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20213
大小:64.6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2
《别具一格的序言——读郑板桥的自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别具一格的序言——读郑板桥的四篇“自序” 别具一格的序言——读郑板桥的四篇“自序” 别具一格的序言——读郑板桥的四篇“自序” 别具一格的序言——读郑板桥的四篇“自序” 别具一格的序言——读郑板桥的四篇“自序” 郑板桥在世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把各种文体的文章汇成合集印行,出《板桥集》是后人为之。郑板桥的书,当时是以单行本的形式面世的。在范县任上,他曾刻印《诗钞》,到潍县任上,又加上在潍县所写的诗合刻成一本新的《诗钞》,同时还刻印过《词钞》、《家书》和《小唱》。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除《小唱》之外,他都写了序言。范县刻印的《
2、诗钞》的序言叫《前刻诗序》,潍县刻印的《诗钞》的序言叫《后刻诗序》,《词钞》的序言叫《自序》,《家书》的序言叫《十六通家书小引》。我们如果有意地把这四篇序言放在一起来读,就会发现他所写的序言是与众不同的,读来会别有一番情趣。 四篇序言都不长,不妨引来一读: 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习气。二三知己屡诟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后来亦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惭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桥自题。 ——《前刻诗序》 古人以文章经世,吾辈所为,风月花泥而已。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虽刳形去皮,搜精抉髓,不过一骚坛词客尔,何与于社稷生民之计,
3、三百篇文旨哉!屡欲烧去,平生吟弄,不忍弃之。况一行作吏,此事又束之高阁。姑更定前稿,复刻数十首于后,此后更不作矣。板桥又题。 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阑人,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后刻诗序》 燮词不足存录。兰亭楼夫子谓燮词好于诗,且付梓人,后来进益,不妨再更定。嗟乎!燮何进也?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楼夫子是燮乡试房师,得毋爱忘其丑乎? 陆种园先生讳震,邑中前辈。燮幼
4、从之学词,故刊刻二首,以见一斑。 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然改而善者十之七,改而谬者亦十之三。乖隔晦拙,反走入荆棘丛中去,要不可以废改,是学人一片苦心也。燮作词四十年,屡改屡蹶者,不可胜数。今兹刻本,颇多仍旧,而此中之酸甜苦辣备尝而有获者亦多矣。世间为父师者,见其子弟之文疏松爽豁便喜,见其拗渺晦拙便忧。吾愿少宽岁月以待之,必有屈曲达心,沉着痛快之妙。天下岂有速成而能好者乎? 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皆与时推移而不自知者。人亦何能逃气数也! ——《自序》 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
5、,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以叙为!乾隆己已,郑燮自题。 ——《十六通家书小引》 文如其人。郑板桥人怪,所写的序言也怪,具体说来有三怪: 一怪曰:不愿借光。作者辛辛苦苦写成一本书,出版之时,大都喜欢请地位高或名气大的人作序,借以扩大书的影响。郑板桥独不然。郑板桥若求人作序不是没有条件的,出书之前,他的诗、书、画在社会上已是颇有影响了,结交名流也很多,特别是与慎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已有十多年的交情,慎郡王
6、刻印的《随猎诗草》和《花间堂诗草》两本诗集,都是请郑板桥书写的,并且还请他写过跋,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慎郡王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的弟弟,乾隆的叔叔和老师,地位不可谓不高,他的诗、书、画也堪称“三绝”,名气不可谓不大,他又很赏识郑板桥的才华,若求他作序,肯定会沾光不小。但是,郑板桥没有这样做,他认为“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此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所以他皆不求人,都采用“自序”的方式。当然,对于求人作序这个问题,应做具体分析,郑板桥所说的那种情况的确是有的,但持一概否定的态度,未必完全正确。应当承
7、认,请高明的领导或有关的专家作序,若写得好,居高临下,珠联壁合,能给书增光是肯定的。郑板桥有光不借,却坚持自己作序,你说怪不怪? 二怪曰:严于自剖。郑板桥通过自己写的序言严厉地解剖自己。对于所写的《家书》,他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并不看重它的价值。对于所写的诗,他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习气”,还说“吾辈所为,风月花酒而已。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虽刳形去皮,搜精抉髓,不过一骚坛词客尔,何与于社稷生民之计、三百篇之旨哉!”出诗集敢于这样毫不留情地揭自己短处的,在文学史上,恐怕并不多见。自己的毛病只有自己最清楚,比如
8、他说的“七律尤多放翁习气”,他在《范县署中寄余弟墨第五书》中说得很详细,这封家书是专门谈论诗歌创作的,他通过对少陵诗与放翁诗的比较,说明了“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的道理,并指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