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超越之维的后现代性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超越之维的后现代性摘要:从现代性精神的生成、嬗变和超越现代性精神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后现代性的思想特质。通过对现代性在历史(时间)与现实(空间)的生成和嬗变的理论分析,论证了现代性精神囿于其“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而意识形态化。认为后现代则力图打破被固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渴望对“超越性”的无限追求,它追求的不是彼岸世界的美好图景,而是那种还超越的意识形态于人本身。后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人本质内部对自由的追求,对既有前提和框架进行的反思和超越。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资本;同一性 关于后现代思潮以及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人们展开了许多
2、的争论。由于“后现代”思想的庞杂深邃,在这场争论的过程中,人们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于是,关于后现代思潮,人们在努力地认识它的同时,又仿佛如坠雾里,觉得真的“什么都不可言说”又好像真的“怎么样都行”。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把后现代思潮纳入到整个西方思想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尤其是将其置于现代性产生和发展的框架之中来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思潮,这样,我们不仅能够避免对有关后现代语境认知和理解的晦涩,而且也为人们理解后现代思潮提供清晰的理论支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见,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精神的超越基本上是站在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立场上进行的,与马
3、克思对现代性精神的批判和超越有着本质区别。 一、现代性精神的历史生成 正如后现代的思想家们反对用统一的标准来认识后现代思想一样,任何一种对后现代思想的静态结论都将难逃其理解偏颇的厄运。但同时任何一种思想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它要有过去的时空沉淀作为背景,要有现实的时空来展现自己,要有面对现实并指向未来的意义。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对“后现代这一地的碎片”进行认识又具有可靠的可能性。现代性在现代社会发展,毋宁说在现代化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弊病,是后现代思潮出现所依照的现实背景,同时也为后现代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现实的动力。因此,对后现代的理解不能回避对
4、现代性思想的观照。 “‘现代’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意思是要把已经皈依基督教的现代社会与依属于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1〕坚持对整个西方精神文化的历史加以区分的学者,把现代精神的形成和变化的时段规定得很长,这个时段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哈贝马斯在《后民族结构》中认为:“现代”一词在欧洲被反复应用,虽然内容有所区别,但都是用来表达一种新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认为“古典”时期是效仿的时期,而“现代”精神在于打破一个一直延续到当下的传统,因此,现代精神就必然要贬低直接相关的前历史,并与之保持一段距离,以便为自己提供规范性基础
5、。基于这种对现代精神的规定,“现代”世界在与“古典”社会的对比中便突显了自己的存在。这个突显自身存在的过程本质上是激烈批判和改造前现代精神的社会革命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肇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对古希腊思想的“复归”的方式,对中世纪的思想体系展开了批判,批判的内容主要指向前现代精神的整体宇宙论,这种在前现代社会中一直占据主流的关于整体宇宙的无所不包的理论和普遍真理,被视为虚假的教条而被加以否定。这样,“文艺复兴”运动就打破了自中世纪以来的神权统治地位,掀起了西方中世纪的思想领域中的“文化大革命”,开启了西方文明现代
6、化的过程。“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引起的科学革命、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哲学革命,使得曾蕴涵于古希腊时期的创造精神得以“再生”,这个再生的过程持续到19世纪末期就形成了西方现代性精神。这种现代性精神通过对激进的个人主义、批判的理性主义和实用的世俗主义的批判,对绝对权威和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否定神学权威和宗教教条,贬斥神性,赞颂了人性,彰显了现代精神对前现代思想的批判路径。现代性精神深信,人不但可以进入新的领域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甚至可以创造出崭新的现实世界;人可以丢掉“原罪”的重负投向现实的观察、实验、创作活动,追求对现实生活有用的东西而得到实际的幸
7、福。现代性精神将个人的精神和行动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进步性视为高贵的价值,进而在根源上树立起人本主义观念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原则倾向。 不幸的是,现代性精神的基本原则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如预期设想的那样完全的自由情境。当“工具理性”彻底地排除了“价值理性”之后,实用的现实主义成了生活世界的主导。海德格尔指出:“一种永恒幸福的彼岸目标被转换为多数人的尘世幸福。对宗教文化的维护被那种对于文化的创造或对于文明的扩张的热情所代替,创造在以前是《圣经》的上帝的事情,而现在则成了人类行为的特性。人类行为的创造最终转变为交易。”〔2〕在实用的现实主
8、义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原则之后,人因此而变成工具。在现代社会对高效率的追求中,人们发现现代性精神变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本文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