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ID:22698776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1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_第1页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_第2页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_第3页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_第4页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德育教育论文-->绪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民族。道德在提高了人们的身心素质、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是在当今中国,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可是,多数人并没有因此感到心满意足,而是在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产生了更多的物质欲望。同时,由于权力腐败、制度不健全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人们的心理日益失衡;加之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缺位,一些人

2、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社会上诸多道德败坏的行为、违背良知的现象层出不穷。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道德’这个在国人心目中曾经非常神圣的字眼,正悄悄地失去往日的光环。一些人似乎丧失了道德底线,为一己私利,无所不为。这样,社会上贪污腐败、损公肥私、挥霍浪费之现象司空见惯;而见利忘义、荒淫无耻、狼狈为奸之恶行屡见不鲜。”②针对社会中种种违背道德、良知的丑恶行为和现象,学者司马云杰一针见血的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此道德本性,有此天理良知,有此精神世界,不然,良知不讲,道德败坏,还做什么人?如果人

3、只有物欲、性欲一类的食色之性,没有道德心灵、道德感情、道德理想与精神世界,那么,人也就变成了与动物无差别的物性存在。”③可见,当下中国人的道德危机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使人丧失了存在的价值根基,扭曲了行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人伦关系混乱,人际关系矛盾不断,社会秩序日益失衡。........第一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渊源、内容与核心价值第一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这里强调,一个人想要把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人,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德性。要想提升自身

4、的德性,先要端正内心。端正内心,先要意念精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精诚,先要增加自己的智识;要增加自己的智识,先要穷尽事物之理。穷尽事物之理而后能够增加智识,增加智识而后意念精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提升自身德性修养,提升自身德性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并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自身德性为根本。第二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渊源中华民族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的摸索和积累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确立基调、奠定根基,也是

5、取得阶段性辉煌成就的时期,这一点尤为突出地表现在礼乐文化的快速发展上。中国的礼乐文化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萌芽,经过了夏、商二代的发展,特别是殷商时期以乐为治的发展阶段,到了西周,礼乐文化的主要表现是礼乐制度的完备。从《周礼》、《仪礼》、《左传》等历史典籍来看,西周建立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礼乐制度,使礼乐文化进一步发展,为儒家礼乐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礼乐制度难以为继,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礼崩乐坏”局面。不过,当时崩坏的只是政治、制度层面上的礼乐,而其

6、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及教化价值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的挖掘和阐发,得以长久地保存流传下来,对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文化心态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91第一节先秦儒家礼文化的德育价值..............91第四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的当代转换..............127第一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基础.....................127结语....193第四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

7、的当代转换第一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先秦儒家强调“重情”、“尚情”,但并不是任“情”泛滥,也不是“情感至上”。相反,先秦儒家十分重视礼乐对情的制约、引导作用。他们认识到,如果不对人情加以必要的节制和引导,人的情感和情欲就会泛滥,从而导致争斗和混乱。因此,在先秦儒家看来,源于人情的“礼乐”同时又是人们情感的准绳,也就是说,“礼乐”是用来折中人们的情感的。先王制作礼乐的目的一方面是使人们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是避免人们因情感而破坏社会秩序;只有节制、适度的情感才是合

8、于“礼乐”的⑤。《礼记•坊记》云:“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⑥司马迁亦云:“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第二节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意义先秦儒家礼乐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