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讨提高个税起征点并非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提高个税起征点并非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提高个税起征点并非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提高个税起征点并非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个税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2010年“两会”期间,有关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理由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理制订个税起征点十分重要,但简单提高起征点却无助于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要切实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调节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只瞄准起征点,而是应该探索更为合理的征收个人所得税制的策略和措施。本文即从单纯提高起征点的弊端这一角度,阐述我国个税制度人性化发展
2、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个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制人性化调节收入分配 []A[]1007-4309(2010)07-0118-03 近阶段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否需要提高的话题非常热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位委员在提案或发言中呼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个税在推动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格局、拉动内需等方面的作用,应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或5000元,甚至8000元。在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真的能够如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大为减轻广大中低工薪收入
3、者的税负,调节收入分配”吗? 一、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对调节收入分配作用不大 (一)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动了工薪阶层的奶酪 国家征收个税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增加财政收入,二是调节贫富差距。据国家税收统计,2005年全国个税完成2093亿,2006年完成2452亿,2007年完成3182亿,2008年完成3697亿,2009年完成3944亿,可见个税逐年大幅递增,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前一个功能已经实现了。但是,个税作为一种“公平税”在调节贫富差距、科学二次分配方面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实现。我们知道,我国65%的个人所得税于工薪
4、阶层,恰恰相反,美国个人所得税60%于年收入10万以上人群。我国个税收入中大部分于普通工薪阶层,导致一方面国家税收大幅增长,而普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压力增大。 (二)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利益给了高收入群体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之后,国家财政收入每年减少300亿元,工薪阶层纳税人提高个税起征点并非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论文资料由.提供,地址.数占全国职工人数的比例也将由50%左右降至30%左右,对工薪阶层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然而,由于我国个税实行的是9级累进税率,一个月收入18
5、00元的人,起征点调整带给他的好处是每月少交10元;而一个月收入2000元的人,所能得到的好处是20元;一个月收入2500元的人,所能得到的好处是40元;依此类推,高收入者最高能获得的好处是每月少交180元。由此来看,国家损失的300亿税收中,大部分反馈给了高收入者,而且收入越高者占的便宜也就越大,这显然是和税收平衡贫富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三)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个税征收的社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社会作用之一,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以国家强制力来缩小贫富差距。根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一般
6、为30%—50%,发展中国家也达到8%—12%。而2008年,中国这一比重仍不过68%。中国的个税收入所占税收总收入比重显然偏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副院长、教授庞凤喜认为,个人所得税本应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但由于其占财政收入和GDP比重的偏低,“从税制结构上就严重制约了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这证明,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能转变个税所占税收比重,个税征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无法适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
7、地区生活基本费用支出相差很大,在中西部地区2500元可能是高收入,但在北京、上海,月收入10000元的“富人”,可能买不到一平方米住宅。尤其是我国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无法适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见,紧紧把目光盯在提高个税起征点上不但没有社会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要真正实现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目的,笔者认为,应着眼于我国个税制度的完善,让个税制度更人性化。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人性化的构想 (一)制定合理的个税起征点 1个税起征点的制定不宜“一刀切” 我国现行的个税基本上是根据个人的工资收入“一刀
8、切”,只设立一个冷冰冰的起征点,而且这个起征点完全由政府设定,显得不够人性化。即便是收入相同,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负担并不一样,起征点的设定应该要根据地区物价水平、家庭总收入、供养人口等家庭状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