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ID:23197091

大小:929.98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8-11-05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1页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2页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3页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4页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5级叶奇奇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徐云峰教授 ClassifiedIndex:G412U.D.C:378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asterDegreeThesisStudyontheconstructionofChina's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revitalizationGrade:2015Candidate:YeQiqi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Speciality:TheoryofMarxismSupervisor:ProfessorXuYunfeng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页摘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随与之而来的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生态状况每况愈下,不容乐观。面对农村生态日益恶化的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旗帜鲜明的指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充分表达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建设地高度重视和农村发展的精准定位。因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康梦想的前提。本文立足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先指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梳理出了农村生态建设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视角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透彻的梳理,根据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主要从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生活垃圾等方面对农村生态污染进行了阐述,并从思想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农村人为因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农村生态思想建设、完善农村生态保护制度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等三方面来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问题分析路径选择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I页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isanimportantpartof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withtherapidgrowthofChina'seconomy,theproblemofecologicaldestructionhasbecomemoreandmoreprominent.Facingtherealityofruralecologicaldeteriorating,theparty's19reportputforwardthestrategyofrejuvenating"country"brightflagbrightpointsoutthattheconstructionofChina'sdreamtobeautiful,fullyexpressedthepartyandthegovernmentofruralconstructionland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precisepositioningandruraldevelopment.Therefore,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hasbecomethepremiseofrural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realizingthedreamofawell-offlife.Basedondialecticalmaterialismandhistoricalmaterialismbasicprincipleandmethodofthefirstpointsoutthebackgroundofthe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combing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ruralecologicalconstruction,thispaperintroducesthearticleresearchperspectivesandresearchmethodssuchascontent,Atthesametime,Talksabout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II页civilizationtheoryisrelativelythoroughcarding,accordingtotheproblemsoftherural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itsreasonanalysis,mainlyfrom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townshipenterprises,livinggarbageonruralecologicalpollution,andfromthethoughtproblem,socialproblemandruralhumanfactorsthreeaspectshascarriedonthedetailedanalysis;Finally,aimingattheexistingproblemof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from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ruralecologicalideas,perfectingthesystemofruralecologicalprotectionandsolvetheproblemof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inthreeaspects:tosolvetheecologicalproblemsinthecountryside.Keywords: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ProblemanalysisPathselection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V页目录第一章绪论................................................................................................................1一、研究目的、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一)国内研究现状...............................................................................3(二)国外研究现状...............................................................................4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6(一)研究视角........................................................................................6(二)研究方法........................................................................................6(三)研究创新点...................................................................................7第二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9一、生态文明的内涵.......................................................................................9(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9(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15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基础.................................................17(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17(二)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28(三)西方生态文明思想...................................................................31第三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4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4(一)农业生产污染............................................................................34(二)乡镇企业污染............................................................................35(三)生活垃圾污染............................................................................36二、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36(一)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36(二)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41(三)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人为因素...........................................46第四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50一、加强生态思想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50(一)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50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V页(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51(三)丰富生态伦理道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54二、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55(一)健全农村生态文明法规建设...............................................55(二)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56(三)建立补偿机制,保持生态建设公平性............................58三、解决三农问题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59(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素质..............59(二)转变生活方式,推广生态消费...........................................60(三)变革生产方式,建立良性生态循环.................................63结语..........................................................................................................................65致谢..........................................................................................................................66参考文献.....................................................................................................................6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目的、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前进,生产能力的快速攀升,生产规模愈加庞大,物质产品也更加丰富,但是在人们物质需求日益满足,生活水准全面提升的同时,自然资源也被大量消耗,甚至许多宝贵的资源已经被挥霍殆尽,例如: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自然资源利用率的下降,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也在大幅度的消减,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肆无忌惮的开发,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化,给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解放以来,社会生产能力低下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需求、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生产力成为社会主要目标,人们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不闻不顾,没有将生态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因此,如何突破生态“瓶颈”这一难关,迎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进一步美好发展的关键“瓶颈”。(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文明发展的理论进程。针对目前我国农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页村资源环境保护现状,国内诸多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也是纷繁复杂,形式多样,但是透过研究现象的表面,还是折射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很多弊端和害处,农村如何加强环保,需要采取什么措施等还需要进行强化研究发展。这就我们的进一步研究理顺了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发展指向性目标。(2)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农村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实例,进行归纳,总结出农村环境保护的本质所在。只有厘清农村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根部性问题,就为发展和保护农村资源生态提供了明朗乾坤。(3)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新的成果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程,后人的进步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并吸取前人的“精华液,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去向,获取新的发展理论。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是如此,它需要充分参照前人的研究现状,从中提取可借鉴部分,避免在自身的研究中重蹈覆辙,步入灭忙,正是在这种不断积累的研究中,无形中促使人类的文明发展里程得以延续和保存。2、现实意义(1)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操作性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理论、智识和实践支持。环境保障政策为环境保护保驾护航,没有了这个政策性的引导领和导航,要想进一步推进农村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将会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生态的发展也将难以开展。然而这个调查研究将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和支撑。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2)寻求农村环境保护之路究竟在何方。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通过分析农村生活现状,从政治、经济、社会、群体、文化意识等多个层面分析农村生态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可行方略扭转农村生态的不利态势,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浪潮之中,为农村发展探索前进方向。(3)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更是践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五位一体”之生态建设之“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发展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是促进人与自然关系融洽的重要举措,而这恰是响应了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生态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研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①保驾护航。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从我国内部环境发展来看,20世纪下半叶,是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的重要历史时期。目前国内众多研究者都着重强调了该时期的农村发展问题,经过不断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局限性和研究方法的不全面,就决定该时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村的经济和政策上,而生态方方面的研究就明显的滞后于前面两者了,而随着①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页时代发展,农村问题开始得到中央的重视,尤其是最近几年,政府多次颁布一号文件,针对农村发展,提出了重大的发展战略指南。