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ID:22973945

大小:1.98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2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_第1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_第2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_第3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_第4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_第5页
资源描述: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验名称: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目的:a.学会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b.掌握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实验仪器:光具座及配件、凸透镜、凹透镜、平面反射镜。实验原理和方法:薄透镜是指其厚度比两球面的曲率半径小得多的透镜。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凸透镜(也称为正透镜或会聚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焦距越短,会聚本领越大。另一类是凹透镜(也称负透镜或发散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大。在近轴光束(靠近光轴并且与光轴的家教很小的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包括凸、凹透镜)的成像公式为:………

2、…(1)式中:为物距;为像距;为焦距。它的正、负规定为:实物、实像时,、为正;虚物、虚像时,为正,为负;凸透镜为正,凹透镜为负。利用上式测定焦距,可以有几种方法,除了本实验中的方法以外,还可用焦距仪测量。利用上式时必须满足:a.薄透镜;b.近轴光线。实验中常采取的措施是:a.在透镜前加一光阑以去边缘光线;b.调节各元件使之共轴。一般透镜中心厚度有几毫米,也会给测量带来一定的误差。当不考虑透镜厚度时,会有百分之几的误差,这是允许的。1.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1)物距像距法由实验分别测出物距及像距,

3、利用(1)式,求出焦距:……(2)(2)自准法从(1)式可知,当像距时,,即当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经透镜后,变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时,物距即为透镜的焦距。该方法利用实验装置本身产生平行光,故为自准法,见下图。(3)位移法当物AB与像屏的间距时,透镜在D间移动可在屏上两次成像,如下图所示,一次成放大的像,另一次成缩小的像。由公式(1)与图中的几何关系可得:……(3)……(4)由上两式右边相等得:……(5)将(5)式代入(3)式得:……(6)式中:为物与像屏的间距;为透镜移动的距离。2.凹透镜焦距的测量

4、方法因实物经凹透镜后,不能在屏上生成实像,故测其焦距时总要借助一个凸透镜,使凸透镜给凹透镜生成一个虚像,最后再由凹透镜生成一个实像。(1)物距像距法如下图所示,在没有凹透镜时,物AB经凸透镜后将成实像于,在和间插入凹透镜后,便称为了的物,但不是实物,而为虚物。对而言,物距。该虚物由凹透镜再成实像于,像距。由透镜成像公式(1)得:注意到这时,,故必有。(2)自准法凸透镜成像于,在与之间插入凹透镜及平面反射镜。移动,当位于的第一焦点时,则发出的是平行光,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最后必定在点形成一个与原物等

5、高、倒立的实像。这时:实验内容和步骤:1.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共轴调节是光学测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减少误差、确保实验成功的重要步骤。所谓“共轴”,是指各光学元件(如光源、物、透镜等)的主光轴重合。由于在光具光具座上进行,所以须使光轴平行于光具座导轨的刻度线。具体调节分两步进行:a.粗调。将安置于光具座上的各光学元件靠拢在一起,用眼观察,并调节它们的中心使它们处在同一高度,且连线(光轴)平行于导轨。b.细调。将各光学元件按实验要求移开,利用透镜成像规律进一步调整,移动透镜及屏时,将大小不同的像生成在不

6、同的位置。若这些大小不等的像的中心在屏上的位置重合,则说明系统已共轴;若在移动透镜的过程中,像的中心位置不重合,则应调节透镜的高低或左右位置。2.测凸透镜的焦距a.用物距像距法测6次,每次测量应改变物距,分别代入公式(2)求,将结果表示成。a.用自准法测6次求平均值,结果以表示。注意:在用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时,可发现不用反射镜,透镜本身也会产生反射像,在实验中应加以鉴别。b.用位移法测6次。在同一值下测6次,以公式(6)分别算出,并将结果表示成。3.测凹透镜的焦距a.以物距像距法测6次,每次改变

7、物距,测像距,分别代入公式(2)求,结果以表示。b.用自准法测6次,将结果以表示。注意:在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时,测得的数据误差往往较大,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共轴没有调节好;选凸透镜成的小像作为物;选择物距值没有尽可能的大;没有认真判断像的清晰位置。参数及数据记录:见附表思考题:1.答:涉及测量量少,减少误差。2.答:由,得。即所以总误差可以控制在6%以内,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3.答:所以以为纵轴,为横轴做出的曲线应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曲率为故。4.当物距为2f时,像距为2f,当物距变小时,变小的范

8、围是从2f到f,但像距的变化是从2f到无限远,所以物像之间距离变大,大于4f,物距变大时同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