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724505
大小:69.6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31
《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保障教育公平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问题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对现行教育政策制度、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执政为民和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握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机遇,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
2、基本政策,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积极作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客观分析我国教育公平现状。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在推进社会主义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教育公平问题涉及面广泛,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性,又有阶段性,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阶段出现了一些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现阶段的教育公平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致力于发展
3、面向工农大众的教育,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使我国人民的受教育状况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扩大增量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从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积极推动教育公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本届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强调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确立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合理调整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发展方式,更加扶持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机会大幅度增加。如九
4、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绝大多数适龄人口都获得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历史上第一次切实保障了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追求高层次教育的愿望;继续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为补偿性教育公平搭建了平台;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受教育状况明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高等教育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辅之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了国家助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义务教
5、育阶段“一个都不能少”和高校“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被拒绝入学,在校的贫困生没有一个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国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在教育公平总体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现阶段教育公平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及和谐社会的要求尚不相适应。目前,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公平问题的焦点之一。从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反映看,主要集中在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突出反映在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学费高而收益低、高中校际差距过大、高校入学机会不均以及进
6、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难等问题。追根溯源,上述问题的出现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和背景,教育公平问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密切相关,也与我国不同阶段教育发展政策调整和战略重点的选择有关。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史地理因素以及发展条件差异,客观上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导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条件和需求不均衡。同时,城乡二元分治客观上导致城乡教育保障机制和办学条件的差距。另外,政府对社会事业投入普遍不足是影响教育公平
7、发展的直接原因。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长期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使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缺乏在最低合格标准上的需求预算,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依靠学杂费、择校费和举债支撑的局面。体制性障碍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状况,表现为政出多门、多方投入和多头管理,自成系统,导致不同地区和不同系统的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和学校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以所谓的“优质优价”获取社会资源。教育信息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教育公平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为教育基础数据不完整
8、和部门垄断信息,中央和地方之间、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实行有效的监管,片面的信息和非常规传播甚至造成社会对教育部门的误解。二、科学认识教育公平若干理论问题。教育公平既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既是未来的理想,也有现实的需求;既是主观的要求,也是客观的反映;既是对政府提供教育服务能力的评价,也是群众接受公共教育服务的反映;既是教育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必须共同推进的全局性问题。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