农村“三农”问题的建设以及研究,得到了学术界极大关注和响应。但是不同于以往的是,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研究者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精神的指示,开始将生态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纳入到农村环境保护建设中,农村的环境保护成为了近期热点话题,相关的学者研究与日俱增,据初步调查,目前在CNKI中输入“生态环境”可以获取近80篇文献。但是,特别针对于农村方面的还是少之又少,并且目前存在的还都是从生态学或者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我国目前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有:李周的《世纪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较为有影响力的席运官负责编写的《有机农村生态工程》等;这些著作在农村的社会大背景下分析了保护环境的长远作用于意义,并且也相对的指出了农村在环境污染上存在的一些隐患以及问题,并且也相应的提供了些许的可借鉴措施。因此,真篇文章在分析一些有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措施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环境状况、分析原因以求找到农村发展的根本性举措,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系统的方法来挽救农村环境现状。(二)国外研究现状对于农村生态的发展问题,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从本国农村环境问题以及外国尤其是中国的农村现状为例进行研究。第一类的研究包括美国的专家学者罗吉思对美国农村的发展状况进行的理论性研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页究,还有针对农村发展演变的进行探究的法国研究专家蒙德拉斯。二是国外专家学者将考察对象、目标主要集中在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及农民的生活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就一方面而讲,国外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在本国所处的地位和意义等与我国的农村现状大相径庭,故而,我们在借鉴他们的理论研究时不主张从农村现状这一细微处进行考察,而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上的研究。从另一角度来看,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研究中,直接针对农村环境具体表现的问题则较少的论述,特别是在农村的经济政治等领域,例如黄宗智、明恩博等美国专家在调查我国农村问题时较多的避开了本土的经济政治等领域,通过实地调查或者是较多的采取特殊案例进行分析我国的农村问题。当然,国外这些研究举措为我国农村的研究也开辟了新的途径。欧美等国在早期进行科技革命时就已经先漏出了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欧美学者也较早的进行了环境污染研究,其中有些研究可可以说是影响广泛,其中撰写《寂静的春天的》的作者蕾切尔卡逊便是环保人士,他的著作便是开启了当代环境主义的先河,他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列举了如何保护动植物,生物化学等饲养肥料是如何破坏环境破坏植被的等等,此后又有众多学者开展了类似的研究,打开了生态保护的门阀,使得生态建设涉及到了环境科学、生①物学等诸多科学门类。①袁建立、储诚进.中美生态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对比[J].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第5期,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页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一)研究视角“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将农村生态放在了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领域,通过开展农村现状分析,调查农村广大劳动群体农民的生态认识情况,来对农村的生态有个具体的认知。首先,独特的社会背景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指出,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矛盾,要把握主要矛盾,对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处理。因此,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问题和要求,我们要做出客观对待。在理论指导上,我国十八大会议以及十九大的召开,为我们的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支持,为我们开展农村建设、农民教育并最终付诸于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建设铺平了道路。其次,农村、农民存在的差异性。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以一个农业大国身份自居,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形成了区域差别大、有着自身独特性的众多农村和农民,生存环境的不同注定了我国农村与国外农村的天壤之别,并在此基础上,养育了中国特有的农民思想和独一无二的品质。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独特性,决定了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必须要自足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活动。第46页—50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页(二)研究方法1、历史考察法。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时代,都是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的研究应当置身于特殊的历史时代,采取多维度、多方面的考察措施,力争追求考查内容和结果的完善性和客观性,否则就会出现有失偏颇,研究结果无效等问题。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都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文件、著作等成果的研究调研,梳理清楚了农村生态建设的何去何从,为农村环境的进一步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2、研究要采取理论结合实际,将调查实践活动与理论的分析充分结合。自十八大以来,生态建设日益提上日程,纳入到了和政治、经济等同样的发展地位,特别是随着“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布局的提出,致使生态建设成为热门话题,而农村的环境发展建设也纳入全国生态建设就成为了热门研究课题。但面对这个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题,如果不能做到深入农村、深入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客观深入分析,否则农村的环境建设就只能是一纸空文,无法落地生根,农村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这些年,我深入到河南、四川诸多新农村开展了多次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切实的了解到了农村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在调查中也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本次论文的开展协作,提供了理论研究根据,并且在这次实践走访中,笔者采取了调查问卷、实地走访、案例分析等多种调查方式,为本研究的真实性提供了保证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页(三)研究创新点对于农村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缘起、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本文努力在对比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某些个人的见解,力求做到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总结全国各个地方的生态建设经验成果,从中把握生态建设的内在规律推动农村生态建设。2、研究内容的创新。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社会发展议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保护生态就是报我们赖以存在的家园。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生态现状,根据农村存在的“垃圾围村”、企业生产污染以及农业生产问题,意在采取具体的研究措施找到最根本实质的原因所在,进而为下一步的对症下药提供问题基础,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①计盼静.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页第二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一、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关生态文明的定义,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找到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复杂性,它是需要多方面多个条件共同努力作用的结晶,其中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把握人在实践中保护自然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的因素。同时囊括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能够主动积极优化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积极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努力通过改善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完善和加强农民①的生态价值观和精神面貌,逐步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但是还有一种看法指出,农村要建设生态发展,就必须转斌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环保的生活行为,从而树立生态观念,并在生态意识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1、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基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自然环境为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提供了空间来确保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当然,这里所指的空间环境是健康良好的,是在自然环境承受范围之内的,没有被人类破坏的物质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其弊端也充分的表现出来。改革开放①熊春林、黄正泉、梁剑宏:《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载生态经济,2010年第3期,第153-155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0页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被大量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许多地方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采取竭泽而渔的开采方式,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恢复能力大大削弱,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多种生态破坏现象,它间接或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制约到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在日益严峻的生态破坏面前,尔日·莫斯科维奇作为法国赫赫有名的生态研究学者,他指出,生态危机变为了全球问题,在地球各个地方居住的居民们所无法避免的,生态问题已然成为了世界性坎坷,“环境保护在这个意义上是跨文化的,它正在改造着我们的现代性文化;世界的重心正在从社会转向自①然。”,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这一对立统一矛盾的不断升级,政府也日益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系统承受巨大压力,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守“绿色”理念,遵守自然界客观规律,做到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环境保护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2、生态思想是内在动力生态思想是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涉及到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人们的①【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页①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变革的体现。生态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时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代替人统治自然的观念,要求用事物相互联系的整体思想代替机械论思想。保罗·泰勒和戴斯·贾斯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一种道德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诸多经验,形成一些与生态想密切相关的思想内容,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平等性、社会性、阶段性等,这些基本特征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生态思想特征包括:第一、平等性。平等性既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也是指人与自然地位的平等。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的传统价值观过分强调人的权利和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界的权利和利益。生态文明的平等正义理念意在通过帮助人们的生活活动,启迪人们的道德悟性,促进人类和生态的和谐平等关系;第二、社会性。生态思想涉及到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不可避免的要具有社会性特征,生态问题是所有国家、民族、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不存在侥幸脱离环境惩罚的对象,也就是说,如果不敬畏和保护自然,不按照自然环境的运行规律办事,自然将用它特有的方式“回报”人类,而这种“回报”是不分人群,不分地域的,也不分富人和穷人的,它指向所有的人。社会性是生态思想的内在属性;第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人类社会不存在普遍的道德①曾成栋.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页规范,任何思想道德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一定时期的思想道德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视为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服务的。虽然自然界没有阶级性,但是当我们把道德关怀的对象延伸到自然界,并遵从一定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为自然万物附加了阶级性。3、生态生产是扎实基础所谓生态生产,是指人们在综合考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它要求构成生产的诸要素具备生态属性。生态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生态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和服务中坚持“绿色”原则。其特征表现为:第一、生态性。生态性是指在生态生产过程中,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坚持清洁、无污染和可持续循环利用,既有利于生态环境又满足人们的消费。生态型是相对于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言的。工业文明时期又被称为灰色生产力时期,因为它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是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所难以比拟的,该时期,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产品的同时,也降低了土壤肥力,污染了农产品,带来了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的污染;第二、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尽管生态生产对于当代与后代人的发展很重要,但是,其精髓却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在过去相当长的社会活动中充分说明了不顾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和保护,违背生态自身的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页内在价值和发展条件,而肆无忌惮的进行社会生产活动,都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并最终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机;第三、协调性。自然环境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生产与生态制剂爱你的相互协调。工作革命的灰色生产力所造成的生产与生态之间的不协调,是造成资源环境损伤的重要原因。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环境运行和人类活动并行不悖的基础上的开展活动,强调的是生产与生态的“共赢”。从收益性角度分析,传统的生产力过重的强调和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在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多选择部分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生态生产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要求做到把部分利益纳入到整体利益中来衡量,实现二者的最佳结合。