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69027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5
《关于陈献章哲理诗的艺术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陈献章哲理诗的艺术特色关于陈献章哲理诗的艺术特色导读:陈献章哲理诗的艺术特色摘要:陈献章在诗歌创作上崇尚诗句自然、诗为心说的观点。不太推崇对仗工整、格律严密的诗歌,认为过分工整的诗歌,所追求的多为诗歌形式上的美感,而非诗歌的内在含义。但这绝非否定诗人作任何艺术锤炼的努力。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他的哲理诗在风格上具有一种自然平淡之美,用语平易自然,用词精炼传神,在平淡平实之中表达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陈献章哲理诗自然平淡凝练传神 陈献章在诗歌的创作上崇尚诗句自然、诗为心说的观点。
2、不太推崇对仗工整、格律严密的诗歌,认为过分工整的诗歌,所追求的多为诗歌形式上的美感,而非诗歌的内在含义。其在《认真子诗集序》中云:“诗之工,诗之衰也。言,心之声也。形交乎物,动乎中,喜怒生焉,于是乎形之声,或疾或徐、或洪或微,或为云飞,或为川驰。声之不一,情之变也,率吾情盎然出之,无适不可。”[1]5在《与张廷实主事·十九》中云:“诗之不用则已,如用之,当下功夫理会,观古人用意深处,学他语脉往来呼应,浅深浮沉,轻重疾徐,当以神会得之。”[2]167乍一看陈献章这两段话似乎是自相矛盾之论,既说“诗之工,
3、诗之衰”,又说诗歌需“当下功夫理会”。其实否然,其并不是忽视诗歌的艺术性,忽略对诗歌形式美的锤炼,而是在主张契合自然的前提下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陈献章曰:“古文字好者,都不见安排之迹,一似信口说出,自然妙也。”[2]163陈献章评论优秀的诗人作诗“一似信口说出,自然妙也”,但这绝非否定诗人作任何艺术锤炼的努力。“信口说出”之前有一个“似”字,无非用来说明不落言筌的自然之妙。这种妙境也是陈献章十分赞赏严羽的诗论主张的理由,在《跋沈氏新藏考亭真迹卷后》,他引述《沧浪诗话·诗辨》说:“昔之论诗者曰:诗
4、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又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夫诗必如是,然后可以言妙。”[3]其中“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诗歌意境即是一种自然蕴藉,意在言外的艺术意境,所以事实上,陈献章重视诗歌的艺术锤炼的思想可见一斑。在《批答张廷实诗笺》中,陈献章又说:“概观所论,多只从意上求,语句声调、体格尚欠工夫在。若论诗家,一齐要到”。[4]75陈献章的诗歌创作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他的哲理诗在风格上具有一种自然平淡之美,用语平易自然,用词精炼传神,在平淡平实之中表达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一、自然平
5、淡的风格 陈献章的哲理诗呈现着一种自然平淡的风格之美,这是一种更具深层意蕴的艺术美,也为我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和诗论家所推崇和追求。从艺术表现形式看,这种自然美不事雕琢,少有人工痕迹。在谈到诗歌风格方面,其曰:“大抵诗贵平易,洞达自然,含蓄不露,不以用意点缀,藏形伏影,如世间一种商度隐语,使人不可摸索为工。”[4]74自然即本然,平淡即质朴,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其《赠左明府考绩之京》写道:“六十花封一高要,高要得公当不小。阿衡事业世岂知,天下经纶此中了。百里万里大小同,语默出处非殊调。君今考绩赴天官
6、,我只弄我江门钓。”[5]324《寒江独钓》云:“我道非空亦非小,万事舍旃终未了。朔风吹雪满江天,我只弄我桐江钓。”[6]635两首诗的末句“我只弄我江门钓”和“我只弄我桐江钓”,都以自然、简洁的语言,于平淡之中突显出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和世卿》二首其一云:“越山楚山皆白云,楚越如今不必分。三十六峰同一样,不知何处武夷君?”[6]660《题茂叔连》云:“船入荷花内,船动荷叶开。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6]540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用语接近口语,通俗易懂,表现出一种自然平淡之美
7、。《感事》云:“君心如逝水,一往不复旋。谁能万里浪,安坐驾此船?伤哉一何愚,由我不由天!仁者固有矜,智士乃自全。”[5]285不事雕琢,不尚辞采,质朴无华,极尽语言自然纯净之美。《雨中送客,江上偶成》云:“细雨江边送画桡,肩舆如梦看春潮。不知此处谁分付,笑倚南风酒未消。”[6]668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于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形成一种超妙的自得之趣。 陈献章的哲理诗通常选用一些朴素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所以显得格外真切深刻和平易近人。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
8、其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其内在真实的感情力量。在以“自然为宗”、追求“自得之学”的境界中流露出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 二、凝练传神的字词 陈献章哲理诗中的用词也颇具精炼传神,常以凝练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其《是夕范生小酌》云:“日月双轮转,乾坤一气旋。是时冬始闰,细雨夜如年。人语斜风外,天机落叶边。凭谁给灯火,更坐读残篇。”[5]333首联中的“双”和“一”量词的对仗和尾联中的“凭”和“更”副词的对仗都加强了全诗的语气。在《闻陈宗汤、湛民泽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