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

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

ID:22894350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1

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_第1页
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_第2页
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_第3页
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_第4页
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

2、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XX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XX~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1倍左右。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º以北地区和东经103º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

3、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水的主体。上述三个不同区的洪水,组成花园口站三种不同类型的洪水:一是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间和龙三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称为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陕县站实测洪峰流量2XX立方米每秒;1843年大洪水,据调查估算陕县站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这类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大的特点,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二是三门峡以下三花间来水为主(称为下大洪水)。如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22300

4、立方米每秒和调查的1761年花园口站3XX立方米每秒洪水。这类洪水的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大。三是以三门峡以上的龙三间和三门峡以下的三花间共同来水组成(称为上下较大洪水)。如1957年及1964年洪水,花园口站流量分别为13000立方米每秒和9430立方米每秒。其特点是洪峰较低,但历时较长,对下游堤防威胁也相当严重。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低。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升高,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米,最高达10米,成

5、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险。1933年陕县站洪峰流量2XX立方米每秒洪水,水大沙多,边涨边淤,水位特高,洪水一出峡谷,从温县、武陟到兰考、长垣,两岸堤防共决口61处,不少是洪水漫过堤顶决口成灾。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黄河决口后,如长期不能堵合,即形成河道迁徙改道。河道整治是人们为了防治水害、兴修水利而采取的控导水流、稳定流势的措施。黄河的河道整治源远流长。由于河道两岸历来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因此从古代开始就采用了一些整治河道的措施。相传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大禹利用顺水之性、因势利导、疏川导滞的办法,将漫流洪水排

6、泄入海。西汉时期在竣县一带的黄河上,于水流严重淘刷的弯曲段,修筑石堤御流,以防破堤决口。东汉时在原阳一带修建了“八激堤”,即用石料在受溜淘刷严重的堤段修建石垛,以托溜外移,类似现代险工的坝、垛。明代潘季驯在多年治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河深”关于水沙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断,并提出了稳定河道,坚筑堤防,束水攻沙,借清水刷黄的治河方策。他主张修筑由缕堤、遥堤、月堤、格堤组成的堤防系统。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指导实践意义。历代采取的整治河道措施,在防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黄河管理的传统模式可以概

7、括为:黄河管理主要着眼于人类安全与经济;在管理措施中主要着眼于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着眼于坝、库建设。这一模式固然有着其历史合理性。但根据黄河及流域的现时水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状况,根据对黄河的现代需求,根据上述伦理框架,这一传统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忽视了黄河生态,黄河文化;第二,由于偏重工程,轻视制度,偏重坝库,轻视其它工程措施(如配水、环保等),因而未能更为有效地提高水资源质量和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