同时,生态生产的协调发展还包括:社会生活,商业发展、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的的协调发展并进,强调的是诸多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生产把自然纳入人类发展的框架,把人和自然看作人类发展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从而做到把自然从被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工具性对象,上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伙伴”,体现出了协调发展的新理念。4、生态消费是重要保障生态消费是指将自身的发展消费需要纳入自然生态对人类消费实践的约束之中,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的生态化消费方式。这种方式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后人类与自然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新型方式,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方式。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页生态消费相对于节制性消费和浪费性消费具有独到的优势原则。第一、适度性。适度消费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自然生态提供的物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根据社会生产水平以及自己的生活水平来衡量自身的消费水平和规模进而在消费时做出理性选择的消费行为。适度消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将自身的消费限制在自身的消费水平上,不能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同时又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质量,做到既不超前、亦不落后的生活消费状态。第二、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消费是一种纵向消费,它强调把当代的消费需求与未来的消费需求,今天的消费需求与明天的消费需求连贯起来,既要兼顾眼前利益需求同时又要处理好长远利益需求,可持续性消费具有跨越时空限制的特征。在1992年的《里约宣言》中强调:“可续性发展不仅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又要又要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可持续性消费是以生态思想为指导的,它可以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态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等方面的满①足,并促进消费由低级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第三、全面性。全面性消费原则更侧重于人的全面发展与需求上的满足,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机械式的追求物质消费上的满足,他强调对人们生活发展中精神需要层次上的消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并呈现出层次性特点,从最底层的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到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尊严实现的满足。马克思曾指出:“从理论领①万以成,万岍.新文明的路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37-42.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页域来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①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1、特殊性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是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和特征的,是有别于国外其他农业国家的。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别具一番风味的农村乡土人情,我国的广大农民群众是赋予智慧和勤劳的,具有与生俱来的诚实肯干精神。当然,我国的农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处于深山中的农村居民以打猎烧柴为生,而处于内陆平原上的农村居民则以开垦土地,种植庄家为生,而沿海地区的农村居民则靠渔业养殖、出海捕捞为生,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农村现实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使我们的环境保护措施符合本地实情。2、复杂性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维护人们现有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准不降低,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保护资源、保障环境安全,维护人们的持续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保护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发展而单独追求环境保护,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环境状况做出不同的回答。总之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下,采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页取与之对应的战略,促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脚步逐渐从缓慢走向快速①而有效。3、持续性生态环境发展建设是以更好的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服务的,这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建设,更包含着无数子孙后代的生活,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当人人的需求有意,还关系到后代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时,要做到长远规划,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代价发展我们当代人的社会,不能剥夺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同时,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表现在,需要同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合,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科技作用起到开源节流,节源资源的作用,同时通过强化教育,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观念。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祖先通过与自然斗争,夺取了自身生存发展的权利,然而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又萌生了侵占自然,奴役自然地意识行为,而这些行为也深刻地烙印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开展,产生了大肆破环环境的状况,英国曾经清湛的多瑙河却变为了臭名远扬的臭水河,以前不曾有的多种疾病,因为环境的破坏污染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优秀的生态思想应运而生,为我们的环境保护提供者能量来源,这其中就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以及西方的一些绿色思潮等等。①夏广毅.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7页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村方面的生态建设,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进行过独特性的说明,但是我们却可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专著的字里行间之中找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思想及其言论,例如:恩格斯曾说的“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人类换来的都将是自然界的无情的报复”。而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观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则是他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核心思想。(1)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基础。自然界犹如人类的“养育袋”一刻都不停的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能量给养。正如马克思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那样,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类的母体,自然为人类发展供给养分,变相的说,便是自然是维持人类灵魂存在的肉身,因为自然的存在,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历史上,很早就有学者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构成组合部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从自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页然界中得到自己所需物质,来维护自身的生存,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意识到人类是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的,然而由于受到其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他们至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意义,而这种社会性意义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得以真正的揭示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作为自然界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有别与其他动植物的高级物种的存在物,一方面具有同其他物种一样的生命力和自然属性,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在某种程度上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主动的改造自然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其他动植物一样,是被动和受制约的的存在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人和自然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界的改造,然而人类的生产活动又要受到环境的约束,改变了生态环境就如同改变了人类的基因一样,就会出现各种病变,并最终自食其果,走向毁灭,而这正好验证了恩格斯曾说的,自然界不会一味地顺从屈服于人类的欲望,人类对自然界每次肆无忌惮的征服,都会自食恶果。(2)实践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所需的物质资源以维持自身肉体的存在。而生产活动则是维持并延续生命存在的活动。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种物质的全部特征,但是人类的追求便是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运动,这样下来,人们的活动就单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针对劳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9页动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恩格斯也曾做过旗帜鲜明的陈述,他认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①类本身。”正是人们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的本身,创造了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而实践活动也由此成为了人②们的立身之本和生命之源,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把自己的需求通过劳动实践和大自然发生联系,实现物质能量的交换,把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转化为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实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转变成了人类的躯体,也正是在在场实践过程中,将自己变为了主体性的存在物。然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通过实③践活动成功的实现了对自然界的“人化”,但是他们也强调不可否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和客观规律性,人类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尊重客观实在性,认识到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要坚持自然界的“优先地位”。(3)社会制度与生态的关系人类在进入到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急剧提①刘珊.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南昌大学,2011②吉林省教育厅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③王红梅.浅析科学发展观之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J].传承(学术理论版),2008年第11期,第26页—27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0页升,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个矛盾体。工业文明在在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化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①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正是在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肆无忌惮的破坏和掠夺带来了严重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后,在做到充分的分析后,得出要解决生态危机关键在于改变社会制度,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并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生产力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将人类的社会发展需求容纳入自然界有效的承载范围内,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共赢局面,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资本主义制度是阻挡环境资源改的的拦路虎,只有推翻他的统治,人们所遇到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才得以从根本上解决。2、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内容丰富、语言独特,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还体现在生产与消费等日常生产生活行为中,涉及到了农村妇女解放、人口再生产等民生与社会生态的关系等内容。尽管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有限性,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思想不免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为我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1页们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提供了大量的真知灼见。(1)植树造林,发展林业近代以来,近百年的战争致使我国家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重创。毛泽东同志在早期的农村活动调查过程中,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就提出过建立分配制度,确保强化对山林的保护,同时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思想还体现在融入政治生活的自然田园诗句,例如“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边风景独好”等。在1955年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关于讨论《农业合作化的全面规划和加强领导问题》时,指出“还有绿化和村庄。我看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北方的同志有这个勇气没有?南方的许多地方也还要绿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①有利。”毛泽东同志不仅有绿化环境的主张,而且强调绿化建设要注重秩序规划。在1958年他提出了“三三制”园林化耕作设想,即是将现有全部用于种植农业作物的十八亿亩耕地(等于一亿二千万海克托),用三分之一,即六亿亩左右’种农业作物,三分之一休闲,种牧草、肥田草和供人观赏的各种美丽的千差万别的花和草,三分之一种树造②林。(2)治理江河、兴修水利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5页。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编:《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2页在历史上,旱涝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其中以黄河泛滥、长江掘口等一直是领导人的一大难题。当然,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治理江河、杜绝洪涝灾害等重任落在了毛泽东同志肩上。在革命时期,针对水利建设,他就曾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独到论断,建国以后,他在充分吸取各方面专家的建议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和兴修水利的工程建设。