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715046
大小:398.0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1
《膏盐层录井方法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赵深井青盘岩袭井方法探对杨表华一、概述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勘探范围和勘探层系的扩大,在塔里木盆地寻找油气藏时己把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作为主要目的层。由于膏盐岩岩性致密,可以作为良好盖层,与其下的物性好的碳酸盐岩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岩性以砂泥岩为主,而到奥陶系、寒武系则逐渐巾砂泥岩过度到碳酸盐岩及膏盐岩。以往我们对砂泥岩、碳酸盐岩及火成岩的录井工作比较熟悉,但对膏盐层的录井工作,由于平时接触不多,可能比较陌生。通过和田1井的钻探,在寒武系中统阿瓦塔格-沙依里克组见到了膏盐层。通过在现场录井过程中的探索,本人总结了一些有关膏盐层的录井方法,供大家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二
2、、膏、盐岩形成机理膏盐岩主要形成于海相沉积环境中的台地蒸发岩相(可细分为盐坪相),属于蒸发岩。由于海水极浅或长期出露地表,海水蒸发景大,含盐度高,水循环差,导致了膏盐岩的形成。岩性组合特征为:盐岩、膏盐岩夹薄层的膏岩、膏质白云岩、褐色、红色泥岩,指示干旱氧化环境下的沉积。从和田1井岩屑录井资料来看,寒武系中统底部的白云岩、膏岩、膏盐岩、盐岩构成的有规律的小的岩性旋回,标志着一个蒸发旋回,即一个海退旋回。三、录井过程中膏盐层的表现特征及识别方法1、在岩性组合方面,由于特殊的沉积环境决定了特殊的岩性组合。它常与白云岩、膏岩、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主要以膏盐岩、盐岩为主,如右下图。2、钻时方面相对
3、较低,一般为6-10min/m,明显低于其它岩性。如右图。3、在普通钻井液条件下,若钻遇膏盐层或盐层,表现为CL;及失水升高,粘度、切力下降。若钻遇大段膏盐层,一般情况下耍采用碳酸盐岩段统靑盐岩武'U4eJoo欠饱和盐水钻井液,CL_一般高达17-19万,因此,在实钻过程中,即使钻遇盐、膏层,CI/升高并不明显,但失水升高,粘度、切力下降。实测表明,当CI;为188000-196300mg/l时,盐水钻井液已达饱和。4、在超深井及欠饱和盐水钻井液条件下(和田1井在6444m出现膏盐层,迟到时间145min),由于岩屑在井内滞留时间长,钻井液温度高,导致膏盐岩绝大部分溶解,盐岩儿乎完全溶解
4、,故在捞取的岩屑中无法见到盐岩。只有随着膏盐层不断钻幵,CL_不断升高,盐水钻井液基本达到饱和时,岩屑中偶然能见到盐岩颗粒(量极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岩屑量的多少及代表性的好坏来划分是否是膏盐层。一般来说,钻遇膏盐层段,捞到岩屑的分景是其它岩屑的1/5-U10,且代表性极差(儿乎全为掉块),见下图,这是判断盐层的主要依据。和田1井岩屑褐色泥岩岩屑盐岩段捞取的岩屑5、膏盐岩及盐岩的岩性特征盐膏岩:石膏以灰白色为主,少量浅灰色,性较硬,表面较光滑。岩屑呈片状,盐岩岩屑极少,半透明一透明状它形晶晶体,油脂光泽,易溶于淡水。盐岩:因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导致盐岩溶解,取不到盐岩岩屑,岩心特
5、征为:半自形晶一自形晶晶体,结晶程度较高。油脂光泽,半透明状,具咸味。岩心被钻井液溶解成细棒状。四、膏盐岩及盐岩的电性特征电性上以高电阻、低自然伽玛、低声波时差为特征。双侧向视电阻率曲线呈高低阻相差很大的尖峰状,深侧向电阻率值为800.0-30000.0Qm;自然伽玛曲线平直,一般15-18AW;声波时差曲线一般呈平直低值,局部盐岩段呈高值指状或箱状,低值一般为164ps/m,高值为230〜262Ms/m;自然电位曲线变化幅度较大,呈大波浪状,相对变化值一般为50-65mv;井径扩大,且不规则,见下图。•丄•-:巧深浅侧向曲线1山石山石段碳酸盐岩与膏盐岩的比较膏盐层的电性特征五、需要注意
6、的问题1、在录井过程中,有可能钻遇碳酸盐地层的裂缝或孔洞,钻时较低(大小与膏盐岩相近),但只要能正常捞取岩屑的情况下,是可以区分的。2、钻遇薄的盐层,且使用普通钻井液,CI/会上升,可作为判断盐岩的依据。但钻遇大段的膏盐层,一般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CL_总体逐渐上升,但CL_的变化并不是判定膏盐层和盐水层的主要依据。膏盐岩地层,通常有高压盐水层,为了平衡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一般控制在1.6-1.7,或者更高,这使钻井液的流动性差,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在和田1井,在循环钻井液过程中,测得的CL_数据相差上万,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3、在膏盐层下的碳酸盐岩,若钻时小,则很可能出现油气显示。
7、和田1井在膏盐层段,钻井液密度为1.60-1.74,在井段6758-6770m钻时为6-14min/m,岩性为灰色泥质灰岩。气测数据:全径0.010-0.100%,q0.001-0.008%,无其它组份。现场评价为含气水层。在后来钻井施工过程中,证明该层力一高压含气水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