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766739
大小:1.37 MB
页数:200页
时间:2018-10-31
《智慧书【精品读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引言人生智慧是个人的人生价值准则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经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依靠民族文化自觉承担者自身热力所放射出来的理性之光,不但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里程,而且通过文化传播照耀着整个世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各种文化彼此竞争又相互依赖的时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对手已经受到世界许多民族推崇的中国人生智慧,尤其需要真实而全面的把握。中国人开始总结自己的人生智慧经验,至少在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TalcottParsons)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不谋而合地经历了
2、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所谓“哲学的突破”,是当时人们对所处宇宙的本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高层次理性认识。中国的先秦诸子在相互争辩中,追求自然与人事之间的统一规律,使得充满生活实践的人生智慧,也逐渐有章可循。《史记》卷三《殷本纪》便记载了当时的士人们反复讨论的问题: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微子、比干、箕子的事迹不断被先秦诸子提起,孔子甚至誉之为“三仁”,他们的政治表现自然是各自人生价值取向
3、的集中体现,对他们的评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士人们对个人人生价值与人生智慧的思考。在商纣王胡作非为时溜走的微子本是商纣王的亲兄长,“《吕氏春秋》云生微子时母犹为妾,及为妃而生纣”①,主不逢时的感叹一定很多。他当然不愿商王朝灭亡,因为这样会导致他从贵族权臣一下子沦为庶人,不但对不起留下家产的列祖列宗,自己的生计也要靠自己来考虑。他曾经多次向纣王提出对谏,可是纣王不但不听,而且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②他只好问计于太师和少师,得出了殷商必亡的结论。微子想这个王朝所代表的这份家当虽然有他一份,可是在名义上全属纣王,纣王想把这份家当丢
4、了,别人无论如何阻拦也是没有用的。何况自己仅是纣王的“庶兄”,在这份家当中所占比例极微,大厦将倾,实在是走为上策。当然,丢下自己的国家、兄弟骨肉不管,总要讲一点理由,这便成了微子人生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他说:“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这样一来,他走得名正言顺,连太师和少师也为他送行。微子虽然走了,却不真正放弃自己应得的那份家当,即使是隐匿于山野,也要密切注意政局的变化。等到牧野之战前徒倒戈,纣王自燔于鹿台,“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
5、告”①。这态度实在是虔诚得到了极点,因为在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体制下,任何人不依附拥有一切权力的统治者都无法保持自己的固有地位。微子这一聪明的举动,使得周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满意,①《史记》卷三八索隐《宋微子世家》。②《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他们认为微子的臣服对于周王朝巩固在商地的统治有极大的用处,“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等到周公旦平息武庚之乱,“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②,微子反而得到了几乎殷商王朝的全部遗产,比在商纣王手下违心从命真是强多了,在“礼崩乐坏”时期
6、周游列国游说又处处碰壁的孔夫子对微子“道不灭,身亦不废”的实践十分向往,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一个进退自如的,既可以全身又可以行仁义的好办法。为此,他尊微子为“三仁”之首,将微子的人生智慧作为儒学士人的行为规范。比于是商纣王的叔父,商王朝的盛衰与他的个人利益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他不肯看着商纣王把祖宗留下的这份家业糟蹋掉。当“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后,他说:“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①于是与商纣王当面辩争,结果被剖腹观心。比干之死对于所有不甘心做庶民,幻想凭智力向君王换饭吃的人来说真是警钟长鸣,因为自以为有智力的人都不愿承认自
7、己出来做事仅仅是为了换一碗饭吃,都标榜自己是为了实现一个崇高的政治目标,或者说是为了个人人生价值标准的尽快实现而出来做事的。如果说为求一饱而丧命,不是太不值得了吗?不过,所有凭智力求职的士人几乎都对比干采取敬佩态度,而下批评比于蛮干之傻,也不讥笑他的以卵击石的任何举动。因为在中国专制政体确定以后,凭智力求职的士人便面对着巨大的政治权势。士人们谋身的本钱既然是智力,便有一个维护智力价值的要求,即对“道”的推崇。“道”的本义虽然是“道路”,却被引申为“如何走路”,发展成自然与人事共同遵奉的规律。在“道术将为天下裂”②的时期,智力的水准实际
8、是以“体道”多少来衡量的,如章学诚所说:“而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③士人们既然以道自任,便会陷入如何摆正“道”与“势”之间关系的苦恼。因为一切“道”都是无形的,除了“体道”的士人个人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