在治理江河预防洪涝灾害发生的同时,针对南方水系发达,降水量大而北方却面临旱灾严重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①毛泽东的南水北调思想为我国的水电建设和三峡大坝建设奠定了基础,为解决农业生产和民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3)保持水土、预防疾病关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有深刻的认识,他在重视农业生产对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也充分认识到要处理好农业发展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建设要建立在水土保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决不能为了发展农业而破坏水土,进而带来自然灾害。同时,毛泽东还充分指出生态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搞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资源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①逄先知、冯蕙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21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3页①资源,而这些资源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利用”这充分体现出了毛泽东的人文环境生态思想。最后,毛泽东还特别重视人们的卫生建设和生存环境建设,通过开展除四害等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人们的卫生状况,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自量水平。3、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邓小平生态思想内容丰富,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史的中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深入研究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指导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1)坚持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立足于国贫民弱的现实国情,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成为了当务之急。然而,邓小平同志,在着重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环境生态保护,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持续发展,打破了对物质的绝对崇拜。在人口与资源生态的关系上,邓小平改变了过去“人多力量大”的观点,将人口的空间、能源需求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结合,并在十二大上计划生育列为我国发展的一项国策,注重将人口数量增长转为质量增长,从而实现人口与环境生态的协调。在经济与生态建设的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4页关系上,邓小平主张一方面经济建设要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不能为了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保护,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通过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2)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邓小平十分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尤其是1981年因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四川省发生特大水灾,造成了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针对这次水灾,邓小平曾指出:“洪灾涉及到林业问题,涉及到森林的砍伐问题,看来宁要进口一些木材,也要少砍一些森林”,对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邓小平身体力行,在北京义务运动中,种下了第一棵树。从而提高了民众的环保热情。此外,加大对旅游区的环境治理。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旅游业得到较大发展,但是旅游区环境破坏也日益突出,邓小平曾就桂林漓江水污染进行指示“桂林山水甲天下,水不干净怎么行”强调要保护旅游区环境建设,提升绿化质量。并在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将环境保护定位国策,标志着环境保护在国家层面得到重视。(3)科技改变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每次科学的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曾指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5页邓小平也同样重在生态保护方面强化科技的作用,他曾指出“……解①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尤其是面对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的国情,我们必须走科技密集型发展模式,提升资源利用率,而不能走高污染、高浪费、高损耗的传统发展道路。同时,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还表现在开源节流。生态科技大进步带动资源资源可供给范围和数量的提升扩大,并且可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进而达到保护生态的作用。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整理习近平在地方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言论,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和理解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主线和脉络,从而总体上掌握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高度凝练和准确定位评价,是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继承和充实,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建立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②光明日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5年5月11日版。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6页在工业文明肆无忌惮破坏自然,威胁生态,损害人类长远发展的基础上的,是对工业文明破坏生态行为的过往矫正。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长期以来,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无偿的提供了所需的一切资源,但是自然界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自然界有限的吸收、吐纳与人类的无限制的欲望的冲突下,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愈发严峻,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可持性发展,而这种发展并不是政治、经济所能够补偿的。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压力,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了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直接表明了我们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生态自觉性。生态安危关系到社会的存亡,这不仅是对人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性认识,同时也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精确定位。(2)绿水青山等于金山银山习近平多次强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是潜在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为人们生存提供物质资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生态资源可以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因此,只要守住绿水青山,就等于为我们自己守住了金山银山,就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处,共同增长。如何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和谐相处,习近平认为在实践中需要分四步走:第一步,为了获取金山银山而放弃青山绿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7页水。由于人们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忽视生态资源的保护,只顾索取不知回馈,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第二步,追求金山银山同时注重青山绿水。随着生态资源的不断破坏,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资源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终于熬作用,意识到只要有“青山绿水”就不会出现“没材烧”的事实,习近平也曾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完全对立,割裂开来的,当二者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而这关键在于人的认识,只要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发展道路,就会实现二①②者的辩证统一;第三步,放弃金山银山,也要追求绿水青山;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获得了重大要推进,经济指标得到了急剧上升,一些人就开始产生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对生态不管不顾的行为,习近平对这种行为多次给予批评,他强调,经济增长是为了换取人们的幸福生活,如果这种增长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那就是南辕北辙,就会陷入破坏—治理—在破坏—再治理的怪圈,同时,也会因为当前的发展,而断送的了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面对这种状况,宁要青山绿水,也不要金山银山;第四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论断充满了辩证思维,将二者的辩证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保护生态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变环境现状就是在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改善生产力。只要把绿水青山保住了,其才能为社会带①曹雪.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②孙乐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权益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8页来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习近平曾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①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绿色发展理念包含了四方面:一是绿色发展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前提;二是将循环经济作为为绿色发展的动力来源;三是要为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手段支撑;四是推动绿色消费,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二)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1、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曾经在法国的一次活动典礼上,一位伟人公开了一次演讲:“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需要更多的生存智慧,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向中国传统的孔子寻求智慧以求得人类得更好的生活。”他之所以发表这样的演讲,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时,过分的强调了生产的“高效率”,而忽视了人类生存的空间生态建设,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抛之脑后了,只有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才能实现西方技术的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文明进步与生态保护的共同发展,最终走上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路子。回顾中国儒家传统闻名中包含着大①人民日报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巧》,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1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9页量的绿色发展理念。“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占到了较大的成分,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具有较高的地位。“天人合一”包含内容丰富,对内追求人与自身精神的和谐统一,朱熹提出了:“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正心,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①天地之气亦顺矣。”对外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孔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②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在如今的经济型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如果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充分考虑他人的利益,那么社会的和谐建设便会顺手拈来。人与社会自然的和平共处是“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目标。而践行并实现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气”则是儒家“和文化”的至关重要的追求价值。2、佛家“众生平等”生态思想佛教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关于绿色生态发展的诸多蛛丝马迹。通过研究分析佛教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佛教高度重视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在佛教中人与自然是一③种“缘起”关系,正是由于这种缘起,人类从自然中产生,并随着自然界进行演化,这种缘起很大程度可以称为,因为有自然,进而有①《中庸章句》②《线装经典》编委会.论语[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11页。③[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藏[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转引自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J].文史哲,2007,(04):22~28。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0页了人类;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要尊重自然;在实践活动中,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是要有自觉性的认知,遵守道德要求和守则,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生态需求。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佛教坚持发展人伦道理规制。然而回顾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佛教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它吸收了本土有关的哲学理论,并在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摒弃落后的思想,坚守住了缘起论,并将缘起论发展为佛学的核心思想。而缘起论中有大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佛教“众生平等”思想,可以发现:“个人、人类和社①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紧密相联的关系存在。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身;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身的存在。由此还昭示我们:如何防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如何维护正常的生态平衡,如何完善相关条件、因素以利于生态提升,是人类应尽的职责,也是人类②保护自身应尽的职责。”3、道家“道法自然”生态思想中国道家有着生动形象、内容充实的思想内涵,生态智慧也较多的在著作中体现,对于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也有诸多描述。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是直接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在人与自①胡友锋.马克思生态思想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期,第59页—62页.②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J].文史哲,2007年第4期,第22页~28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1页①然的探索中,形成了“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将目光会放在了两千年前的老子的《道德经》上,试图从中寻得解决办法以缓解资源紧缺、生态破坏带来的人类生存压力。