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

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

ID:22936598

大小:5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2

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_第1页
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_第2页
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_第3页
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_第4页
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导读: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是一篇关于形象和乌托邦的综述论文格式范文,免费分享供广大学者参考,希望对学生们写作论文提供清晰写作思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我国自引进苏联莎士比亚批评以来,《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形象便长期以乌托邦式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活形象和乌托邦综述论文格式范文态模式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16745884(2013)10015003我国文学界浮现出性格异、血肉丰满的异国形象,不懈追求的浮士德、疯癫惧怕的狂人、英勇战的阿基琉斯等,这些他者形象通过种传播方式被我们知晓,或多或少地打上本土

2、色彩,入乡随俗而被我们接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笔下塑造的自我形象.对于这些他者形象,接受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再创造,不时期,或者一时期不学者的作品中,具备乌托邦色彩来表达对于本国的希冀和叹息,或是染上意识形态的色彩来认自我的价值.这众多异国形象当中,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戏剧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具有人物饱满、性格丰富的特点,自传入中国以来,学界对该形象的探讨一直津津乐道,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印证了中国时期的社会百态.一哈姆莱特中国的异国形象比较文学中的他者形象,即异国形象,包含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种模式.谓乌托邦模式,即塑造一个异国形象进行自我批判,把这个非真实

3、的异国形象作为一种异力量来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修正和调整.而意识形态模式的异国形象,是按本社会模式,完全用本社会的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从注视者主体立场讲,是要维护和保存本国现实.[1]用自身文化的优势去蔑视异域文化,以加本篇简谈哈姆莱特形象在中国的成长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最新选题强自身文化的认感和凝聚力.总,异国形象的塑造者把自我意识和灵魂注入其中,通过异国形象来诉求自我的理想、欲求,诉说自身的焦虑、恐惧,而异国形象具有表达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19世纪中叶,莎士比亚的名字由西方的传教士带到了中国,自此东方这座大舞台上便不断演绎

4、着缠绵悱恻、悲壮雄丽的故事,其中《哈姆莱特》成为中国观众最熟知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后,哈姆莱特的形象俨然成为莎剧众多形象中,被研究得最多,争论得最激烈的他者形象.50年代后中国对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形象的认识研究,李伟民先生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莎学引进苏联莎学,强调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和艺术形象,包括哈姆莱特的人民性、阶级性.第二阶段:莎士比亚具有时代先进性和人民性,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第三阶段:莎士比亚创作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但哈姆莱特不是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也不是人文主义理想.本文将分别解读这三个阶段哈姆莱特中国作为他者形象的表现及其成和

5、影响[2].二乌托邦模式的哈姆莱特形象(一)乌托邦模式的哈姆莱特形象的表现中国莎学学者对哈姆莱特形象的认识,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社会对其的看法,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由具有人民性到具有人文主义者理想,都描绘上了乌托邦色彩.最初的理论认识来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莎学学者,阿尼克斯特的《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是苏联对《哈姆莱特》评价的经典作,他认为哈姆莱特是个人文主义者,是一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战士,而以他不能找到改造世界的现实途径和自身上的其他弱点,是为时代条件局限[3].他的观点使得哈姆莱特的形象我国社会中开始被普遍认定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甚至时至今日.

6、第一个阶段,中国学界认为哈姆莱特的形象具有人民性和阶级性.国内对《哈姆莱特》评价的奠基人卞琳先生,1956年发表了《论〈哈姆雷特〉》,文中分析了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战士的形象.卞琳先生认为哈姆莱特简直以说是莎士比亚自的灵魂,‘时代的灵魂’,非常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先进人物,为了人类的美理想,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反抗社会罪恶的斗争精神,斗争里显示出的人道的光辉[4].这成为中国《哈姆莱特》评价长期的主导思想.第二阶段,中国学界对于莎学的认识仍然有沿袭苏联观点的成分,但相对阶级性而言更加倾向于人文主义理想的特点.1979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典型的

7、人文主义思想家,时莎士比亚也注入了自的理想,作为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具有美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他看到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兴起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种种矛盾……认为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5].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是莎士比亚的传声筒,这种上升到理论上的认识和第一阶段的一样,依旧具有乌托邦色彩.(二)乌托邦模式的哈姆莱特形象的成及其社会效应中国莎学这两个阶段主要是受到了前苏联莎学观点的影响,结合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政治此篇原创shuoshilunwen/86153.环境,形成了对于哈姆莱特形象的阶段性认识.第一阶段,结合国内自身情况,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