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

[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

ID:22800082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1

[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_第1页
[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_第2页
[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_第3页
[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_第4页
[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哲学论文]“中庸”原义辨说;“至德”已经鲜为人知。[关键词]中庸诚德之行五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中庸》说:“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何谓中庸?千年来众说纷纭。其中以郑玄、程颐、朱熹之说最为有影响力。《礼记正义》引郑玄《三礼日录》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朱熹《中庸章句》引作程颐之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并阐发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程朱对“中庸”的解释基本成为了普通人及学界对“中庸”的定见。但这一定见是错谬的。一“中庸”:用心

2、郑玄解“庸”为“用”,程颐朱熹解“庸”为“常”,《说文》用部有:“庸,用也,从用庚”。考之文献《舜典》说“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荀子·王制》有“则庸宽惠”,解作“用”解。可见程朱解“庸”有误。《尧典》说“帝曰畴咨,若时登庸”,“中庸”的构词与“登庸”相同。“登庸”也即用登,是用某人登位的意思。“中庸”则是“用中”。《论语·尧曰》记载尧传位舜时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中庸》引用了孔子对舜的评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何谓“中”?果如程朱所言“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吗?王国维先生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

3、由于新发见之赐。”[2]陈寅恪先生亦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3]由于郭店楚简的出土,使得“中庸”的原义开始呈现:《中庸》有“庸德之行”之句,郭店楚简《五行》开篇指出:1.五行。仁型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于内谓之行。义型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于内谓之行。礼型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于内谓之(行。智)型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于内谓之行。圣型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于内谓之行。2.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

4、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儒简《五行》以“型于内”与“不型于内”区分“德之行”和“行”,“内”是指“心”,这是学界共识。考之郭店楚简《尊德义》:“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囗之,其所在者内矣,民笃(孰)弗从;型于中,发于色,其囗也固矣,民笃(孰)弗信”,这里“型于中”就是“型于内”。可见“中”,就是“内”,也就是“心”。“中庸”就是用心。中庸之道本是沟通天人的心学,通过词义的曲解程颐朱熹将中庸之道演绎成了中国式的智慧和圆滑。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

5、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翟灏说:“谓之《中庸》者,盖以首篇之名为全书之名。……《史记·孟荀列传》仅言作《主运》;《屈原赋》尚有《九歌》等,而《史记·屈贾列传》仅言作《离骚》也。”[4]可见,子思的著述是以首篇《中庸》来命名的。至于其篇数,后世文献多有《中庸》四十七篇的记载。[5]《孔丛子》则记载《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子思曰“

6、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困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四十九篇。[6]子思的著述历经几次书厄后亡佚殆尽,现在传世的《子思子》有南宋和清代的两种重辑本。辑录方式乃是将《礼记》辑出《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四篇,然后杂取诸书。对于今本《中庸》之,传统之说乃是根据《史记》定为子思;宋代以后出现了《中庸》晚出论,其重要证据乃是《中庸》杂有“二载华岳而不重”、“车同轨,书同文”等语,并认为其思想承袭孟子。第三种观念则是将《中庸》分为二部分,认为一为子思之作,一为子思后学之作。本文共4页:第[1][2][3][4]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