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 深思

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 深思

ID:22994095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2

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    深思_第1页
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    深思_第2页
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    深思_第3页
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    深思_第4页
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    深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 深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深思关于的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深思导读:内容摘要:2009年11月,台湾《苹果日报》推出“动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把“双刃剑”,它既推动了媒介发展,同时也因其大量传播“膻色腥”内容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理由。本文从动新闻事件入手,从新闻的角度,浅析动新闻模式的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苹果日报动新闻新闻  近些年来,互联X、移动X络等新型媒体风生水起,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传统报业的转型创新,成为报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新闻产品数字化成为报纸媒体在

2、数字化过程中的先行实践。这样一种以互联X为活动空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给人们的传播活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法律等理由。从这方面来说,台湾《苹果日报》“动新闻”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成为学界、业界的热议话题。  一.《苹果日报》动新闻事件  2009年11月,台湾壹周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动新闻”这种新闻报道新模式。它主要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报纸报道的新闻,以3D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受众可以通过下载及X络在线来了解整个新闻事件。这种在现代技术下产生的“新鲜玩意儿”应该广受大众好评

3、才是,但现实却不然。《苹果日报》“动新闻”刚推出不久,因其以大量模拟动画方式报道“儿虐家暴、性侵害、性骚扰”等社会新闻,引起了台湾民众及社会各界的批判与抵制。2009年11月26日上午包括妇女新知会、媒体观察基金会等约20个台湾民间团体,手持“拒看动新闻、拒买烂苹果”等标语,到壹传媒台北市内湖总部抗议,强烈指责“动新闻”巨细靡遗传播“膻色腥”,扭曲事实、二度伤害、误导视听,并要求当局对壹传媒进行严惩。面对争议和批评,《苹果日报》发表声明指出虚心接受批评,并表示对“动新闻”实施分级管理。  二.《苹果日报》“动新

4、闻”事件产生的理由  (一)台湾传媒形态的转变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自台湾报禁解除以来,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解禁后,台湾登记注册的新媒体数量剧增,这就瓜分了原有的广告份额和受众市场,导致媒体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这使得有些新闻媒介为了争取发行量,扩大收益,不惜降低新闻品味,来迎合某些读者的猎奇心理。壹传媒集团董事会主席黎智英说过“我要的内容是可以消费的新闻……”,这样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体现在《苹果日报》“动新闻”对内容的选择上,纵观《苹果日报》“动新闻”头条,腥膻的题材比例接近一半。

5、它主要偏重戏剧性高、冲突性强的软性新闻报道,并且夸大对其中暴力、议题的处理。这种深度不足,煽情有余的社会新闻成为许多年轻受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受到他们的欢迎,从而为《苹果日报》带来可观收益。  (二)新闻自由的滥用  台湾地区自“报禁”开放以来以西方自由的意识形态为旗帜,建立起了市场化的媒介发展形态,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也有了长足进步[2]。可是“利”字当头,市场化的“新闻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新闻自由往往伴随着责任与监督,在台湾地区,正是因为没有明责的监督机关及法律条文,《苹果日报》动新闻才敢这样冒天下

6、之大不韪,擎着被误读的“新闻自由”这面大旗,光明正大地传播“+暴力”。  (三)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摆脱外界干涉,探求真理,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苹果日报》正是因为将“利益”凌驾于媒介责任感之上,才会无视新闻职业道德底线,唯利是图,扭曲事实,毫无尺度地传播膻色腥。  综上所述,台湾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报业市场化竞争,新闻媒介监督的权责不明以及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都是导致产生《苹果日报》“动新闻”事件的理由。同时这一事件也激发了公众对新闻、新闻道德的广泛忧虑。笔者认为,动新

7、闻作为新闻报道的创新模式有其发展特点,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有利于动新闻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三.动新闻的特点  (一)动新闻的发展优势  “动新闻”运用3D技术模拟新闻事件是对新闻报道形式的一种创新,它顺应了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它颠覆了传统的阅览方式,增加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它扩大了人际传播的机会,提高传播效果。  (二)动新闻发展中的不足  动新闻形式上的创新,充分发挥了新媒介传播技术的优势,有利于人类传播事业的发展。然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不仅需要形式上的创新,还要注重内容的创

8、新。这种新载体传播活动中的内容创新,同样必须遵循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把握好新闻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尺度[3]。  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媒介成为了符号的载体而大量充斥于现代社会,其制造的“超真实”取代了真实的状态,“拟象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地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世界因而变得拟象化了”[4]。“动新闻”无疑成为让·鲍德里亚观点的现实证明。动新闻在被制作成这种拟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