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47668
大小:4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4
《视觉现代化乔纳森·克雷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视觉现代化*乔纳森·克雷里(JonathanCrar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本文译自《观看的位置:看电影的方式》(1995)。[美]乔纳森·克雷里叶青译我首先想探讨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方法可以用来划分视觉及其相关的技巧和话语。有趣的是,把视觉和视觉性提升到理论层面的许多做法都拘泥于长期以来那些重要的西方视觉传统模式。对于西方视觉传统而言,显然有时确实需要在整体上制定出具有延续性的主流理论框架,例如从柏拉图时期到现在,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或任一时间。我并不是极力要反对这些有着各自作用的视觉模式,但要强调的是被霸权主义建构出的模式所扼杀的一些重要断点。有趣的
2、是,19世纪出现的摄影和电影院,完成了西方在技术和意识形态上的进步,其间相机暗箱发展成现在的照相机,而这个普遍的说法也在不断的变化。这意味着在人类进步的每一个阶段,人们很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了解观测者和外界关系的重要前提。这里可以列举出一打或更多电影史或摄影史方面的书籍,其中第一章都不可避免讲述在人类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认知世界的最初工具是17世纪诞生的相机暗箱。由于没有更恰当的词语,我们只好说长期以来这些模式同时服务于左派和右派的思想。一方面,有些人提出要不断接近真实地反映世界,就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望远镜和摄影技术都同样追求能够完全客观地再现“自然的图景”。另一方
3、面,也有人把相机暗箱和剧院笼统看成是一种不断确定和规范观者状态的权力技术。我要做的两件事彼此相互关联:1)根据历史特征概要地阐述相机暗箱的视觉模式;2)在19世纪早期(20年代和30年代),关于观测者的本质特征和视觉的构成要素方面所推出的全新理论,是如何导致上述视觉模式的崩溃。如果在19世纪后期需要把剧院或摄影同相机暗箱放在一起进行认真比较,如果马克思、弗洛伊德、柏格森等人会讨论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便会发现,相机暗箱所属的社会、文化和科学环境与这种器具事先设定好的视觉状况格格不入。至少两千年来人们知道,当光线透过小孔射进黑暗封闭的山洞时,倒影会显现在对面的墙壁上。像欧几
4、里得、亚里士多得、培根和达芬奇这些互不往来的思想家都注意到该现象,同时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这和人的视觉作用是否类似。经验主义事实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产生意象(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都千真万确),而相机暗箱是社会层面的产物,所以把两者区别对待是非常重要的。相机暗箱不是简单的一个机械呆板的器具,也不是多年以来需要不断提高改进的技术条件,它属于一个更大、更严密的知识系统和观察主体系统。如果我们想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就必须意识到从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末将近两百年间,相机暗箱的结构和光学原理相互融合,已形成了一个主流模式,从而可以描述出观测者的状态和潜能。显然,这个经过不同形式的阐述
5、,可以引导人们通过对外界的观察得出正确的推论。在那个时代,就像在笛卡尔《屈光学》,洛克《人类理解论》和莱布尼兹对洛克的批评文章中,通过合理的推论可以看出相机暗箱不仅很自然地成为了认识论中的核心部分,并且就像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作品所反映的那样,它还在技术和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复杂的权力技术,它规范观测者去认识什么是感知“真理”并制定了一整套关系准则来使得他们失去自主性。88我想说明的是早在19世纪,作为视觉模式和视觉功能的相机暗箱已经无法发挥作用了。在新技术和新实践中,科学、哲学和视觉对于观测者的描述、想象和设定已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这里我想简明扼要地陈
6、述变化中的一些重要特征。第一点,就17和18世纪相机暗箱的情况想多说几句。首先无论是在科学家还是艺术家、经验主义者或理性主义者的著述中,它都是确保人们掌握世界客观真理的工具。无论对于经验现象还是内心反省,它都是一个重要的模式。例如在洛克看来,相机可以让人从空间看到一个观察主体的状况。1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纽约:多佛出版社,1959)第二卷,第xi页,第17页。他还认为17世纪相机里出现的房间这个意象非常重要,它通常是法官的议事室或重要人物人所呆的地方。2同上,第二卷,第iii页,第1页。这样一来,他使得原本被动的观测者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权威性,从而确保观测者能
7、从本质上准确地反映外部世界,并摈弃那些不合规定的东西。理查德•罗蒂指出,作为一个理念的主要创始人,洛克和笛卡尔认为在人脑“这个内在空间里,清晰而明确的思想受到‘内置眼睛’的审查,……同时人的知觉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被观察的客体。”3理查德•罗蒂,《自然的哲学和镜像》(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9),第49-50页。在笛卡儿看来,相机暗箱证明了观测者是如何“仅仅通过大脑的认知”来认识世界的。在空空的大脑里,人的自我获得了安全感,而这恰好是认识外部世界的前提条件。笛卡儿在《第三沉思录》中声称,“我闭上眼睛,停止聆听,不理会自己的感官。”4勒奈•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