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篇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家庭结
2、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68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篇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
3、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68,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
4、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
5、显著比健康组高。(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Bradley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有关,68Goodman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和抑郁、肥胖症和自我评估的总的身体状况有关。[贫穷的青少年更可能显示出发育迟缓。Velenzuela认为,长期营养不良能耗尽父母和儿童的能量资源,使儿童更加没有生气,因而很少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对儿童的反应更加不敏感,缺少对儿
6、童的支持,这不仅威胁到儿童的成长,而且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消极情感和控制动机不强。(三)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影响一个人的职业是现代社会衡量其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父母的职业往往代表着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的质量,而这些又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而会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期待,从而影响子女的发展。父职业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及对儿童的经济投入密切相关。父母职业可能通过以上因素共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日本学者村山良子通过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父母从事专门性职业,子女个
7、性一般表现为反省性、外向性、友人多、不合群、协同性、钻研性、顺从性、意志力、虚荣心、责任感;(2)父母无职业者,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内向性、友人少、好读书、协同性、亲切、决断力;(3)父母从事事务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外向性、人际关系良好、合群、做事慢、空想、自私、顺从性;68(4)父母经商者,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反省性、内向性、友人多、喜欢群集、虚荣心、空想、自私、见异思迁、依赖、意志薄弱;(5)父母从事技术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轻微神经质、外向性、人际关系不良、不合群、无协同性、不亲切
8、、嫉妒、依赖无责任感;(6)父母从事半技术性职业,子女个性往往表现为人际关系恶劣,嫉妒、不亲切、无责任感。二、主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关于家庭因素对子女的影响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是最早,也是最多的。研究者大多关注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