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安康的国家理想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占据了很多的笔墨。例如:管理百姓的时候,“顺应民意而不影响人们生活、顺从天理而一切顺其自然,那么自然环境、社会氛②围就会好起来。”其中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道家认为,“人和万物是天地生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万物要和③谐相处。”同时,在“道法自然”基础上,又提出了“遵道重德”思想,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天、地、人、道四大结构中,道是天地运行之本,是人存在于世所必须遵守的,人只有按照“道”来行事,按照天地运行规律来④做事,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类的最高的道德追求。(三)西方生态文明思想1、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了日益严重、①王玉墚、[日]岩崎允胤.《中日价值哲学新探下》[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②余谋昌.古典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③余谋昌.古典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第361页~370页。④《老子》第40章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2页危害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上来了,面对生态污染带来的困扰,社会各界都开展了保护运动,一些绿色政党也揭竿而起,一些旧的传统理论(如:传统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重新被捡起以应对新的复杂的环境问题。在面对心的生态问题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同样在这时期的理论创新发展中运用而生,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与生态批判紧密联系,它始终坚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但是也不拘泥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立足现实,不断发展,它成功的从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中躲避开来。生态马克思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观点。相对于乌托邦似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类视觉之外的自然是不存在的观点来看,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生态批判为自身的立场和出发点,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的批判分析,指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得出只有改变资本主义①制度,以生态社会主义取而代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2、生态社会主义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学说充分借鉴了系统学和生态学的内容,并在传统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本自已生产方式,指出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同时生态社会主①李睿.从生态马克思主义出发找寻“绿色”生存方式[J].青春岁月,2013年9期,第340页—341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3页义认为,绿色的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社会,自然生态优先一切其他事物,自然法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标准和指南,生态社会主义将生态建设至于最高的中心位置。作为西方的一股左翼思潮,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分析最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其他生态文明思想自工业革命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趋势,各界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生态理论,以求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在西方形成了如火如荼的生态思潮,除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的绿色思潮。而绿色思潮又分为:“浅绿”、“深绿”和“红绿”。其中,“深绿”和“浅绿”都具有不追求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而单纯的想通过树立推广生态价值来建立生态文明以解决生态危机。而坚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①是“深绿”生态思潮的主要标注和特征;而“红绿”思潮则主张,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念甚至追求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以求得生态危机的处理解决,“红绿”思潮倡导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西方绿色思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①王雨辰.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1期,第11页—18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4页第三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农业生产污染农业生产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生产的主要标志,农业生产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层的物质需求与保障。然而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的步伐也不断加速,附加在土地上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农村生态危机。第一、农药泛滥,带来土壤污染。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农业数量达到数千种。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每年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药总量达到了三十余万吨。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民认为多用农药就会带来农作物的增产增量,然而,据数据显示,在农药使用中,对增加产量,减少病毒害虫发挥预期效果的仅仅占到1个百分点,而30%的农药残留物质附着到了农作物表面,更多的则随着水循环浸入到了土壤中,并最终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第二、化肥滥用,造成生态污染。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农作物生产所消耗的化肥数量达到四十六万余吨,在世界农业生产中所用化肥中占到35%,其中,我国平均每亩土地使用化肥量达到400公斤,是农业生产大国美国的4倍,是农业生产化肥使用标准的两倍,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5页然而,在高投入中,化肥的真正使用率才达到35%,剩下的大量化肥则成为了污染物,出现严重的土壤污染、土壤板结问题。第三、残膜污染。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塑料大棚、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也大量提升,然而,塑料薄膜老化、回收率低问题等导致的污染也愈加严重,据数据显示,一亩地的塑料薄膜残留物竟达到7公斤,直接造成农作物减产量达到9%,以此同时,塑料残膜在风的作用下,四处刮散,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二)乡镇企业污染随着农村的逐渐发展,一些污染性较强的企业逐步转向成本低、生态保护意识较弱的农村,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为农村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贡献。然而,乡镇企业一般都具有技术含量低、污染较为严重的特点,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走上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乡镇工业化形式,形成到处点火、处处冒烟的环境破坏局面。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已经达到了工业污染物怕放量的半数之多,同时,乡镇企业对于污染物的处理力度、效率等也低于工业化水平。诸如:一些乡镇企业环保措施落后,甚至一些企业没有环保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废渣、污水、废气等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之中,严重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之外,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到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并最终带来了农民抗议乡镇企业的社会治安危机,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6页(三)生活垃圾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也显著提升。然而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赶不上人们的生活需求,导致农民生活中所产生的众多垃圾直接排放在了居住地周边,“脏乱差”现象便油然而生。据数据显示,每年在农村露天堆放的生活垃圾数量达到1.5亿吨,直接排放掉的生活污水达①到3000万吨。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乡村规划不合理,垃圾乱放、污水直排、厕所乱建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长此以往,大量随地乱堆的生活垃圾占据了大量的农村生活空间,带来村庄的“脏乱差”形象。此外,带有病毒生活垃圾长期堆积,造成蚊蝇鼠害病毒肆虐,成为了疾病的传播源头,同时,垃圾深处的液体中含有多种有害重金属,这些物质随水进入到地下,带来了土地和水质的污染,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三废”的随意排放,造成了地下水的污染,而农村居民的长期饮用,导致“癌症村”事件的发生。二、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一)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涵盖了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整体到部分的诸多方面,农村生态问题既是制约着农生态问①黄庆华、洪亮亮.农村垃圾与污水处理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年31期,第311页—312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7页题的产生是与一定的农村管理机制、发展模式以及人口规模有着密切的关联。1、自然生态认知不足绿色生态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在与环境资源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因为生态环境而发生的有关人们内部的关于生态权益问题时的人们的基本观点、立场、看法及做出的行为判断。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及观点。从具体上来说,生态认知涉及到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效益、如何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以及在处理诸如:开源与节省、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时,人类应该学会的某些绿色资源学说以及其他相关的一些绿色保护常识。然而,从现实状况来讲,在宣讲绿色文明,促进黄景资源保护等方面我国农村广大村民还存在较大空缺。生态重要性把握不了,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因为村民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不强,绿色观念不足,直接造成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无法到位,直接影响甚至威胁到整个农村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农村事业的良性进步。当然,农村生态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农村广大农民群体没有生态资源保护意识,而这是由于当地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不先进,人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所造成的。意识地单薄带来的后果便是,在农业生产上进行粗放式生产,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孤立的追求高投入,例如:增加农业化肥的大量投入,农药的肆意喷洒,土地薄膜的粗制滥用。而在农村的能源消费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8页上,由于经济水平较低,所以造成肆意砍伐森林树木,农作物秸秆乱扔随意焚烧,为了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而将生态资源保护抛之脑后,这样带来的恶果便是,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农业生态系统步入恶性循环。除了上面因素外,我国在生态环境资源重要性以及生态保护上面宣传不到位,也间接造成广大农民对环保认知不够。据调查显示,目前,广大农民在关于环保方面的教育显得较为内容微薄,方式单一。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靠电视广播,其次是通过图书资料、报刊等,尽管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农村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农村信息化水平依然较低,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再教育。广大村民的生态环保观念较低的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长期发展的恶果,如果不加以阻止,那么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竟会变得格外脆弱。因此,培养农村人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并促使广大农民群体将生态保护理念付诸于行动,那么农村的绿色生态将会达到很高程度的进步和发展。2、小农思想束缚深重目前,由于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广大农村地区为了提高自身生活水平,而大肆的从自然生态中进行开发以榨取尽可能多的物质利益,然而在自然生态开发中,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开发后不顾生态的恢复性保护,造成了原有生态环境的多次破坏,打破了原有的绿色资源底线,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的道路,但是没有想到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9页的是,生态资源保护就是在保护地区经济发展,生态资源破坏就必然导致经济无法发展的理念。首先,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多方面内容,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发展道路等。因此,如果摒弃经济社会发展来追求生态建设就会南辕北辙,反过来,如果忽略生态环境保护而空谈经济发展就会陷入纸上谈兵、涸泽而渔。然后,环境资源的保障力度是地区经济是否强劲有力的重要支撑,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的发展起到支配作用,因此,在发展落后的农村进行经济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不能忽略生态建设而但单纯的为了发展经济而进行经济开发,必须要把握住经济发展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力度,做到适可而止,从而使经济与资源生态同步推动,共同发展。由此得出,生态绿色发展不是经济建设的替代品,而是经济本身,换言之,保护绿色生态资源就是在保护经济发展,对于绿色发展与经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学者们给了一个具体的说明: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社会发展就是破坏,破坏的就是资源,但保留下来的就只有环境破坏,由此GDP便生成了;科学的发展观内在要求实现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并且在进行农业生产中做到低污染、少浪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资源化经保护的双丰收,从而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久健康发展。时下,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便是改变经济落后局面,走向小康之路,但是由于广大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落伍,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0页而导致经济长期得不到良好发展。很多村民为了眼前利益,而坐吃山空,将资源全部运用破环,而对申村环境的作用不问不顾。与此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当地经济知名度,以获取政绩,对一些生态破坏大,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单位不管不问,结果造成当地的严重污染事件,例如:河南驻马店的癌症村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民群体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的,而正是在无视生态建设重要性的错误观念的诱导下,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一步步走向毁灭边缘。针对这种事件,作为地方行政官员,首先要吃透中央文件精神,树立正确政绩观,端正对生态资源保护的科学认识,通过采取措施帮助广大村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扭转经济落后与生存环境恶性循环的局面。3、经济至上思想根深蒂固尽管现在社会在发展进步,但是,传统的轻视农业注重工业的腐朽思维亦然根深蒂固。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科学技术进程缓慢的众多因素背后往往都折射出传统的文化因素。