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13455
大小:109.2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1-04
《佛老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意境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佛老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意境论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老子的“恍惚”、“窃冥”,其中有“象”、有“信”、有“精”之说,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象罔”之说,正道出了“境界”说之本;佛家的“六根”、“十八境界”和境界缘诸根而起之说、境界的“三次地”之说,以及空灵妙觉的“禅境”之说,则深化、丰富和完备了“境界”说。老子的“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方能显“玄通”、“玄览”之智而得道、悟道之说,庄子的“心斋”、“坐忘”方能借“象罔”显“神遇”、“意致”之妙而得“玄珠”、“游无穷”、处“逍遥”、“同于大通”之论,佛家的去六根、空五蕴、“澄怀无住”、“禅
2、定止观”而真如自性妙明显之说正是如何营造、创建高妙之境,借境传道、悟道之三昧。本人指出了借境以审美、悟道包含着:一种整体、模糊的全息、全象、同构、圆融、洞通的妙合;境界中有“象外象”、“味外旨”、“韵外致”,“境”能迗“言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旨意全,曲有终而余韵绵。”之妙。“象”是单一、有限、具体的,是凭感官和心识可感、可知、可察觉的,而“境”则是整体的,蕴含着全息全象和无穷意味的。“境”,特别是高妙之“境”,是难以凭借六根可感、可知的,而必须凭借超越六根、六识的“神遇”、“意致”、“妙觉”、“玄览”、“禅观”、“灵悟”方式才能够领悟和把握。得意可
3、忘言、佛老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意境论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老子的“恍惚”、“窃冥”,其中有“象”、有“信”、有“精”之说,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象罔”之说,正道出了“境界”说之本;佛家的“六根”、“十八境界”和境界缘诸根而起之说、境界的“三次地”之说,以及空灵妙觉的“禅境”之说,则深化、丰富和完备了“境界”说。老子的“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方能显“玄通”、“玄览”之智而得道、悟道之说,庄子的“心斋”、“坐忘”方能借“象罔”显“神遇”、“意致”之妙而得“玄珠”、“游无穷”、处“逍遥”、“同于大通”之论,佛家的去六根、空五蕴、“澄怀无住”
4、、“禅定止观”而真如自性妙明显之说正是如何营造、创建高妙之境,借境传道、悟道之三昧。本人指出了借境以审美、悟道包含着:一种整体、模糊的全息、全象、同构、圆融、洞通的妙合;境界中有“象外象”、“味外旨”、“韵外致”,“境”能迗“言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旨意全,曲有终而余韵绵。”之妙。“象”是单一、有限、具体的,是凭感官和心识可感、可知、可察觉的,而“境”则是整体的,蕴含着全息全象和无穷意味的。“境”,特别是高妙之“境”,是难以凭借六根可感、可知的,而必须凭借超越六根、六识的“神遇”、“意致”、“妙觉”、“玄览”、“禅观”、“灵悟”方式才能够领悟和把握。
5、得意可忘言、佛老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意境论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老子的“恍惚”、“窃冥”,其中有“象”、有“信”、有“精”之说,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象罔”之说,正道出了“境界”说之本;佛家的“六根”、“十八境界”和境界缘诸根而起之说、境界的“三次地”之说,以及空灵妙觉的“禅境”之说,则深化、丰富和完备了“境界”说。老子的“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方能显“玄通”、“玄览”之智而得道、悟道之说,庄子的“心斋”、“坐忘”方能借“象罔”显“神遇”、“意致”之妙而得“玄珠”、“游无穷”、处“逍遥”、“同于大通”之论,佛家的去六根、空五蕴、“澄怀
6、无住”、“禅定止观”而真如自性妙明显之说正是如何营造、创建高妙之境,借境传道、悟道之三昧。本人指出了借境以审美、悟道包含着:一种整体、模糊的全息、全象、同构、圆融、洞通的妙合;境界中有“象外象”、“味外旨”、“韵外致”,“境”能迗“言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旨意全,曲有终而余韵绵。”之妙。“象”是单一、有限、具体的,是凭感官和心识可感、可知、可察觉的,而“境”则是整体的,蕴含着全息全象和无穷意味的。“境”,特别是高妙之“境”,是难以凭借六根可感、可知的,而必须凭借超越六根、六识的“神遇”、“意致”、“妙觉”、“玄览”、“禅观”、“灵悟”方式才能够领悟和
7、把握。得意可忘言、佛老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意境论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老子的“恍惚”、“窃冥”,其中有“象”、有“信”、有“精”之说,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象罔”之说,正道出了“境界”说之本;佛家的“六根”、“十八境界”和境界缘诸根而起之说、境界的“三次地”之说,以及空灵妙觉的“禅境”之说,则深化、丰富和完备了“境界”说。老子的“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方能显“玄通”、“玄览”之智而得道、悟道之说,庄子的“心斋”、“坐忘”方能借“象罔”显“神遇”、“意致”之妙而得“玄珠”、“游无穷”、处“逍遥”、“同于大通”之论,佛家的去六根、空五蕴、
8、“澄怀无住”、“禅定止观”而真如自性妙明显之说正是如何营造、创建高妙之境,借境传道、悟道之三昧。本人指出了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