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的名与实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

ID:22878479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1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_第1页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_第2页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_第3页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_第4页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比较诗学的名与实【内容提要】比较诗学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大热点,但普遍存在对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的“误解”。从学科建设的实际看,比较诗学之实在前,名在后,所谓1963年安田朴预言产生比较诗学,是一个现代学术童话。因此,要搞好比较诗学研究,必须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左手必须知道右手在做什么”;必须从“知其二”迈向“察其三”,坚持“第三者原则”。【关键词】比较诗学/名与实/思考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文学大国。近二三十年来,比较诗学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大热点。几乎所有的中国学者都承认“比较诗学”的概念来自西方,安

2、田朴(RenéEtiemble)(注:RenéEtiemble在中国有多种不同译法,如勒内·艾金伯勒、艾田伯,艾田蒲、安田朴等等,安田朴是其本人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按通例应尊重本人的署名权,故本文中除引文之外,一律使用“安田朴”。)是其首创者。产生“比较诗学”的学术背景是20世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争论。正当一般法国和美国学者还在热烈论争彼此的合法性之时,安田朴却已敏锐地道出了“比较诗学”必将产生的预言: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

3、较诗学[1](P323)。对安田朴的这个“预言”,由于中国学者依据的版本不同,对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多种不同译文,但基本的意义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安田朴的“比较诗学”的概念,几乎被我国所有比较文学概论方面的教材所征引,但是几乎遭到了普遍的、有意无意的误解[2](P181)。中国学者是如何“误解”比较诗学这个概念的呢?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诗学,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3](P27)比较诗学是指在跨文化、跨国度的文学理论之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monPoetics)、共同的美学

4、据点(monAesthetic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用外国的文学理论来阐释本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本国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的学问[4](P339)。“虽然‘比较诗学’这个术浯有上述不妥之处,但在比较文学界却已成了通用词。就像‘比较文学’作为学科名称并不准确但又被大家接受使用一样,学术界通常仍以‘比较诗学’来命名各种文论的比较研究。”[5](P197)读了上述引例,我们觉得中国学者的理解和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误解”所能解释的。因为误解一般来讲不能是普遍的、有意的,而只能是个别的、无意的

5、。造成中国学者“普遍的、有意无意的误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安田朴的概念以假设为背景,而这种假设很容易被冲破。厄尔·迈纳(EarlMiner)在《比较诗学》一书中,引用了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之后说:“这种看法有点幻想和玄虚色彩,是以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为背景的。”此书出版于1990年,比安田朴提出“比较诗学”的概念,晚了27年。所以,他说:“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针对眼前的情景的一种尝试。这一领域的同仁们也许希望另辟蹊径:意识形态、诠释、翻译、个人、社会—包括文学研究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形色色的途径。正如艾金伯勒所预

6、见的,是研究的目的和目标决定着某一特定的途径能否通向比较诗学。”[6](P44-45)中国大多数学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7]“不管影响研究也好,平行研究也好,比较的结果应纳入或充实所谓‘总体文学’。”[8]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更高的发展目标,“揭示世界各国的共同特点、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诗学或美学。”[9](P8)1983年,迈纳在《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几个课题》中指出:“近十五年间最引人注目的进展是把文学理论作为专题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7、。”[10]由此可知,其实迈纳也将各国文学理论的比较理解为比较诗学。印度的情况进一步说明“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的理解,具有普遍性。1981年,印度苏里齐·达亚古德(SureshDhayagude)出版《西方诗学和印度诗学的比较研究》(uller),突出和强调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性,赢得了后人推崇:“缪勒与其同时代的任何人相比,他更为有效得多地使西方世界确信:在宗教问题上,一如在语言问题上一样,‘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21](P45)缪勒的“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He].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2004.[2] 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3] 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世界诗学大辞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4] 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5] 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6] (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