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770142
大小:57.9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1
《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主考单位:2012年10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内容提要】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无疑是最为光辉的。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本文从他经天纬地的才华、神鬼难测的智慧、淡泊宁静的志趣、高风亮节的情操、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擅长建设的才能等方面表现出他的智者形象。而从其忠于正统,蔑视乱臣、任人唯贤、执法严明的言谈举止和性格特点来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最后从其用人方面的缺陷和
2、历史、天下大势等方面深入分析诸葛亮悲剧形象的原因所在。本文从《三国演义》中的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中总结、归纳出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性格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描绘出他形象中光辉的一面也总结出他最后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所在。不过无可置疑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对中华人民和本民族的民族气节和性格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希望本文可以为《三国演义》的读者提供一点肤浅的借鉴。【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智者良臣悲剧英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那么首先,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自小父母双亡,于是与弟诸葛谨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下成长。十五岁随
3、诸葛玄到豫州,后投靠荆州刘表安家于襄阳,后来两兄弟便躬耕于南阳,过着闲人雅士的生活。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的风流飘逸的雅士形象勾勒的无比鲜活。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孙抗吴,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刘禅即位,朝廷事务皆听于诸葛亮裁决。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伐南蛮,以刚柔相济的手段,七擒七纵孟获,终将其降伏。建兴五年(227年),
4、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军北伐,欲恢复中原,六出祁山,收降姜维,但终因缺乏良将而失败,又因错用马谡,失却街亭,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等。期间又摆下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等。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在五丈原卧病吐血病逝,享年五十四岁。纵观全书,他光彩照人的形象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谋略无双的智者形象(一)经天纬地的才华,鬼神难测的智慧我们说,诸葛亮绝对是中国古代智者的典型。而《三国演义》则将诸葛亮作为重点人物进行描写。在罗贯中的偏爱之下,诸葛亮可以说是无可置疑的第一智者。首先,诸葛亮充分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乱之
5、际,他在隆中隐居十几年“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事实上,他刻苦攻读而且观察时势,完成了人格的修炼和才识的积储。在他审时度世、深思熟虑,认为自己期待以久的可以辅佐的明主终于出现了,才毅然决定出山走上政治舞台,表现出了一位战略家的智慧。【1】他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取荆州、夺西川、成鼎足、图中原四个阶段性战略目标,诸葛亮可谓是一位“国际形势的预言家”。他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
6、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放弃了依靠权势,依靠强者的原则,把命运押在一个屡遭挫折寄人篱下的落魄将军刘备身上,他这种大胆的选择,也体现了胸怀大志的诸葛亮的卓越远见和胆量。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体现了
7、他出色的军事才干。(二)淡泊宁静的志趣,高风亮节的情操所谓智者,不单单要在头脑上的聪慧,也要在志趣、为人方面的拥有高尚情操。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智者的典型。他生性淡泊明志、温文尔雅,正如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2】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其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
8、吏之典范。他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