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12120
大小:7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2
《反腐倡廉实效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权利意识U益提高,反腐热情逐渐高涨,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反腐侣廉建设方面,屮央曾多次强调,必须抓好反腐倡廉教育。从实际情况来看,反腐斗争依然继续,形式依然严峻,其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反腐教育之“器”不够锋利,实效性不强是其主要表现。本文通过分析FI前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主要W题,并结合银行业反腐倡廉的建设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完善措施以期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关键词】反腐倡廉网络反腐一、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一)为教而教,教育形式缺乏针对性1、传统教育方式痕迹严重,缺乏思想引导灌输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强制性、整体性、声势浩大、相对集屮、一定时期内大规模快速提高受教者思想认识、统一意志和行为等特点。111一直以来,我们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活动普遍都通过动员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等灌输教育的方法步骤,在培养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方面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这种类似“大锅饭”的高度划一的套路化工作部署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育的针对性
3、和实效性。如果将灌输教育比作一张大网,总有这张网顾及不到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岗位,因人而异,因事施教,既要“吃大锅饭”,又要“开小灶”,最终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2、教育主题化偏多,缺乏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延展性一直以来,反腐倡廉教育年年搞,年年有新招,事事有主题,然而,任何主题教育都有结束之时,但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绝不是一个主题教育月就能宣告结束的。为了解决后续教育W题,不断巩固教育成果,我们必须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在时间上的持续
4、性,只有将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方是可持续的反腐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分析多年来国内发生的各类银行案件,不健康的业余活动成为导致银行员工最终走上犯罪的重要诱因。一些银行对员工的反常业余活动不了解,特别是少数员工参与赌附、热衷炒股、巨额消费、不当交友、家庭变故等情况不了解,对某些员工表现出的不正常现象未能引起部门领导和周闱同事的足够重视和应有的关心,致使这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生观在特定条件下恶性膨胀,成为腐败问题的催化剂,这与反腐教育没有在时间上得以延伸不无关系。(二)墨守成规,教育
5、手段缺乏创新性1、宣教色彩浓厚,与现实脱节根据一项调杏显示,在认为反腐倡廉教育“有明显效果”的受访者中,选择“满足于教育计划落实,创新不够”的为56.1%,选择“教育形式不够活,缺乏吸引力”的为51.2%,即有近一半人满足于缺乏吸引力的反腐教育计划的落实。诚然,对当前反腐教育“形势不活”、“创新不够”的批评是屮肯的,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有关会议上,加强廉政教育之词充盈于耳;在诸多工作计划屮,反腐被当做大事来抓;在一些总结性文件屮,有关教育效果的论述长篇累牍。一些基层单位往往只满足于机械地完成计划、
6、获得上级的嘉许、争得表面的风光,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接受的反腐倡廉教育变成了轰轰烈烈却无的放矢的“走过场”活动。而银行业“以利益为先”的痕迹更为严重。随着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和相继上市的热潮,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在部分干部和员工的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业务经营才是头等大事,党风廉政建设、合规管理做得再好,也不能创造价值,更不能带来收益。做一生的合规者还不如别人违一次规所带来的利润高。同时,银行业中的舆论导向也使传统的灌输教育流于形式。银行诸如综合效益奖、组织存款奖、中间业务收入等考核指标使
7、每位员工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合规,而是如何尽最大努力创造效益,渐渐地,反腐倡廉教育就沦为了形式主义。2、各部门配合不够,公众参与度不高近年來,尽管反腐倡廉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种种制约公众参与度的因素。首先是缺乏有效的民意畅通渠道,使民众在接受反腐教育之后很难有参与其中的有效途径。0前,我国公众直接参与反腐倡廉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是举报,通过知情公民向司法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检举贪污、腐败人员及事实,再由专门机关的查证落实,最后由司法机关或行政处罚机关依法作出处理,从而达到打击贪污、腐败
8、行为的目的。虽然,伴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逐步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单位、部门己提高重视程度,开始尝试新的民众参与途径,然而,这些途径的实际可操作性仍待考验,措施的多元性、常态化建设仍待努力。其次,民意诉求的后续处理力度欠缺。由于权职分工、官本意识以及利益摩擦关系的存在,很多情况下,部分官员无视群众、无视民意,在行政执法工作屮很容易造成民主观缺失,在行政决策时缺乏公众参与意识,从而导致决策过程规避公众参与程序,或者虽然吸纳公众参与,但也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
9、2],对于民众所反映、举报的情况,无法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