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章 烂漫端午节

端午节的文章 烂漫端午节

ID:23110009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4

端午节的文章 烂漫端午节_第1页
端午节的文章 烂漫端午节_第2页
端午节的文章 烂漫端午节_第3页
端午节的文章 烂漫端午节_第4页
端午节的文章 烂漫端午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端午节的文章 烂漫端午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端午节的文章烂漫端午节端午节的文章烂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过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不尽相同的习俗,于是对端午节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各地主要风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驱鬼,迎鬼船、

2、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这些习俗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越南﹑朝鲜﹑日本等。有些习俗,如赛龙舟等,已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韩国江陵端午节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端午节也渐渐成为国际性的节日。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

3、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诽谤屈原。楚王继而逐渐疏远了屈原,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楚国都城郢,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

4、楚国都城郢。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快要灭亡,痛不欲生。但是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争着划起船只,竞相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

5、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后来人们在端午节投饭团时,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后来的棕子。据说,蛟龙看见彩丝就很害怕,远远就躲开了。从此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因而,端午节也叫诗人节。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向楚王谏言犯颜,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后来伍子胥隐名埋姓逃到吴国,遇到公子光,帮助其夺取

6、王位。公子光继王位后,自称阖闾。伍子胥和孙武又助吴王阖闾伐楚,五战而攻取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率吴军,大败越军,越王勾践率五千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山。越王勾践被迫主动求和,夫差许之。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以为真,赐伍子胥宝剑自尽。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姑苏城的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相传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

7、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怜而祭之。《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今浙江省上虞县),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