诸如,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三农问题,便是由诸多社会因素造成的,例如:政治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而在众多因素中,我国社会当时的“二元”社会规制无疑是最大因素,首当其冲。建国以来,在经济上实行的“剪刀差”商品价格体系,在政治上运作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规则以及在产业发展上追求的优先发展工业,轻视农业;优先发展城市忽视农村等政策造成了如今了资源分配不均,出现了如今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1页的城乡差距扩大化,致使农村的诸多生产发展落后,针对目前农村的环境保障措施与投入中,国家在这方面还是空缺,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在地区环保机构设这一环节,关于对当地污染较为严重的一些工厂企业的监督上还没有设置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机构体制,而这种现象至少存在15%的乡镇地区。除此之外,农村生态尚未装备设施齐全的环境保障技术工程。生态组织、生态保障技术等因素的缺失,加大了农村生态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实的难度,最终造成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不仅如此,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城乡分离政策的影响下,农村经济发展产期处于低迷状态,农作物收入较低,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当时的农村居民无力顾及生态资源的保护问题,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成为了人们首先关注的民生大事。再加之,农村地区科学教育落后,人们对生态环境没有科学的认识,间接造成了生态资源,一些珍贵物种的灭绝消失,最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大量的生活垃圾、生产垃圾没有处理技术而被直接排放,(即使后期有了相应的排放技术但由于成本较高也是搁置不用)造成了农村地下水长期污染、固体废弃物的肆意丢放,据数据统计显示:每年超过3000万吨的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被排放到湖泊、大河之中,直接导致渔业损失达上千亿元的损失,每年有超过1.2亿吨的生活垃圾无法处理,而形成了垃圾围村、满天飞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健康生活。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2页(二)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1、经济因素(1)农村经济发展不足。十六大召开以来,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党和政府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以推进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工作的发展。然而,现实状况依然很严峻,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呈现出增大态势,据数据分析,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的工资收成比是:2.56:1,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3.34:1,究其原因是因为,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资源利用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广大农村未能获得改革带来的红利。其次,农村经济收入单一,农业生产占据较大比例,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发生以及基础教育不足、医疗保障等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原因加重了农村的发展压力,而农民为了缓解生活压力,迫于无奈铤而走险,加大了对森林、渔业等的破坏,土地肆意开垦造成了严峻的土壤肥力下降和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和流失,但是生态资源本就是经济,生态破坏就是经济被破坏,因此,出现越是破坏,就越加贫穷的局面。(2)农村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建设、改革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结果,吸引来了世人的啧啧称赞。但是,在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农村落后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严重恶果。粗放式生产就是在不发展原有生产能力、科学水平的情况下,通过扩大规模以弥补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成本较高的不足的经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3页济增长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投入高产出低、损耗高、浪费高”的特点。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因为对资金投入要求低而可以在农村普遍存在,其中最普遍的现象便是“小作坊、印刷厂、小染坊”等,这类生产都是些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的企业,由于农村地区监管力度不够,便呈现雨后春笋的态势,这些企业只注重自身利益,忽视生态建设的长久价值,加重了本地生态保护的负担,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成本,并最终带来了严峻的恶果。在农业上,也存在大量的高投入低产出问题,为了提高单产量,人们不惜违背自然的环境净化能力,而大肆施用化肥和农药,据数据显示,化肥使用量远超国际标准,为419.6千克/公顷,达到了国际公认安全施肥标准的2倍左右,据2007年的化肥使用数据显示,我国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达到了惊人的世界第一位。化肥的使用孙然在短期内为我国的农业增产、居民收入增高有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为农村生态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困难。2、政府因素(1)政府部门执法不严。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日益恶化,政府相关部门也日益认识到生态救助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挽救措施,以求得人们生活空间的良好发展。然而生态的治理是需要多管齐下的,不仅需要有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带动,更需要相关的执法部门认真落实政策,做到执法到位,严格理发并坚决执法,将一些高污染、高坡怀、高浪费的企业单位的保护衣彻底摘掉。根据材料分析,在2007年的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4页前三年,关于生态安全问题存在的相关部门的失职亵渎职务案件就达到4000余人,直接或间接造成国家生态安全财产损失近10亿元。在随后的一年中,政府相关部门就在违法颁布树木采伐许可证、土地非法批准、环境监管不到位等产生的亵渎职务案件达到2747件起。而在2009年的案件中,因为乱砍滥伐树木森林、不合法开裁矿物而导致严重破坏生态安全事故等犯案人员达到惊人的16137名,其中涉及立到背着法律批准征用资源、生态监督管理上重大失职等亵渎职务①的犯罪案件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3000余件。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生态安全保护上,我们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作为空间,而其中热和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政监督作为是强化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加强对高污染企业、农村种植业的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限制,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乡村绿色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以河北省环境报告分析为例:仅在2011年,河北省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肥数量就达到了326.28万吨,其中喷洒农药数量为8.3万吨。农药的使用量之大可见一斑。其次,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地膜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土壤污染,例如:2011年河北仅地膜一项的薄膜使用量达到了65900吨,薄膜覆盖土地面积达到了1096.3公顷。相较于2010年而言,无论是农业化肥、喷洒的农药还是塑料薄膜的使用量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这些化肥、农药中还有大量的不合格超标物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造成了土壤板结、土壤污染较重的严峻形势,而这些物质最终带来了不容乐观的农产品安全问题。①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5页(2)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是农村生态文明保持健康常态的良药,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农村环境状况的监测、监督以及治理都提供了较好的手段,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的发展日益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目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科技带动作用力道不足,因此,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上指出,“国家在科技发展上应给予倾向性的大幅度财政支持,并且这种扶持力度应该高于国家税收的增长”。但是,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投入还远远不足。关于具体上面的投入,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目前,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科研经费平均约占本国农业总值的1%,而发达国家在生产上的投入远高于世界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水平距离国际标准还有差距,相距发达国家则是差之更远,财政投入较少,直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长期无法更新换代,环保方面的教育也是无法推进,这些状况最终都造成了绿色生态发展的难以推进。直到现在,我国在三农方面的各项投入力度较弱,在国际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在国内,相对于其他科研项目,更是相差较远。3、文化因素目前,我国“重工轻农”的社会文化因素依然存在。在很多农村发展背后都可以看到社会文化因素的背影。诸如,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三农问题,便是由诸多社会因素造成的,例如:政治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而在众多因素中,我国社会当时的“二元”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6页社会规制无疑是最大因素,首当其冲。建国以来,在经济上实行的“剪刀差”商品价格体系,在政治上运作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规则以及在产业发展上追求的优先推进工业,轻视农业;优先规划城市忽视城乡等政策造成了如今了资源分配不均,出现了如今的城乡差距扩大化,致使农村的诸多生产发展落后,截至目前,国家在财政上对农村方面的生态保护扶持力度还是较弱,根据资料显示,在乡村地区还存在很多地方缺少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设置,不仅如此,在城乡二元体系的制约下,以及农村科学技术的滞后性等影响下,带来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下,绿色生态意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除此之外,农村在污染物的及时处理方面也存在较大欠缺,由于污染物处理成本较高,所以,致使众多的生活垃圾、生产排放物直接倾倒在自然环境之中,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范畴,长此以往,广大农村地区便成为了垃圾的集中地,直接损害到了群众的身心发展。(三)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人为因素21世纪以来,人口问题依旧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口数量直接关乎中国绿色环境的的长久进程,根据广大乡村的绿色环保问题出现的人为因素,主要从农村人口、生态意识、生态消费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7页1、人口增长较快,生态压力增加不少专家学者觉得,在生态资源压力较大的今天,其中乡村农民人数所起到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有关人口的繁衍给生态资源带来了重大负担,诸如:他们指出,人口的生存是建立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的,而资源是短时期内是不可持续性的,因此资源的日益短缺与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就成为了农村资源生态危机爆发的导火索,除此之外,人口在增加时,也加大了原本落后的教育的负担,教育水平低下的广大群体为了生存发展对大自然采取了不可回转的剥夺,使得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受到重创,也导致了环保进程的迟缓。从有限的土地资源状况来讲,有限的土地其养育的人口数量是有上限的,面对人口数量的急剧上涨,必然导致人们一方面增加现有的土壤压力,另一方面,人们开始采取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填河造陆等措施来扩大种植面积,这无形之中,减少了土地的其他方面的价值,例如:减少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等,长此以往,自然生态系统将逐渐破坏。2、生态意识较低,生态破坏严重虽然如今环保宣传工作还在持续推进,海报宣传、媒体推送以及通过人们日益普及的移动平台进行多样化、丰富化的宣传,但是农民的生态意识还是存在较大问题,所以,农林的乱砍滥伐,农业生产上的化学药品泛滥使用,生活中的乱丢垃圾现象依旧大量存在。关于农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8页村广大人口对于生态的认知情况又分为两类,包括是否具备较高的资源环境知识储备以及乡村自然环境现状的清晰程度。首先从环保知识储备量来看,据调查,在不少村庄中,多数群众对自然保护生态缺乏知识了解,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对森林植被、水资源影响较大的酸雨成因了解不够,同时对于一些环境污染的概念等较为模糊。此外,在生产生活中对农村生态污染现状关注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破坏,其中大量的城市垃圾以及高污染行业逐步转向农村,这无疑之中加大了农村的环境压力,众多农村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资源污染、酸雨污染、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以及森林覆盖面积和减少等现象,然而面对这些污染破坏现状,很多百姓无动于衷,他们将更多的关注度停在了物质水平提高上面,因此,培养农村人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并促使广大农民群体将环境保护思想付诸于行动,在农村的环境保护行动中践行绿色发展思想,为农村的环境资源保护提供群众支持。3、消费主义盛行,生态压力较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的物质发展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村家家户户都得到了较高的收入来源,收入的提高,必然促使入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享受,但是在农村由于长期存在的异化的物质消费习惯,使得农村出现了较为浓重的异化消费氛围,例如,在逢年过节中因为虚荣心而追求讲排场,而这种盲目攀比的虚荣心在婚丧大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9页事中则表漏的更为明显,据调查,当出现这些大事时,很多村民为了打肿脸充胖子,为了不至容颜扫地,他们宁愿贷款,四处借钱也要办理的风风光光的,这种不健康的消费理念长期在农村中盛行。与此同时,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习惯中,广大农村群众也不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人们在购买洗衣粉时多数人不会注意含“磷”与不含“磷”的区别,在购物过程中,很少居民会自动带环保袋子或者菜篮子,而更多的是使用难以溶解的塑料袋子,而且这种塑料袋子在农村小的商品市场中随处可见。因此,目前在农村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消费主义,而这种消费行为是和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背道而驰的,长此以往,必定带来自然资源的耗损枯竭。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0页第四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加强生态思想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一)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便是人类资源,推动农村社会绿色资源长久发展,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的需求,服务于人的发展,因此,离开人而谈论生态文明建设无异于是竹篮打水,南辕北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①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每一个的健康不受约束的成长是整个社会良性推动的前提条件,同时,一个良性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繁衍不息提供了保证。随后,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多次阐释:历史的车轮使广大的劳动群体推动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广大劳动群众仍将处于核心地位。在农村的社会主义绿色生态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具有较为强烈积极主动性,十九大的召开,鲜明地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294.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1页冲突,已然成为了社会的下一个发展目标。在这一对矛盾中,农民群众堆美好生活的追求内在的包含了要求改变居住环境,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福祉。而发展的不均衡业内在的囊括了目前在农村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缺失。