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于软土路基的公路勘察措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软土路基的公路勘察措施研究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由于路线长,通过的地貌单元多,软土往往分布较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勘察时应根据构筑物的不同,针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综合利用各种适宜的勘察手段,用经济、合理的工作量取得必要、可靠的勘察成果。关键词:软土路基;公路;勘察 软土路基上公路桥涵、路堤的设计与施工方案的选择,于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勘察成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决定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因此,选择适宜的勘察方法,对软土路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提出有效又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至关重
2、要。一、软土路基地层分布 1)亚粘土 在建筑工程中,亚粘土是介于粘土和砂土之间的一种地基土。它的特征接近粘土,但颗粒较粘土粗,可塑范围较粘土小。粉质粘土(亚粘土)也属于粘性土。土层的软硬主要取决于土的含水量和空隙率。亚粘土地层如果含水量不是很大,是不属于软弱地层的,完全可以作为建筑物基础的持力层的。 2)淤泥 淤泥的物理性能有如下特点:含水量高:天然含水量高达40%~90%;天然空隙比大:空隙比1.6:3.05;压缩性大:压缩系数为0.229~0.463cm2/Kg;内聚力小,抗剪强度低且具有流动性,直剪强度
3、指标C=5~17Kpa,ψ=5°~5.5°。可见,其土质极软弱,抗剪性能差,土质松软,沉降量大,但土质砂性粉性重,透水条件好。二、软土路基勘察方法 为查明软土的埋藏条件、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性质作出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采用钻探、取样和标准贯入、十字板剪切、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使勘探资料得以相互验证与补充。 1)施工设备 根据施工条件,稻田地面软弱钻机搬迁困难,采用百米钻机施工钻孔,道路等地面较好的部位的钻孔采用汽车钻机施工。 2)钻探工艺 区域地下水位埋深0.40~1.
4、80m,为保证亚粘土特别是亚粘土夹细砂层、软粘土不被扰动,细砂层松动、涌起及沉淀,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不得采用冲击钻进,在勘察施工开始的钻探工艺试验表明,在亚粘土夹细砂层采用冲击钻进经常发生塌孔,孔底残土沉积过大,给清孔、取样、原位测试造成极大困难,同时常使土样发生扰动,严重影响样品质量与原位测试质量和勘察成果的准确性。 3)钻孔取样 为保证鉴别和划分地层、评价精度,钻孔和静力触探间距必须满足绘制典型地质分段的详细地质断面及划定软土路基沉降及稳定设计处理的范围。亚粘土、亚粘土夹细砂、软粘土取样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
5、法采取,在取样至试验的全过程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样品不受扰动、变形,水分流失及其它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亚粘土夹细砂、软粘土含水量大、结构松散,更应特别注意。 4)现场原位测试 亚粘土夹细砂、饱和软粘土进行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或侧壁极限摩阻力与锥尖阻力)与十字板剪切测试(十字板剪切强度及灵敏度)及标准贯入测试(标贯击数);细砂层进行标准贯入测试(标贯击数)。 5)室内试验 亚粘土~亚粘土夹细砂、饱和软粘土依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规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物理、力学(固结、剪切)试验。细
6、砂层进行颗粒分析并测定粘粒含量。按《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进行水质简分析,判明侵蚀性。三、软土路基勘察要点 1)桥位区勘察要点 着重查明细砂层的埋藏条件、密实度、液化性、下部亚粘土的分布,为桩基选择适宜的持力层。 2)涵洞区勘察要点 着重查明亚粘土、亚粘土夹细砂层的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为地基基础设计选择适宜的持力层。 3)路基勘察要点 着重查明亚粘土、亚粘土细砂层的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判明软弱段,为路基设计和处理提供依据。四、软土路基的处理 在科学技术日异发展的今天,处
7、理软基的新方法及新工艺越来越多,但由于各种新型的排水固结法的施工工艺还不够完善,施工中存在质量控制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袋装砂井在铁路及公路建设中被认为是一种软土路基加固的好方法,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加固软土路基中。与此同时,施工中若能严格按照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要求合理施工,选用较为适宜的打桩设备,砂井施工工效就好,经济效益也就有所提高,也易保证较好的施工质量。对于偏湿土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晾晒方法,使之接近最佳含水量再碾压可取得很好的压实效果,但对于过湿土,在考虑进度的条件下,可以加一些带有细颗粒土的弱风化岩灰进行拌和
8、,从而降低含水量接近于最佳含水量提高干密度。对于偏干土我们可以采取增加压路机吨位或增加碾压遍数的办法来进行压实,压实机械增大吨位和增加碾压遍数相当于增加了土的压实功,尽量使土中的空气排出,增加土的颗粒成份,增大干密度。土很干的时候可考虑洒水碾压来达到最好压实效果。五、结语 通过对软弱地基土的勘察,以及所采取的勘察方法与评价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