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word版

《中国古典园林史》word版

ID:22687404

大小:244.50 KB

页数:61页

时间:2018-10-30

上传者:U-25947
《中国古典园林史》word版_第1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word版_第2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word版_第3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word版_第4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史》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中国古典园林史绪论一、课程目的和内容及学习方法: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960万平方米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地形地势复杂,水景众多,造就了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海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旖丽多姿(这给园林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古人从中吸取,去创造自然式园林)。在这神奇的大地上也孕育了一个泱泱大国,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大地山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扬华大宝,历史文化悠长的丰富积淀中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一个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了华夏民族的灵气,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和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作为高等学府的园林专业是培养从事园林建设的高等人才,就有必要学习古典园林,掌握之特点,再结合国外的园林文化(大色块,开朗),去为社会主义的园林事业服务——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掌握好继承和创新,运用好源与流的关系,才能与时俱进。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发展就无创新)“只要有不同民族的存在,就有各自的传统,传统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人类社会,经济,文化而言,却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但是不能把传统与时间上的过去等同起来。处在当今世界开放的格局,处在全球信息文化社会的网络时代,,中西文化(当然也包含园林,园林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的),新旧文化(现代园林文化,传统园林文化)必然发展借鉴变异复合,从而必将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我们不仅要吸取国外的先进文化,还需要借鉴“传统”。试想如果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形成、成长、成熟一概不知,那麽,在未来园林建设和创新中就不会自觉地把握传统与创新的“源”与“流”的关系。通过园林史的学习,不仅仅是缅怀过去的辉煌,而且要明确古典园林中哪些是精华,能自觉地为现代园林建设、创新服务;哪些应该扬弃甚至否定(1.为少数人服务,刻意追求诗情画意;2.以建筑为主,大量投入;3.以视觉盲目为主;4.重艺不重技;5.程式化)。当然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知道,中国古典园林演进了3000多年,有关的文献史料浩若烟海,加上学时所限,只能作一简述。大家毕业后,对你们的专业哪怕有一点的帮助也使老师欣慰。 本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自身3000年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封建大帝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制约下演进,总结出其脉络和发展的规律(生成——转折——全盛——成熟),从中了解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结合以往我们所学的专业课程,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里首先要提高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素质,所以在结合园林史的学习过程中讲述一些园林审美的问题),更好的为未来服务。如果时间允许,准备近代园林、现代园林以及西方园林等内容也讲授。由于中国古典园林自始至终都在传递着一个“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美学体系,这与西方的园林体系有着经纬之分。所以在讲授第三个问题之前有必要重温一下有关园林与园林艺术的问题。二、园林与园林艺术大家学习的园林专业再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投身于园林建设事业,然而究竟“园林”是一个什麽概念,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完善的定义,因为园林(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和功能作用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文化与时俱进,对园林的里念、内涵、形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变更)。目前园林包括传统园林(古典园林)、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因为以前园林是为人类游憩服务的,今后不仅要为了游憩,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系统,改善生活环境,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而服务。正如国家[2001]20号文指出的“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以往传统认识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简言之,园林是“第二自然”的时空艺术,是自然人化。鉴于此园林就可以和造园相合了,可以进行以上两种概念的比较,可以加以鉴别。现在借用国外城市园林的定义,“园林就是创造和保存人类居住环境和广袤国土的自然风景之美,同时应给日渐疏远田园风景的城市人提供美丽而宁静的风景以满足他们接近自然的迫切需要,更新和安慰紧张而成天忙碌的劳动生活,增进城市人的享乐、方便和健康”。如此冗长的定义概括起来——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因此19世纪在美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和中央公园(1858年)(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这样的定义可以说是工业初期的认识。