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763739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31
《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句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景物必然引起情感的波动,进而施诸文字,形成景语;二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人生活在尘世间,就是生活在“景”中,春夏秋冬,雨雪风云,山水草木,花鸟鱼虫……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秋风肃杀,寒霜凝冽,万物凋零,树叶
2、纷落,常常使人抑郁悲戚;春风和煦,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 景是客体,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会触发人的联想,所谓“触景生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人事不同,景色不同,时世不同,情感当然不会相同。即使面对同一个景色,由于环境不同,遭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而身逢乱世的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惊心,因为他思乡念亲,
3、忧国忧民,肝肠摧断。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每日“以泪洗面”,“触目愁肠断”,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景物无意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斯然。 景物与感情的密切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景衬情。以景衬情又可分正衬、反衬。正衬、反衬又各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乐”景正衬“乐”情。还是看大家熟悉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春行钱塘湖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中间两联写春
4、鸟和花草的生机、情趣,即是为抒发后文“最爱”之情作铺垫衬托。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在白居易的笔下是和谐统一的。李白《丹阳湖》中“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的景象,再现了清风送爽、水天相接、浩瀚无垠的雄奇风光,刻画出鸟飞鱼肥、轻舟摇曳、菱歌悠扬的动人场景,这种清幽闲静的乐景反映的是诗人闲适舒畅、与自然相和谐的快乐之情。 第二种情形,“哀”景正衬“哀”情。用凄凉之景来渲染凄凉的气氛,烘托哀伤的情绪。例如李白的《横江词》描绘的是“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的“恶”景,写出社会环境的险恶,于是诗人发出“如此风波不可行”的高呼。这正是当时社会对李
5、白的摧残,在诗人心灵中借助景物而折射出来的哀情。再看他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第二句“高卧”表明诗人的孤独郁闷、百无聊赖;“古树”、“日夕”、“秋声”之哀景渲染了主人公的伤老凄苦的哀情。白居易写《李白墓》时,拜谒“采石江边李白坟”,见到的是“绕田无限草连云”,面对“荒垄”、“渚苹溪藻”,想到“曾有惊天动地文”的李白“诗人多薄命”,情不自禁,长叹“大雅遗风已不闻”。这样的例子很多。 第三种情形,“乐”景反衬“哀”情。这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一
6、个重要传统。古人曾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下面以三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全诗的中心恰恰是后两句。再看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然而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强烈表达出美景无人
7、欣赏的孤寂和失落。王安石《白纻山》描写的是“浮云卷晴明”、“峰峦张锦绣”的美景,但因为诗人“残年苦局束,往事嗟摧怀”,最终发出“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的悲叹。 第四种情形,“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环境条件和紧张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将士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