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

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

ID:22987655

大小:86.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2

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_第1页
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_第2页
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_第3页
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_第4页
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混凝土结构梁板钢筋的穿插排列问题姚福来摘要: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中,经常遇到梁、板负筋交叉排列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就会造成梁、板有效高度的降低或保护层的减少。本文主要从形成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方面进行了论述。关键词:混凝土钢筋穿插排列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常遇到楼面梁的负筋交叉碰撞问题,使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减小,不能满足设计规范最小厚度的要求。解决的办法是增加板厚和梁高,或是将一部分箍筋在交叉处下弯穿过,但这样做均会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也不利于在楼板中穿管线,进而促使增加板厚和梁高。1问题发生的原因1.1规

2、范方面的原因《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第3.5.7条“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提法,对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第6.1.3条“受国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提法,省略了一个副词“最”和一个“小”,即省略了一个定语“最小”二字,造成了概念,这是不妥的。1989年7月《修订说明》中虽正确的地提到“调整了……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遗憾的是正文并未采用这一提法。1.2有关建筑结构图书方面的原因一般书上只是明确指出:板、次梁、主梁交叉处,板的负筋在上,次梁的负

3、筋居中,主梁的负筋在下,并据以计算梁的有效高度,这对砖混结构的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计算与构造是适合的。但对双向板肋梁楼盖,支承梁交叉处如何处理,对有纵横框架梁的楼盖,各种梁与梁的交叉处如何处理,一般均未作交待,使人无所适从。1.3设计方面的原因许多设计单位在结构说明中,只是笼统规定各类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且省略“最小”二字,图中只有各个梁的配筋详图,而对梁与梁、梁与板、梁与柱的钢筋如何穿插排列,一般无文字交待,更缺少节点详图。1.4施工方面的原因不少施工单位的钢筋翻样人员对梁箍筋的肢高常是取梁高减去2个设计或施工规

4、定的保护层厚度。绑扎钢筋时,常将板、小梁、次梁、主梁、框架梁的负筋一律往上叠,使保护层的问题成为常见病、多发病。2解决的办法2.1单向板肋梁楼盖主、次梁交接处采用通常作法,梁筋保护层最小厚度按室内正常环境且受力钢筋直径≤25mm、板面钢筋直径及箍筋直径≤10mm选取(下同)。保护层厚度和箍筋肢高的取值见图1。为使上层板筋保护层加大(即板的有效高度不致减小),在主梁上加2φ6或2φ8垫筋。图中对有附加箍筋的主梁,其正常箍筋的位置作了表示。2.2双向板肋梁楼盖支承梁交接在柱上,无论h1>h2还是h1≤h2,梁筋的保护

5、层厚度和箍筋肢高均可按图取值。2.3井式楼盖次梁与次梁交接处,梁筋保护层厚度和箍筋肢高的取值见图3;当短跨梁为连续梁时,也可与图3标注相反,即短跨梁在上,长跨梁在下。梁底水泥垫块厚度有两种。为使次梁箍筋肢高一致,次梁的上下纵筋d1、d2宜一致或接近。2.4梁侧面与柱侧面平接房屋四周常有梁侧面与柱面平接的情况,内部也有时发生此情况,梁筋保护层厚度和箍筋肢宽的取值见图4。2.5现浇框架楼盖这种楼盖常发生次梁主梁、次梁次梁、次梁小梁、主梁主梁的交叉,梁面板面上钢筋的上下排列顺序举例见图5。可像规定汽车一律右行驶那样,采

6、用下列原则。(1)先确定板筋,板的负筋交叉处,如X的方向在上,Y的方向在下,全楼层统一,则梁的上层筋,Y方向一律在上,X方向一律在下。无论是次梁还是主梁或小梁,设计时h0取值均按此考虑。总之,所有板面上层筋搁在梁面上层筋上,板面下层筋搁在梁面下层筋上。(2)或先确定梁筋,若梁的上层筋,Y方向一律向上,X方向一律向下,则板的负筋交叉处,X方向一律在上,Y方向一律在下,无论板的长短向,设计时h0取值亦按此考虑。(3)当楼盖结构复杂时,考虑钢筋上下排列,要统筹兼顾,抓主要矛盾。(4)梁钢筋的保护层取值常有2个或3个,根

7、据钢筋直径及交叉情况,通常分别取25mm、45mm、50mm,用以计算梁的有效高度、箍筋的肢高、肢宽及弯起钢筋的高度。(5)为了减小梁的交叉并便于在楼盖中穿电线管(特别是有动力管线时),应尽可能不用单向板肋梁楼盖,而采用双向板肋梁楼盖,不用或少用次梁、小次。以上叙述的是楼盖。对钢筋混凝凝土带形基础或带肋梁的整片基础,可视为倒置的楼盖,其梁板钢筋穿插排列问题,笔者也曾用上述原则处理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所不同的只是保护层最小厚度取值不一样。为保证上层钢筋骨网位置准确,必须用钢筋撑脚,有的施工手册虽有交待,但因施工图

8、里没有,造成许多施工单位不加或少加,往往使板面钢筋保护层超厚,影响安全。建议设计人员将钢筋撑脚列为构造钢筋绘入图中。当板厚8~30cm时,钢筋撑脚可用φ8~φ12,纵横间距离0.8~1m布置,撑脚直接放在模板或垫层上,见图6。框架结构的受力特性  1.框架结构在竖向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弯矩见图2-14    2.框架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弯矩见图2-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