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塑造出具有生态保护意识,深谙科学发展理念的农村广大群众主体,农村的绿色生态建设与传经资源保护的强烈愿望必将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过程中,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和感情,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而加强农民的生态思想观念,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树立良性的行为习惯,是充分发挥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人翁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群体的“绿色”发展观念,树立农民的正确生态文明观念,并在生态渐行过程中,充分参与,凸显出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进而,实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的实践工程,内容丰富,不仅富含政治、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更是囊括了自然生态学、绿色发展观念等多层面的思想,故而,广大地区的绿色发展实践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要做到合理把握如下几个方面。1、统筹规划与具体建设相结合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2页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其中更处于基础地位,只有把农村生态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并在生态保护过程中,充分重视农村生态保护,我国的农村生态文明保护进程才会取得真正有效性的成就和突破。当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和工业治理过程,而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突入力度和资金扶持都远远不够,这种城乡生态差异,必然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以及由于长期的生态忽视造成的广大乡村绿色发展逐渐恶化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已对我国的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关系到了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成败与否,故而,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改变传统的重视城市忽略农村的发展格局和建设理念,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研究,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和城市建设一样的地位,做到一般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结合。首先,在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和建设中,要将城市建设规划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顶层建设,在法律制定和管理体制上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然后,根据每个地区乡村在推进绿色环境保护进程中,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因地制宜研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监督、赏罚体系;最后,统筹规划发展,在发展大城市的同时,鼓励支持小城镇建设,严格把控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和扩散,在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完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和恢复保护机制。2、坚持全面治理与创新建设相匹配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3页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要受到当地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其中不乏有财力支持和资源的保障,农村追求发展绿色资源文明不单单体现的是农村生态与广大人民的协调,更强到的是居住在广大农村土地上的人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阻止走入追求物质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你死我活的怪圈之中,要在生态追求与地区发展的矛盾之中寻求并实现它们二者之间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前提条件便是广大农村地区在追求系统治理过程中融入绿色、创新的发展思路,坚持做到创新、绿色观念引领发展而不是继续走传统的老路子。广大乡村地区环境的治理手段和内容主要包括对水资源(饮用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废水)、生产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农村土地资源乱砍滥伐等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要坚持在政府的领导下,再结合本地区生态污染的现实状况,通过制定因地制宜的环境资源保护的法令和法规,同时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起专业的环境监督检查机构,定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进而形成生态建设的文明氛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按照自然规律建设生态同时,做到开发与治理共进,防护与建设齐行,最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养殖业等多样化的生态产业模式,打造赋予农村特色的产业品牌,从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理念革新与科技运用相结合广大农村要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和能力,离不开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引。坚持理念革新与科技运用对于农村生态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是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4页对科学发展观的有利践行。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在政府的指导下,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在政府层面上改变“唯GDP”的传统政绩观,将环境损耗与资源利用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中,其次,利用广播、新闻等传播媒介,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播撒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在做到理念革新的同时,为农村生态生产注入科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当然在农村,科技水平的运用和提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绿色农业科技的投入,转变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就要想办法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放在传统优秀的农业发展技术上,充分利用自身的绿色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最有益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划方式,在绿色科学理念的带动下,强化生态过程、实现清洁生产。二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大量推行生态保护技术,强化对农村垃圾的处理力度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优化提升农村能源资源消费结构,通过科技创新和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实现农村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三)丰富生态伦理道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伦理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在生态伦理上,大自然被赋予人的形象,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做到推己及人,要做到换位思考,强调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要建立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的目标。因此,要实现保护农村生态的目标,必须首先强化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生态伦理观念,通过采取形式多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5页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态案例分析,让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不是口号,而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对人类进行强有力的回击。同时,生态伦理道德的树立是和农村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素质修养紧紧连在一起的,要想提高生态伦理道德,就需要加大对广大村民的再教育,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旁击侧敲给予扶持和帮助,并且需要定期对村民开展生态伦理道德的知识性教育,只有让广大群众意识到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出他们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二、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一)健全农村生态文明法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是生态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而农村的绿色生态文明发展是整个生态文明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针对农村生态保护上面,就要做到多管齐下,从全方面进行生态资源建设。但是这其中,健全和落实农村生态的法制法规建设使整个建设措施的前提和基础,它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供原则性的支持。首先,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处理人们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划定了界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城市化经济建设上,针对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了诸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性的保障,为城市绿色发展铺平了道路。但是回首广大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活生产垃圾等多种污染急待处理和解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6页决,随着十八大以来,农村生态保护提上日程,针对农村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需要提供党和政府从法律层面提供法治和制度性建设,通过完善农村生态环境防污染法律体系,从而强有力的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为农村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建设提供法律保护。其次,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动性,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内容,结合本地区生态建设的实质状况,制定本地区相应的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资源节俭的相关法律条例。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生态保护内容付诸于行动,在强有力的执法过程中强化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保护。(二)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的相关制度建设是发展农村绿色生态的重要内容。首先,相关的的基层政府管理部门要丰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的管理制度,不断赋予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生态建设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党和政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农村存在的生态问题,也必须要及时做到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以乡镇企业为例,在企业引进之前,就要做好全面的生态评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引进的企业项目做好环保监督,在引进时,要建立本地区的生态资源保护准入条例,并且要定期对相关企业做到全面环保监督管理。其中在国内,江苏省宿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到了较好的范例。该市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制定了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7页完善的环境保护准则条例,其中涉及到,高污染企业的引进送出、各个区域的环境保护标准、不断更新环境督查内容、环境污染群众反映度、环境污染处理办法等多个内容。为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护。其次,提供技术发展创新制度保障。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可以从生活污水清洁治理、企业污染治理、农业生产化肥改进等多方面进行技术升级,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以企业生产为例,为了保护地区的绿色生态安全,在企业引进时,要做到合理的厂房规划,在企业能源使用上,不断进行能源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同时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以此达到地区的产业升级,实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禁止条例制度。例如:对高污染染坊、造纸、焦炭制造等七大污染行业实行禁止或者限制制度,这些行业对水资源、矿产资源都有较高的破坏和需求,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加大对这些行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地区的绿色生态系统。最后,建立开放透明的农村绿色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在监督管理中,政府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处于核心地位,从总体上负责地区的绿色生态安全,这是由生态系统的公共性所决定的。同时又要邀请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环境的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坚持做到严格的考核管理,认真落实到责任制度,要将自然生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8页①态保护情况纳入到政绩的考核之中。同时针对环境建设的整体系统性特征,要求政府部门做到各部门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建立工作联动制度,无论是横向的跨地区进行环境治理,还是纵向的省、市、县、镇、村的环保制度的贯彻落实,都要求政府建立庞大细致的环保监督网络工程,在环境污染预防、村民环境教育以及污染后的环境及时治理等方面可以做到集中发力。此外,应该招入众多的社会环境保护组织加入环保阵营,增加环境保护的成员力量,从而为全面做好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提供社会力量支持。(三)建立补偿机制,保持生态建设公平性环境面前人人平等,是做到环境保护公平性的总要原则。而这种公平性的实现需要一种社会制度的引导才得以完成。通过引导人们树立一种生态资源有价,绿色环境有偿的生态理念,为生态安全保护提供一种生态补偿制度。这种补偿制度需要救助政府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和威严才得以实现。在遇到环境污染事故时,政府应该倡导并且推广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绿色环境资源恢复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重建。政府应该,根据②“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与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生态补偿项目;探索“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实现地区间①张力军.加强区域环境督察形成执法监督合力[J].环境保护,2007,(02):9-13②崔久敏.当代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4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9页①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以体现区域之间生态环境服务的公平性”据此,根据生态破坏的公共性,我们必须要维护生态建设的公平性,通过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坚决做到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只有我们改变传统的赏罚不分情形,坚决做到公平,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步。三、解决三农问题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素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生态理念就会表现出或好或坏的生态行为。广大农村群体是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主要力量,通过教育群众了解到进行生态保护,不仅有利于当代人的建设发展,同时也是在为千秋万代谋福利,谋发展。