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93238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2
《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探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数量上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如何从现有的模式转变,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研究。设计艺术教育日益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领域,在这种形势下,设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1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设计领域,处在转向信息社会、X络社会的再度演变过程。设计的环境、内容、方向在发生变化,而设计教育应对这些变化而改革新的设计教育内容与方向。关键词: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环境 设计艺术是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当代的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设计艺术与此象适应,同样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过
2、程中。【1】(p210)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不断革新、创新,才能适应21世纪新形式下的教育及社会需求。 纵观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一方面,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地开设艺术与设计学科;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十分令人难以满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方面,迅速崛起的经济建设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信息时代的产业更替几乎冲击着一切领域。在中国植根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得不仓促上阵,以非常不成熟的理论与实践,迎接着信息时代快节奏产业革命的挑战,为中国的产业化提供着力不从心的不成熟的服务。另一方面
3、,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又迫使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市场这一只无形的手决定了这一局面的出现。这一点可以从现阶段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地开设艺术与设计学科得到充分体现。二、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转变 正如众多社会学者所主张的,知识社会已经来临,当前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过度。【2】(p328)艺术设计也融入其中,作为时代要求,设计教育目标方向,应超于昔日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的物质经济和竞争逻辑为基点的教育方式,而应重视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多样性与整体性、人性与社会环境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这
4、些价值的均衡探索,把设计教育方向改革作为我们目前重要课题。首先充分认识艺术设计的特殊性、个性、树立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的教育观念,拉开与一般美术教育的距离。设计艺术是门综合的、交叉的学科,涉及自然学科、技术学科、人文和社会学科诸多领域。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从真正认识设计艺术本身开始,明确艺术设计不是美术、也不是科学技术,更不等同于制作。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具体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教学的中心功能是“学习”,而设计院校的中心功能自然就是“设计的学习”。这种狭窄的定位很快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来,人为地造成了学习与社会的相对
5、分离,而这种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转变成学生的固步自封,导致“象牙塔”之称的产生。学生集四年之所学满怀理想走进社会,却在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上与社会生疏,其融合总是艰难而苦涩的。所以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定位时,首先偏向于“为学生提供一种生活”的理念。内容包括对生活的认知、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创建、生活经验的猎取等等。在这里终极目的是“更好的生活”,“学习”不过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计、授课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都要生活化,人性化,更多的考虑对“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定位,再进行合适的流通后,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具亲和力与现实意义。要让学生明白:
6、你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你要生活。而更好的生活则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也要让教师理解:你选择的这个职业也是一种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更加热爱并为之付出心血。以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来理解学习,学习自然就有了动力和情趣。三、艺术设计教育授课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的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否全面,发展后劲是否充足的问题。现在很多学生都是重技能而轻理论,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大对学生在重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提高艺术素养方面的引导。适当的开设一些艺术史论和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艺术设计涉及到很多交叉学科,我们要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课程设置上有一
7、些拓展,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说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中开设物理声学的课程,开设植物学的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中开设美学、印刷学的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人体工程学、力学等;都是非常合理而必要的。 从教学的方式来看,课程的运行是建立在对意义符号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课程的一切形态。意义不通过个体的心理实现个体的内化,就不能达到课程主体对它的理解,课程的指令、反馈、调控、评价等也将无从发生。理解发生在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是课程实施的心理学前提。沟通:只有个体的理解行为,课程还是
8、不能发生的。主体际的信息、情感的交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