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

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

ID:23177541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5

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_第1页
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_第2页
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_第3页
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_第4页
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关于的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导读:中期,出现广告新闻化的理由大概也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广告新闻化的重要因素,受众看见“新闻”形态的广告,在相信新闻真实的同时很愿意相信广告的真实性及作用。其次,80年代中期,广告法律法规的缺失。80年代只有《广告管理暂行条例》,真正的广告法律法规还没有,直接带来的是监管制度上的漏洞。尽管80年摘 要:“有偿新闻”与“新闻式广告”的界限一度交织不清,此种现象在80年代中期最为明显,这一时期的广告以重工业为主。本文以80年代中期的《人民日报》、

2、《深圳特区报》、《文汇报》三家纸媒为例,阐述新闻与广告之间的模糊界限,并分析个中理由。  关键词:有偿新闻;新闻样态的广告    十年浩荡期间,我国广告业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中国内地广告进入了恢复期与发展期。在广告的恢复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有偿新闻”与“新闻样态的广告”界限模糊的现象。“有偿新闻”与“新闻式广告”的界限一度交织不清,似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亲密的兄弟。此种现象在80年代中期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交织模式在今天的纸媒中仍然存在。  一、溯本根源:“有偿新闻”形式与新闻样态的广告  “有偿新

3、闻”,即有报偿的新闻活动。这一学术词汇有其明确的定义是在1993年5月份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在中国近代社会,有偿新闻形式的出现早在1910年。有一段珍贵史料是被众多学者所认同的见诸报端的有偿新闻。晚清著名谴责小说作家吴趼人在《时报》上刊登一篇《还我灵魂汁》的文章以及一份药品介绍信。吴趼人现身说法,吹捧刚上市不久的新药——艾罗补脑汁,但吴先生本人也为此付出了300金的名誉和生命。鲁迅曾在他的杂文中嘲讽道:用新闻代广告的做法是“沉滓的泛起”。[1]应该说,这是真正作用上的第一次有偿新闻的出现。我们从这则有偿新

4、闻初见新闻样态的广告的端倪。  新闻样态的广告,就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采用客观平和的语气描述广告信息、报道广告内容,在编排上同新闻一起,让人很难分辨究竟是新闻还是广告。说它是新闻,因为消息本身具备了新闻的根本要素;说它是广告,因为它让很多民众了解了新闻中产品的功能、作用以及民众是否有此需求。恐怕,从吴趼人开始,有偿新闻与广告就再也划不清界限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报纸、电台以“经济信息”、“新产品介绍”、“消费服务咨询”等形式向刊户索取广告费的刊播费,出现了有偿专版与有偿信息,这就为商品广告披上了新闻

5、的外衣,所谓“有偿新闻”正式出现,同时也出现了新闻样态的广告。  这一时期广告的内容特点表现为简单、直白的商品报道,形式上表现为产品功能信息的描述外加艺术装饰。直至85年,广告才走向极端唯美的纯艺术表现,这之前广告一直以模式化的形式出现在媒体。应该说,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仍然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这种供不应求不是因为人们的购买力高,而是因为商品的短缺,人们对商品并不挑剔,也没有多少同类商品可供选择,因此,“只要有,就能销”[2]。  笔者在查找80年代初期的报

6、纸广告时,发现这个时期的广告以重工业为主,像服务类广告、消费品广告较少,有也只是“XX商场开业三周年,经营……”此种现象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所变化。  二、80年代中期的新闻与广告  80年代中期的新闻与广告依然持续着界限的模糊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从1985年开始,轻工家电产品的广告明显呈上升趋势,并迅速取代重工业机电产品。这一时期消费需求急剧扩张,日用消费品的生产超常规高速发展,同类产品愈来愈多。[3]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广告业形成了竞争。  笔者查询了80年代中期的三家报纸,分别是《人民日报

7、》、《深圳特区报》、《文汇报》,发现广告的刊发模式化严重,几乎各家报纸都通过类似“市场信息”、“市场漫步”、“商品知识”、“生活点滴”的形式进行广告宣传,其内容和形式就是新闻样态的广告。例如,《文汇报》第13582号,1985年1月1日第三版的“市场信息”一栏中,有这样几篇报道:《羽绒制品博览会盛况空前——两面穿背心风靡市场》、《高效空气去湿机投放市场》、《沙发布有奖展销举行》、《卡西欧电子琴上市》、《新年新玩具逗得儿童欢》。“市场信息”中包含了众多内容,针对对象有所不同、产品种类多样,消息可信、真实。  例如

8、《卡西欧电子琴上市》,在这则报道中,新闻的要素全部具备:时间,1985年1月1日起;地点,华侨商店、市百一店、市百十店等五家商店;人物,日本卡西欧电子琴;功能、价格一目了然。然而,这则报道又带有广告的意味。产品:日本卡西欧电子琴;功能:模拟;售价:一千元和一百六十五元;收货地点:华侨商店、市百一店、市百十店等五家商店。  再如,《文汇报》第13631号,1985年2月19日第二版的新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