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资料》word版

《水文地质资料》word版

ID:22712973

大小:125.0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31

《水文地质资料》word版_第1页
《水文地质资料》word版_第2页
《水文地质资料》word版_第3页
《水文地质资料》word版_第4页
《水文地质资料》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资料》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什么是岩石?三大岩类有哪些?岩石:矿物的天然集合体。大岩类(根据成因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沉积岩:由成层堆积的松散堆积物固结而成,占陆地表面的 75%。变质岩:原岩(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变质作用的特点:① 地下较高温度、较大压力下进行,不同于外力地质作用;② 固态下进行,不同于岩浆作用;③ 产生变质矿物:为鉴定标志。地层接触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形成过程:缓慢下沉,顺序接受沉积,下老上新。    2、不整合接触

2、    ① 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有沉积间断(不整合面,风化剥蚀面)。 形成过程: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地壳抬升 →风化剥蚀,形成不整合面 地壳下沉 →接受新的沉积。 ② 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 形成过程: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挤压运动 →岩层弯曲, 地壳抬升 →风化剥蚀,形成不整合面 地壳下沉 →接受新的沉积。 不整合面处由于沉积环境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上下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等显著不同。不整合面以上岩石后沉积,时代新;不整合面以下岩石先沉积,时代老。  

3、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地壳运动发展史和岩层形成的相对年代。三大岩类的形成过程,结构和构造类型?岩浆岩的主要结构有:   ① 晶粒状结构:缓慢冷却、从容结晶,深成岩特有;   ② 斑状结构:主要浅成岩,部分喷出岩;   ③ 玻璃质结构:迅速冷却,来不及结晶,玻璃质,喷出岩。(2)构造:矿物的排列和充填方式所反映出的外貌特征。   ① 流纹状构造:酸性喷出岩,流纹岩;   ② 气孔状构造:基性喷出岩,玄武岩;   ③ 杏仁状构造:玄武岩中常见;   ④ 块状构造:花岗岩。液态的岩石沿着构造薄弱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沉

4、积岩结构:岩石组成部分的颗粒大小、形状和胶结特征。1)碎屑结构:由原岩的风化产物胶结而成,沉积岩特有。2)泥质结构:由化学风化而成的粘土矿物(如高岭石、水云母等)组成,粒径 < 0.005 mm,质地均一,致密而性软。3)结晶结构(化学结构):由原岩溶解物质带到湖海沉淀的化学沉积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岩盐)结晶颗粒组成的结构。412)生物结构:由生物作用或生物残骸而成的物质(贝壳、石油、泥炭)组成的岩石结构。如珊瑚结构等。构造:岩石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排列关系。1层理:先后沉积的物质在颗粒大小、形状、颜色或成分发生

5、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2层面构造:岩层面上保留的反映沉积岩形成时的某些特征3化石:经石化作用保留下来的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形成过程:风化剥蚀产物(碎屑、次生矿物、溶解物质) 风、流水等外力搬运,低洼处沉积→松散沉积物 成岩作用(压密、胶结、重结晶)→沉积岩。变质岩结构1)变余结构:矿物重结晶不完全,残留原岩的结构特征。如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2)变晶结构:岩石在固态下重结晶而形成新的结晶质结构,为变质岩的最主要结构。如等粒变晶结构。3)碎裂结构:矿物颗粒被压碎成不规划、带棱角的碎屑及粉末,又被胶结而成,动力变质岩特有

6、。(2)构造1)片理构造:大量片状、柱状、板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平行排列,形成类似于层理的构造。   根据矿物组合和重结晶程度分为:① 片麻状构造:深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相间平行排列成断续条带状,如片麻岩;② 片状构造:片状、柱状、板状矿物平行排列成叶片状片理,如云母片岩;③ 千枚状构造:具薄片状片理,表面呈丝绢光泽,如千枚岩; ④ 板状构造:沿一定方向裂成平整板状,如板岩。2)块状构造:由粒状结晶矿物组成,无定向排列,也不能定向裂开。如大理岩、石英岩。变质作用的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① 热接触变质作用: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7、→石英岩;②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中、酸性侵入体与石灰岩的接触交代,形成矽卡岩。2)动力变质作用:强应力作用,形成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3)区域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热液综合作用,形成大范围的区域变质岩,如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等。什么叫褶皱?按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分类?野外识别观察方式?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按轴面和两翼岩层的产状分类① 直立褶皱;② 倾斜褶皱;③ 倒转褶皱; ④ 平卧褶皱;⑤ 翻卷褶皱。3、褶皱的野外观察方法线路:① 穿越线路:为主       ② 追索线路:

8、为辅穿越:1、由地层的对称式重复出现判断褶皱的存在; 2、由核部与两翼地层新老确定向斜与背斜; 3、由两翼岩层的产状判断褶皱类型。追索:判断水平褶皱与倾伏褶皱。12节理的成因类型与特点?特点:岩层因开裂而分离,但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往往与褶皱、断层伴生。类型1)构造裂隙:地壳运动构造应力作用而成,与应力方向及性质密切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