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宣泄策略”的结论。 5.同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