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

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

ID:22754708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1

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_第1页
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_第2页
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_第3页
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_第4页
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析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中国传统学术有自己形式上的知识系统,它上溯孔子、秦汉,形成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并以《四库全书总目》之分类形式,得到最后确定,这一传衍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在全盘西学化的现代中国学术建构中,传统知识谱系被中断,整个知识系统被解构,碎片式地散入西方知识系统。形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但学理上的根本依据是人们认为传统知识系统及其谱系不具有科学性,即顾颉刚所言:旧时士夫之学,动称经史词章。此其所谓统系乃经籍之统系,非科学之统系也。传统知识谱系被认为是一个以六经为核心的谱系,而六经又进而被认为具有准宗教性质,或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总之不

2、是基于可靠事实的知识,因此传统知识系统不具备科学性。顾颉刚对传统知识谱系的判识具有代表性,而且是很平恕的,激进者更不待言。其结果如艾尔曼所概括的,持各种主义者都断言,中国人从来没有创造过任何科学。毫无疑问,关于传统知识的这一认知有基本的事实依据,比如传统知识自始即不是西方的公理型知识系统,晚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时就已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公理型知识系统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现代科学,但其知识形成的逻辑却构成了科学的基础。因此,在全盘西学化的现代中国学术建构中,对传统知识系统予以批判是正确的,加以抛弃也是必要的。但是,非科学之统系的批判并不能取代对传统知识系统的深入分析,抛弃

3、也不能代替更深入的自省,否则现代中国学术既无从谈继承传统,更不可能有创造性转化,甚至难以彻底摆脱旧知识,以及附于其中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影响。况且,正如舍勒指出,所有人为的知识和更加高级的实证知识虽然都是关于世界的自然观点,但实际上都属于拥有某种知识的群体的相对的自然世界观。西方科学虽然属于实证知识,也仍然是关于这个世界的相对的自然观点。无论如何,传统知识系统虽然不同于现代意义的科学,但作为非科学之统系,事实上为连续未断的中华文明提供了有效的知识支撑。平实而言,在最初引入西学时,就有关于传统知识的议论,清末学制改革的相关文献翔实地记录了这些看法。晚清西学化以降,在国

4、学研究的名义下也不断有关于传统知识的论说。只是,细梳上述材料,不难发现,清末学制改革中的各类议论,虽亦有对传统知识的洞见,但核心在学制的实际操作;而晚清西学化以降的各家论说,几乎均笼罩在科学的话语下。换言之,传统的知识观念始终未能依其自身的知识谱系而得到认识。近年来,对传统知识谱系的再认识取得了相当成果,已有学者取传统目录学的路径,聚焦于孔子,以及《艺文志》《隋志》《四库全书总目》等标志性著作,阐明了传统知识谱系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相应的知识特征。但遗憾的是,由于的关注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而不在传统知识的理解,整个分析预设了强烈的科学观念,又受前贤诸如以人统学、博通

5、等观念的限制,结果实际上仍是以科学的标准来证明传统中国知识是非科学之统系。因此,传统的知识观念仍有待发之覆,有些显见而又核心的问题仍然需要得到圆融的回答,比如,近代中国能够发现并断然接受西方的科学,除了社会与历史的外在原因,究竟与传统知识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本文愿继续沿着传统目录学的路径,并同样聚焦于孔子删述六经、《艺文志》《隋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关键环节,但从史学的梳理转向哲学的辨析,从知识现象学的视角来观察传统的知识观念及其本质性脉络,希望能就下述问题获得理解,如传统知识的确立及其衍化究竟依据什么原则?具有怎样的性质与特点和不同的知识维度?最终确定了怎样的知识标

6、准与旨趣?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面对知识的多元增长,建构新的知识系统成为重要挑战。《艺文志》的知识结构既保证了知识的基本稳定,又满足了知识的多元增长,呈现出波普尔描述知识有机性时所说的体内平衡(homoeostasis)。《艺文志》将全部知识分为艺与文两个子系统,文后来虽细分为史、子、集,但并没有改变经及其它的整体结构。艺(经)这个子系统是核心,文(籍/史子集)这个子系统是从属的。两个子系统各有体内平衡的活动,相互之间又构成平衡,从而使整个知识系统及其子系统都拥有反馈

7、机制。在艺这个子系统,班固继承了战国以来以六经构成基础性与系统性可靠知识的确认,但对六经的结构与功能有所调整。结构上,战国至汉初普遍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排序,调整成《易》《书》《诗》《礼》《乐》《春秋》。这个排序,除了《乐》因亡于秦,位序移动外,其余调整,很可能取决于六艺的编著时间。这表明,班固的调整是有客观准则的,即知识形成的早晚。但是,这个调整也不排除班固有知识功能上的认识。班固把《易》列在首位,应该与他对《易》的认识相关,(其他)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而且,班固在《艺文志》中以仁义礼智信来阐述《易》以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