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42872
大小:4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2
《传统儒家思维模式对朱谦之文化哲学的影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儒家思维模式对朱谦之文化哲学的影响1931年从日本回国后,由于九一八事变,上海风声鹤唳,后接到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的聘书,便决定南下广州。尽管颠沛流离、奔波谋生,朱谦之与当时很多爱国学者一样,始终怀着学术救国的热肠,以为欲救中国须从文化着手,发动了南方文化运动。综观五四,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都把文化改革活动看作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线,如传统主义者陈独秀、胡适、鲁迅主张西化和全盘反传统以救国的思想,还有康有为在给孔教会作序时就写道:今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岂徒谓禹域之山川,羲轩之遗胄哉;岂非以中国数千年之文明教化,有无数量之圣哲精英,融之化之,孕之育之,可
2、歌可泣,可乐可观,此乃中国之魂,而令人缠绵爱慕于中国者哉。1]就把维护传统,弘扬本土文化看成是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之举。国粹派就从国粹、国学是立国之本这一认识出发,得出结论:欲谋保国,先必保学2],有了国粹,国家就不会灭亡,即使不幸亡国,但只是有国粹存在,民族、国家总会复兴。尽管这些新知识分子彼此之间的观点和兴趣殊为分歧,但从1917到1918年的那段时期,他们确实全神贯注于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事情。这可以说是当时知识分子救国图存的共同方式即从思想文化途径上谋求中国问题的解决,或者说,从思想文化上为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条件,这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又合理的
3、选择。3]同样地,朱谦之也把救国的希望放在文化的复兴上,认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从文化入手,所以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建构了其文化哲学,因此也可以说他的文化哲学就是一部文化救国哲学。深挖他们那统一的思维模式或致思途径,我们发现这受根基深厚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极大。儒家的思维模式中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强调心的内在道德的功能,或者说是强调心的内在思想经验的功能。如儒家的孟子就提出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悌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4]但在《孟子》这部著作的其
4、它部分曾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5]在这里,心被认为是如尽其用,则能使人认识天性的一种官能。荀子认为,使人去恶从善的内部根源是心的智能(恶在这里是一个学术上讨论问题的术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邪恶或恶意。)在荀子看来,如果人的欲望不加以克制,就必然导致社会冲突和混乱,因为社会本身存在着掠夺性质,缺乏德善,所以荀子视人性为原恶。荀子把人性理解为恶,但同时又欲遵循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生少的训示,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他希望通过想信人心之智能来加以解决。古圣先贤们已经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社会生活的需要,因而制定了礼和义以保障互助、合作。常人虽
5、无超凡的创造才能,但心中却明白道,并从实利的考虑来遵守它,就以革除生而具有的恶之倾向而言,也只有通过人的智能道德功能才可以做到。朱熹说,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不命于物者也。故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1]因而朱熹把心看成是人的性与情的主宰。与朱熹的性同理的学说相比,王阳明(14721529)认为心即是理2]。根据王阳明的看法,众多事物之所以实际存在只是因为人心知其存在;众多事物之理是与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之理实际上是心之理的扩展。心之原性是仁,它的能动表现是爱是一种包容世界万物的品质。心的天赋能力是知。心
6、有良知(对善的天生的认识)因而须用以下方式来致良知(扩大对善的天生的认识):首先,根据心所认识的天性之理使道德品质具体化,并将它发展到更大的领域和进入更高的水平。象其他儒家一样,对王阳明来说是意即应该。王阳明哲学的认识和规范这两方面,在道德论述中结合在一起了。其次,因为良知的扩大可以被认为是说明知天性之理的心给众多事物以理的一种过程。3]王阳明的哲学最终归结为知行合一的学说。所谓知行合一,主是是指:如果人能将天生的对是非的认识扩大,使心完全而强烈地被这种认识所支配,那么就必然产生一种意志,并由此而产生行是而不行非的行动4]。天生的良知中存在着有行
7、善的最初冲动,行善于这种认识的扩大或被这种认识所完全支配。可见,传统儒家重视心、精神、思想的意义,主张直觉、体认的方式对从小身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朱谦之等人思维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像林酼生所说的,从思想文化上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是历史之的学术研究里,无论是刚开始提倡虚无主义还是后来的唯情哲学以及后来对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里,无不渗透着儒家文化的观点,如在其《文化哲学》里说到中国文化的特质时就主张:真情之流体现于物时,还是真情,于人,则已成了仁。似此把仁来说明人是什么,人生就好似加了千斤力量了。本来一身浑是这点情,所以若无渣滓,便与天地同体,善感
8、善应。见孺子将入于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是其仁与孺子一体,孺子犹是同类;见鸟兽之哀鸣觳觫,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与鸟兽一体,鸟兽犹有知觉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