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距测量课件1

瞳距测量课件1

ID:22700386

大小:1.78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0-21

瞳距测量课件1_第1页
瞳距测量课件1_第2页
瞳距测量课件1_第3页
瞳距测量课件1_第4页
瞳距测量课件1_第5页
资源描述:

《瞳距测量课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瞳距测量奥比斯视光·邱子帆瞳孔距离的定义瞳孔距离(pupildistance)简称瞳距,是指两眼瞳孔中心间的距离,或指两眼正视前方、视线平行时瞳孔中心间的距离。一般用英文字母缩写“PD”来表示,单位为毫米(mm)。测量瞳距目的测瞳距的目的是为了使镜片的光学中心距离和双眼的瞳孔距离相一致,使病人配戴舒适,否则会产生棱镜效应,病人会出现视物疲劳,头晕,恶心等症状。瞳距的分类一、双眼瞳距与单眼瞳距二、远用瞳距与近用瞳距双眼瞳距与单眼瞳距1.双眼瞳距双眼瞳距是指从右眼瞳孔中心到左眼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RLPD双眼瞳

2、距与单眼瞳距2.单眼瞳距单眼瞳距,是指分别从右眼或左眼的瞳孔中心到鼻梁中线之间的距离。单眼、斜视眼者,尤其需配渐进多焦点镜片者,需测量其单眼瞳距。RL右眼PD左眼PD远用瞳距与近用瞳距1.远用瞳距远用瞳距(FPD),是指患者看远时的瞳距,即指当两眼向无限远处平视时两眼瞳孔中心间的距离。FPD远用瞳距与近用瞳距2.近用瞳距近用瞳距(NPD),是指患者注视近处目标,即眼前30~40cm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瞳孔中心间的距离。近用瞳距总要小于远用瞳距。NPD瞳距测量工具一、米制直尺或瞳距尺二、半瞳距检测尺三、瞳距仪瞳

3、距测量方法一、直尺法(远用、近用瞳距)二、十字平光片法(近用瞳距)三、经验法与计算法(近用瞳距)四、瞳距仪测量(远用、近用瞳距)直尺法测远用瞳距1.检查者与患者相隔30cm的距离正面对座,使两人的视线保持在同一高度。2.检查者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着瞳距尺或直尺,其余手指靠在患者的脸颊上,然后将瞳距尺放在鼻梁最低点处,并顺着鼻梁角度略为倾斜,与镜眼距相似。3.检查者闭上右眼,令患者右眼注视检查者左眼,检查者在左眼注视患者右眼时将瞳距尺的零刻度对准被检者右眼的瞳孔中心。4.检查者睁开右眼闭上左眼,令被检者左眼注

4、视检查者右眼,检查者在右眼注视被检者左眼时准确读取瞳距尺在被检者左眼瞳孔中心的数值。直尺法测远用瞳距右左左右被检者检查者01234567左眼读数右眼读数直尺法测近用瞳距1.与被检者处于近工作距离,检查者左眼应正对被检者双眼中间。2.被检者双眼都注视检查者左眼。3.直尺水平向贴靠与被检者鼻根部,与镜眼距相似。4.检查者闭右眼,以左眼注视,将直尺零刻度对准其右瞳内缘。5.再看被检者左瞳外缘所对直尺上刻度即为近用瞳距。直尺法测近用瞳距右左左右被检者检查者01234567直尺法测量技巧1.测量瞳距时,检查者可嘱咐被

5、检者“请注视我睁开的眼睛”。2.测量瞳距时,可把手指、笔杆等细长物代替检查者的睁开之眼作为被注视点。3.若读数不确定,可反复读数2-3次,取平均值。01234567检查者闭上右眼请注视我的指尖左眼读数闭上左眼,睁开右眼右眼读数十字平光镜片法1.被检者戴上可调节瞳距的试镜架,其内各放一片十字平光镜片。2.令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眼前33CM处目标(和近用距离相等)如手指、笔尖等。3.调节镜架上的瞳距,使镜片十字刻痕交叉点正对准其后方瞳孔中心,此时镜架的瞳距刻度指针显示的数字即为被检者近用瞳距。十字平光镜片法经验法

6、与计算法经验法:近用瞳距一般比远用瞳距小4mm,若有斜视或隐斜,则数据略有偏差。计算法:近用瞳距=远用瞳距x[(视近距离mm-12)/(视近距离mm+13)]注意事项1.检查者与被检者相互位置应保持平视。2.直尺必须放在眼镜的平面位置上注意事项RPDPDPD3.两瞳距大小相等,位置对称,瞳距测量可从右瞳内缘至左瞳外缘;或右瞳外缘至左瞳内缘,来代替两瞳孔中心距离。L注意事项4.两瞳孔大小不等,可分别测量从右瞳孔内缘(外缘)至左瞳孔的外缘(内缘)距离,然后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R一次PD读数二次PD读数L注意事项

7、5.两眼位置不对称:如斜视等使眼睛位置“不正”,可从一眼内眦角测至另一眼外眦角;也可用单眼遮盖法,使两眼分别正视前方,然后测量瞳距。RPDPDL注意事项6.鼻梁偏离脸部中线者,配镜时应分别按一侧的单侧瞳距值确定该侧的镜片光心位置。7.检查者本人瞳距大小对结果有细微误差。8.近用瞳距的确定与被检者工作性质、工作距离有关。瞳距仪的使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