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

ID:23178678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5

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    _第1页
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    _第2页
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    _第3页
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    _第4页
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导读: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面的论文前言格式,适用于本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阅读参考借鉴,希望对学生们的论文写作启到帮助。【摘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断发展、变化、丰富和升华,然不管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启蒙性、斗争性、批判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基.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不断延续、游移和增补,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的特征日益明显.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分野,深刻

2、体现了学术界和社会界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上的差异,这应该都属于正常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一种状态.【关键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1004700X(2016)04000506作为一种具有宏大内涵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自从登上历史舞台后一直引人注目.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断发展、变化、丰富和升华,其社会角色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或者说社会理论引起社会或者说学术争鸣另一方面是被人以及一批左翼知识分子用来与西方

3、思潮或者说资本主义进行斗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然不管充当哪一种社会角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启蒙性、斗争性、批判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基.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和冲击,马克思主义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不断延续、游移和增补,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的特征日益明显.一、祛魅: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向与理性阐释应该承认,作为一个宽泛、复杂而又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学术界对于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日

4、趋多元.后现代思想发轫于西方艺术界,其最初的涵义是用来表示当时法国较为前卫的印象派画家的一种批判与创新的精神.此后,虽然逐渐有学者运用后现代的概念,但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学上被广泛使用前,后现代一词未能引起学术界和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管法国学者为后现代主义开辟了一条道路,但是实际上是德国哲学家,而且主要是尼采和海德格,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蓬勃生机.当然,其间也不应该忘记法国学者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对后现代概念作出的杰出贡献.那是1979年,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5、》这一对后现代主义有着重要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从而将后现代主义纳入了哲学的主流范畴.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其实是对海德格、阿多诺等的启蒙哲学的延续与补遗,但不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文前言格式装到们里面去.他的著作都是一些行动的纲领,而他的分析则是一种为行动扫清道路的方法.而果不领会他明确地或含蓄地提到的相反立场,便不能理解他的任何著作.[5]57故此,解读马克思的时候,必须将马克思的著作和时期西方的一些理论家的著作和理论联系一起来进行解读,将马克思的著作置放于世界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去

6、理解,置放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去理解,置放于其对资本主义复杂历史的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去理解.此,方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方能真正读懂马克思,方能真正认识马克思.总,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许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解构,而是于深刻解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析事物的方法论,为我们展现了一种解剖历史和社会的思维逻辑.此,解读马克思时,必须要跳出后现代主义零散化、碎片化、虚无化的窠臼,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历史联系起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

7、主义的未来走向联系起来,此,马克思主义能得到最有力的辩护,能真正成为我们时代的理论.也只有这样,马克思能真正地成为永远的马克思.[参考文献][1]马克思,不列颠印度的特征[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今村仁司,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胡塞:现代思想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J。A。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4]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悉尼·胡

8、克.对卡·马克思的理解[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6]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特里·伊格顿.理论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特里·伊格顿.马克思为什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9]卫报:为什马克思主义再次兴起?[EB/OLl。cankaoxiaoxi。/china/20160608/11850113。Sht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