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

ID:23088047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4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_第1页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_第2页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_第3页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_第4页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  摘要:“同课异构”可以让教师互相启发,智慧共享,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目前,“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普遍存在着四大误区:重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重微观细节,轻理念模式;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重课堂教学,轻课后评课。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确定主题,提出理念;构建模式,比较差异;优化教学,彰显风格;完善设计,资源共享;用心感悟,积极反思。  关键词:“同课异构”;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38-03  随

2、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课堂教学内涵已成为重要命题。在教学研究中,“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方式被广泛推广。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和现有教学条件来开展教学,在比较中研究和学习不同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课异构”通过研究、对比、讨论与反思,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可以使教师互相启发,智慧共享,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在目前的“同课异构”教研热之下,笔者发现存在着一些与这一研究的初衷相背离的现象,亟待寻找策略,走出误区,以求得“同课异构

3、”的实效。  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7  误区一:重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研究和学习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但是,反观目前的有些活动,听课老师对活动的具体安排非常了解,如上课时间、上课内容、上课地点、评课时间、评课地点等等,但听课老师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对活动主题并不清楚,对活动目的并不了解,就这样稀里糊涂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又稀里糊涂地离开活动现场。究其原因,这是策划活动者没有将活动的方案、预设的主题、预期的结果提前告诉老师。如此重

4、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其结果只能是形式轰轰烈烈,效果却往往难如人意。  误区二:重微观细节,轻理念模式  当前“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样的课:在教学环节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极尽奇思妙想,各出妙招,各逞其能。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微观细节,展现的是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创新能力,但课堂教学究竟体现的是什么理念?课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课堂教学究竟在怎样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减负增效?才能成为高效课堂?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些问题在课堂中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微

5、观细节、轻理念模式的情况?这是因为主办方大多认为教育理念高深莫测,理念模式与教学实际似乎有距离;认为教师处在课堂操作层面的多,进行教学科研的少,难以在理念和模式层面有所创新。  误区三: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7  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课堂更多的是选用别人的方法,甚至照搬别人的成果,雷同的课多,创新的、有个性的课少。笔者认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由于教师专业素养不同,所带班级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自身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形成自己对教材独特

6、的理解,寻找教材、学生、教法的最佳切入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让课堂更精彩。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有可能消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的现象。  误区四:重课堂教学,轻课后评课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交流中切磋思想,在对话中寻求共识。而实现这一目的,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各展其能,更重要的是,课后要组织授课者和听课者围绕课堂进行深度研讨。但在目前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上课、听课成了重头戏,课后的评课环节往往是浮光掠影,草草收场。在评课中,大多教师只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关于课堂教

7、学背后的理念、教学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如何、学生学习的成效如何等的评价,却较少涉猎。为什么会出现重上课过程、轻课后评课的现象?其中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组织者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缺乏深度理解,对“教”与“研”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够准确,从而导致重“教”轻“研”,导致“教”与“研”的失衡。  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应对策略  1.确定主题,交流理念7  教学理念既源于教学实践,又超越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产生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8、”,正是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教学理念交流中,“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交流研讨和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