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57743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5
《浅论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启示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传统汉字学着眼于汉字的字体变化,把汉字的历史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但是,把3400多年的汉字历史只分为2个阶段,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因此有学者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不同形体为标准将汉字划分为四个阶段。 1、大篆:从广义上讲,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都属于大篆。商周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且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该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烈的图画性,线条自然,随体诘屈,字形多变。 西周时期,出于实用和审美的需要,人们常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此被称
2、为钟鼎文,又叫金文。其内容是关于当时祭典、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与甲骨文相比,金文仍具有图画色彩,且异体字较多、字形讹变严重。 战国时代,汉字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几乎丧失殆尽,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此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 2、小篆:许慎《说文?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
3、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采纳李斯等人的意见,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据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所讲,小篆并不是由籀文省改制定出一套文字,而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但李斯等人的确为小篆的形成做出很大贡献。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规范汉字结构和汉字笔画、统一了汉字书写风格。无论是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还是小篆,都还具有图画色彩,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刘又辛先生这一阶段为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 3、隶书:在秦系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画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画的风气颇为流行,有些字具有了
4、浓厚的隶书意味。隶书到了汉代成了正规的字体,就是所谓今隶,也叫汉隶。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最为重要的一次变革。隶书解散篆体,改曲为直。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变为平直的笔画。隶书笔画带有波势挑法,形成了一套由点、横、竖、撇、捺构成的笔画系统。汉隶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4、楷书:隶书之后,汉字形体虽出现了由古隶草化而来的草书、行书和复归端庄的楷书,这只是汉字不断简化和符号化的结果,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刘又辛先生认为这一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汉字经历了由图画性表意文字到符号性意音文字的演变。汉字形体的发展历
5、程,简化是总的趋势。 二、历史中重要的汉字规范行动 汉字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但文字靠自身却不能形成内部的系统性,历史中两次重大的汉字改革对汉字发展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秦朝的“书同文”运动:秦朝整理规范文字,以期在文化领域内适应政治上的大一统。秦朝的“书同文”运动,显示了当时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重大举措。首先,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都有秦朝严酷的法律作保障。其次,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将这一系列字书作为社会用字的规范。再次,秦始皇巡行天下在各处刻石记功,把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铸刻在权量上颁行全国各地。
6、这些文字成为当时文字使用的样板。 “书同文”运动结束了战国时期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虽然秦朝统治者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客观上确实起到了规范文字、促进文字健康发展的作用。同时对其后历代的文字规范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不过由于秦朝二世而亡统治时间不长,秦朝疆域又空前辽阔,加之又没有学校教育加以推广普及,所以“书同文”运动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2、建国初的汉字简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对汉字评价的主流思想仍然是承袭前人的“汉字革命论”的传统,认为汉字繁难,不易学会、掌握,妨碍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汉字改革综合了前30年的经验,落实了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
7、音方案、推行简化汉字的三大政策。制订出了《汉字简化总表》,积极推行简化字。简化汉字是汉字自汉代隶书、楷书正式定型后约两千年来最为重大的一次改进。这种改进的前提是不改变汉字整体形态风格,对结构繁难和笔画过多的汉字进行简化,目的是使汉字在书写使用时更为便捷,更易掌握。 三、汉字演变应遵循汉字的自身演变与人为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1、应约定俗成深得民心:文化的发展变化受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制约,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因此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汉字结构系统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