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

ID:23010450

大小:6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2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_第1页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_第2页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_第3页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_第4页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导读:为移情是在“意识自我和无意识之间建立关系、恢复平衡的尝试”(李孟潮,2007)。整123摘要: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体现社会人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的社会镜及其成像过程,受社会人无意识心理原型及移“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由写论文的好帮手.eocconomicus,或economicman)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由于斯密处在“人对神获得胜利的时代,是人的发现的时代”(杨春学,199

2、1),因此,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摆脱了神学桎梏的束缚,具有进步作用。随后,“经济人”假设先后受到不同学派的质疑和挑战,并在争论中不断丰富完善,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出发点。  “社会人”是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从多方面角度对人的真实形象的概括和描述,“我们权且把这种对人的绝然不同的观点,称之为‘社会人’假说”(杨春学,1991)。  关于“人”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西方道德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把任

3、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看作是手段”。两者之间的矛盾源于意识形态、学术观念上的不同,本文仅仅基于研究需要采纳后者,并引申认为,经济人和社会人都是人,都具有人的基本属性,都是生活中的独立个体,每一个人的独立、自由的存在就是这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的作用之所在。这里且将“人”命名为“自然人”以同“社会人”区分。  最后,关于自然人的社会性或经济性取向和程度的界定理由,由于自然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决策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是个体成熟和心理、认知发展规律的影响,因此,自然人的经济人取向或社会人

4、取向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变化过程,对自然人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程度的界定,应建立在特定的时间内,自然人在不同时间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2.2“经济人”假设的争论及其发展历程  “经济人”概念在争论中不断完善,对“经济人”假设“公开的大争论为三次:19世纪晚期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之争和70年代之后的‘理性行为’之争”(杨春学,1997)。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个人通过市场买卖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利益,这是经济人范畴的雏形,后经边沁的功利心理学说、西尼尔和

5、约翰·穆勒的经济人抽象分析得以完善,成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  德国历史学派反对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人的自利和抽象分析策略,认为“经济人抽象没有反映人的全貌”(杨春学,1997),强调经济人是有价值观念的“真实的人”,而不是纯粹的自私、抽象的“自利者”。  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抽去经济人的自私和自利等主观、因素,使用偏好概念和边际分析策略,分析了经济人实现最大化利益的理性选择。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人具有理性的预期能力,能够根据完备的信息做出决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到20世纪40年代,

6、学者发现厂商的实际行为并不符合利润最大化假设,掀起了又一次大争论。其中西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受到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思维能力的客观限制”(杨春学,1991),经济人的决策“只能达到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的程度”(吕绍昱,2007)。  此后,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学派在不同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见解。对此,有学者辩称经济学并非万能学科,“要重视经济学的起点和边界,经济学的任务只是部分、简化地认识世界的一小部分,改造世界是经济学家之外的事”(罗之庸,1999),“是社会学、学等学科的理论目标”(

7、杨春学,2005)。  3“经济人”假设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式,包括“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动力性心理治疗和探究性心理治疗等”(S.O.Hoffmann,G.Schussler,2000)。  3.1移情的概念  在传统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freudianpsychosnalysis)认为移情(transference)是潜意识中对童年时期在家庭生活中同父母关系中的性心理冲突

8、的再次体验。荣格认为移情是在“意识自我和无意识之间建立关系、恢复平衡的尝试”(李孟潮,2007)。整3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导读:合的观点认为移情是“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师重现过去的依赖反应,是双方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的共同构建活动”(叶维菲,2000)。  综上,移情是来访者以童年时期对重要他人的、挫折等冲突体验为模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把未解决的冲突体验无意识地复制、转移到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