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834674
大小:7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1
《—学度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周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陈白沙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册中段考试题语文(卷面总分130分,时间120分钟)特别提醒:1、答案一律用黑色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试题及有关说明。3、要合理分配好答题时间。题号一、基础(24分)二、阅读(46分)三、写作(50分)附加题10分总分(一)10分(二)9分(三)10分(四)17分10分4分3分3分4分得分请沉着冷静,细心作答。祝你成功!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汉乐府》)(2)会当凌绝顶, 。(杜甫诗三首《望岳》)(3)国
2、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杜甫诗三首《春望》)(4)谁道人生无再少? ! 。(苏轼《浣溪沙》)(5)默写完整(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按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fúxiǎo()攻占那座桥。11(2)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chángtúbáshè()了二三十年。(3)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zuò()。(4)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bùkědāng()。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
3、分)A.登上圭峰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B.自从校长倡导“学习陈白沙精神”以来,全校师生趋之若鹜,学习蔚然成风。C.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浏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不虚传。D.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海域以所谓“妨碍执行公务嫌疑”逮捕了船长詹其雄,这一恣意妄为的举动再次激怒了中国人民。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
4、里也名列前茅。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5、仿照下面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我梦想,,,。(一)课内文言文(10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这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16、下
5、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8、解释下例句中加点的词。(3分)(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3)无丝竹之乱耳(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兰之味
6、,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①非可逼而取也逼:②而名之不可名:11③莫能肖也肖:10、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B.善于画画
7、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11、选文中兰为花中君子,其香味“氲氲无所”,其品位“,”(用原文句子填写)。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是:。(3分)(三)课内阅读理解,完成12~14题。(10分)《背影》朱自清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8、,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