因而,在加强广大村民生态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生态建设保护的觉悟,进而提高他们的建设责任感,提高积极性,并将有害于生态资源建设的不力行为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从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当然,对于如何提升广大成员的生态观念,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观念。首先,扩展生态建设宣传渠道。广大群众可以通过长时期的耳濡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294.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0页目染,逐渐了解和接受生态建设理念。当然在生态宣传中我们可以采取众多宣传措施:例如,(1)由村委会制定形象多样、旗帜鲜明的生态宣传栏,定期发布相关的生态环保内容;(2)在小学课程教育中,增添课外实践活动,让儿童多亲近自然,意识到大自然的美,进而为环保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3)定期推送有关环境生态的影视作品。也可以通过拍摄环境破坏的纪录片,来提高对人们的警示作用;(4)群众对生态的漠视,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创办夜校来提高群众的教育水平,也间接地加大对生态的宣传力度。其次,通过灌输科学的发展模式,提高群众的生态受教水平。马克思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①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而科学发展理念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上,力求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远发展。因此,面对如今乡村存在的大量生态破坏核污染,我们应该抛下“唯经济论”,而采用“绿色GDP”的发展模式,通过向广大群众灌输这种科学化的发展理念模式,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二)转变生活方式,推广生态消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民也开始追求积极向上的消费时尚,但他们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例如,对使用塑料袋会给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74.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1页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只要带来方便就好,造成了农村#白色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到处都有掩埋的塑料袋,另外农村没有专门堆放垃圾的地方,也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站,随处都可能成为堆放垃圾的场所,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在农村开展生态消费,对于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有重大意义。1、普及生态消费模式的理念生态消费模式侧重于强调从自然生态的供给能力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消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加大对广大群众的绿色消费知识的教育,使人们将生态消费理念带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报刊、新闻、舆论、视频等多种途径和渠道,以人们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方法来开展绿色生态消费方式的开展。当然,为了保证绿色生态消费模式在人们生活、企业生产中顺利开展,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加强绿色消费文化,传播新的消费思维。在过去的消费过程中,人们对物质产品的追求崇拜达到了很高程度,进入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物化”状态,在这时期,人们的生活受到了物质的高度约束,人们成为了各种商品物质的附庸,人们是没有自由可言的。随着社会发展,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来看,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时,更多的开始关注新的消费需求,例如:精神需求,回归自然的需求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绿色生态消费理念应运而生。第二,推广健康的绿色消费。将人类的发展需求与科学技术、环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2页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例如:通过技术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大力发展生态清洁能源,将太阳能技术、潮汐能、风能等引入千家万户;第三,推动消费产结构的升级改造,针对广大居民的消费状况,对现有的资源消费进行“绿色包装”,将绿色环保贯穿于产品原料筛选、原料制作、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商品运输预计商品贩卖的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从根本上促进居民消费的绿色升级。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不牢靠,那么上层建筑必不长久。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要想建设绿色发展的生态型农村,就必须首先处理好地区的经济状况,从而为生态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目前在全国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农村,同时,在农民的主要收成中,农业生产收入比重较大,在一些农业大省,农民的收入中40%以上来源于农业收入,而在边缘的一些地区,农业收入则达到了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农村经济已迫在眉睫,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产业升级。农业生产应打破过去的单一买卖方式,可以在农作物上发展农产品副业经济,推动农产品深加工,走上集约化产业化的的发展路子,例如:“中国第一村”的南街村就在农业生产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河南南街村在农业生产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3页基础上,引进外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农副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形成了面粉产业、方便面产业以及农业艺术品等20多种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三)变革生产方式,建立良性生态循环1、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的运行准则,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绿色发展理念与农村当地生态环境实情相结合,在找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清农村生态的严峻现实。而发展绿色经济,就是以保护生态、维护生态秩序为内容,以实现将资源环境的生态效益发挥出来并且转化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绿色经济具有和谐、生态、效率等特点。然而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为了实现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盲目破坏地区的生态环境,最终导致经济、生态的同步下滑,这就是不具备绿色发展理念的表现形式。十九大的召开,将生态发展纳入到了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充分体现出了生态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才是走上康庄大道的指南针。以宁德市为例:该市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重点培养“畜牧”、“水产”、“林业”、“渔业”四大支柱,培育优势、特色、绿色的农产品,为把南宁市纳入绿色生态发展轨道提供了动力支持。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4页进入新的世纪,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的是生态资源消耗量的加大,而人口较多的农村更是如此,面对人与自然冲如荼的日益加重,发展循环经济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循环经济以实现资源节约化为内容,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措施。面对目前农村出现的自然环境危机,以贵州、山西为首的多个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乡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以贵州为例,为了①缓和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沼气能源利用为核心,将渔业、农业、林业、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产业纳入为一个体系,走出了一条“畜牧—沼气—渔业、林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通过该模式,使得当地沼气能源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使乡村其他产业得以发展。农村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它立足于农村现在有的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将资源与农村发展的潜在优势产业得以结合,实现了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和生态经济安全生产的有机统一,从而为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村更美这一农村生态发展目标提供了指南。①贾文龙.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5页结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和落实。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内容丰富,涵盖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农村的环保政治制度落实状况、农村广大村民的生态观念意识以及农村的人口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又是发展现代农村的重要内容,从而顺应了我国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在深入分析农村生态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农村居民的生态思想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多方面为解决农村生态问题提供对策。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因为研究对象范围广阔,情况差异性较大,所以研究结果难免会存在缺陷,这个问题还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6页致谢本论文是在徐云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感触很深。不仅让我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老师的悉心认真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徐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同时,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同学和朋友,为我提供了很多论文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此外,还要感谢父母和女友的鼓励和支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诗句。就用这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7页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94页.[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藏[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79年,转引自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J].文史哲,2007年第4版.[1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14]《线装经典》编委会.论语[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11页.[15][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16]熊春林、黄正泉、梁剑宏:《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载生态经济,2010年第3期.[17]万以成,万岍.新文明的路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8]《中庸章句》.[19]《老子》第40章.[20]吉林省教育厅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1]王玉墚、[日]岩崎允胤.《中日价值哲学新探下》[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二、期刊论文[1]宋周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7.[2]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J].文史哲,2007年第4期.[3]余谋昌.古典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8期.[4]余谋昌.古典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5]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6]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J].理论视野,2007年第12期.[7]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J].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8]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9]韩长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0]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1]张洁.2011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大起底[J].燕赵都市报2102年6月5日,第4版.[12]贾敬敦.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科技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9页[13]张力军.加强区域环境督察形成执法监督合力[J].环境保护,2007年第2版.[14]张海晏.中国文化“和”的精神[J].光明日报,2008年8月19日,第011版.[15]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年版.[16]袁建立、储诚进.中美生态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对比[J].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第5期.[17]王红梅.浅析科学发展观之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J].传承(学术理论版),2008年第11期.[18]胡友锋.马克思生态思想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期.[19]李睿.从生态马克思主义出发找寻“绿色”生存方式[J].青春岁月,2013年9期.[20]王雨辰.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1期.[21]黄庆华、洪亮亮.农村垃圾与污水处理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年31期.[22]邹继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几点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3期.[23]林柏利.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2016年12期.三、学位论文[1]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2]李恩.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3]孟占伟.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4]崔久敏.当代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4年.[5]曹雪.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6]贾文龙.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0页[7]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8]计盼静.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9]曾成栋.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10]夏广毅.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11]孙乐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权益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四、网络引文[1]谢德明.孔子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EB/OL].http://www.chinavalue.net/Blog/281043.aspx.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1页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二孩政策下的妇女权益探究.新西部,2016年6月。[2]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对策探究.新西部,2016年6月。[3]浅论生态消费方式的社会价值及其构建.新西部,2018年1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