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ID:23098097

大小: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4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_第1页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_第2页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_第3页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_第4页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讲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承与变革虽然只有到了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时代出现大量社会问题以后,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才具有真正的社会学的意义,但是,从思想的渊源来说,人类对社会的幸福和安宁的追求具有悠久的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传统和思想资源。它们对当代社会福利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继承光大。中国悠悠五千年文明和思想资源中,同样包含着独特的福利思想和制度。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这种政治和文化的思想和制度虽然有封建文化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也有值得今天借鉴的地方。一、天命、德政与民本中国历代文献不乏对帝王将相德政的歌颂,

2、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景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藉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也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民众的社会福利。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之中。如《尚书·尧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这种“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迁与人事的祸福。周人认为人世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生于天命,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世的法则也源于天命。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

3、因此,天子秉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和政治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尚书·泰誓》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于是,对天命的顺从最终便落足于“保民”称王。这种民本、德政的思想为历代思想家承继,从而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利思想。他认为民为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顺民心”,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丰富的社会救济

4、与福利思想。《管子·五辅》篇指出:“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ju),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管子·入国》篇中,则记载有“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这些福利思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如“老老”,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官,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养老事宜。其细节为:凡年纪上七十者,一子不征(赋),每三月国家赠肉一次;八十岁以上,二子不征,每月有馈肉;九十岁上的老人,则全家不征,每天有酒肉供养。再如“恤孤”,即国家设掌孤之官负责孤儿的福利工作。凡领养一名孤儿的家庭,一子

5、无征,领养二名孤儿的家庭二子无征,若领养三名孤儿,则全家不征。掌孤之官要经常过问孤儿的状况,“必知其饮食饥寒,身之月脊胜而哀怜之”。[《管子·入国》]孔子出于“为政以德”的思想,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在他心目中,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也,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有说子游门人所记,也有说子游所记]这里的大道即天道,其在人间的流行

6、便是大同理想:一个人际融洽,经济互助的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保障,从幼及老,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都有所奉养。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他认为君王应推广其本身的“不忍人”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认为施仁政应以此为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无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此外,孟子认为,使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他提出“制民之产”,并以西周的井田制为范本,构建了一个“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

7、,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的小农经济蓝图。此外,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他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墨子·非乐上》],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民本、德政思想的影响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并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赈恤,隋代“民间寄纳在官”的义仓则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赈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园等社会救济与抚恤事业纷纷成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