什麽是园林艺术?“第二自然”的时空艺术。简要地说一下什么是艺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形 象(具象、抽象)表述、提炼、升华,可见,艺术是文化范围内一个很现实的领域:建筑物、构筑物、书画、小说、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卡拉ok……无疑园林也属于艺术范围,尤其中国古典园林更讲究品位,更注重通过园林也体现艺术的魄力,从而折射园林文化的内涵。“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要素构成)按照园林匠师的审美意识所创造出的时空的动静空间艺术。园林艺术无不打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时代的烙印,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和内容上的反映,一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园林史在一定内容上就是讲授我国源远流长的园林艺术之变迁。园林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的共同性就是追求“美”,让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美的思维、美的形象、美的享受、美的情操,一句话,就是去体现先进文化追求的的目标。园林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她是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即通过造园材料、空间结构和造园技巧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审美感情,形成怡人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生理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美感,去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热爱生活。而她需要像音乐、文学、绘画等等的艺术一样,需要有欣赏素质,从而去发挥主观的思维,去享受美。有人说园林是三维、四维的艺术,其他则是一维、二维的艺术,舞蹈则是肢体的艺术。园林最为直观,最易为人接受,最能被人享用,所谓东坡“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智愚;深浅皆所得,谁能说齐全”。正如前述追求美是一切艺术之本,那麽,园林艺术无疑追求的是园林美。园林美——就是风景园林师借助于构成园林之要素,以创作者的审美意识与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所融合成的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三美”是衡量园林艺术作品品位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志。一句话园林美就是把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蜕变为物质美、时空美、精神美。现对“三美”作简说。自然美源于人们对自然和自然现象所产生的审美意识。如泰山日出、钱江海潮、黄山云海、峨嵋佛光、云南石林。其声、其形、其光、其色都会令人身心震撼、愉悦,产生美感。总之是纯自然激起的美感(雄伟之美,秀丽之美,险峻之美,奇特之美,幽深之美,旷远之美)(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为园林艺术是再造“第二自然”的艺术,就该本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原则去再造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宜在体先”、“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把千里河山浓于咫尺之间)。有些假山大多为粗制滥造,水体机械,无自然之威。 艺术美,人类对自身创作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意识。如绘画、雕塑、建筑、歌曲、小说、戏剧、电影、电视、曲艺等等。园林艺术当然不在其外,而且园林艺术有其独特性,仅欣赏者在身临其境,实实在在地体验心身的愉悦,更具艺术的感染,更能寄情于景,更能触景生情,激起意境美,江南园林不乏其例。(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曲苑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雷峰夕照,柳浪闻莺,南屏晚钟)生活美:人们面对自身的活动和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审美意识,如各种的社会关系、家庭、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命运成就等等都会产生审美意识。“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麽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麽热爱”会给人一种教育、启迪、激励。从物镜-情境-意境。园林美感是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完美统一,它与艺术美是有区别的,自然美也是人化的美,也是生活的美。如艺术美可以描绘的沙漠、荒草、枯树和干旱的河流,但园林中不能再现这些景象。园林要把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森林、枯木要逢春。艺术中要描绘各种画。对待园林美的追求形式、功能、内容、要求虽在不同社会、时代、民族、地域、经济等等会有很大的差异(形成各自的园林体系,但无外乎两种基本形式:规则式园林和中国的古典园林),但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或精神是在于“艺术地再现自然”,就是自然山水或园林。现就这两种基本的园林形式(形成的原因)作一回顾。三.中西方园林体系的体系作为区别于其它门类艺术的园林园林艺术系统,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有其共同性:二者都是供人们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都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的王国”,都是遵行多样性于统一原则。所谓真,本乎自然,有若自然,胜于自然,超越自然,界乎真假之间的“天然图画”。所谓善,是仙山胜境,城市山林的理想境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层面、多性功能结合的再现。那麽美就是在真善之上的令人心驰神往(景观)。真就变成美,善也就变成美了。(一)中西方的园林艺术比较:自由与规整西方的园林艺术的美,突出地与科学、技能为缘。园林强调“合规律性”,处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无方中矩、圆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美的主要形就是“秩序、均匀与明确”。园林中处处可看可学,物理学、机械学、建筑工程学等学科,这可以以意大利、法国的园林为代表。自然的建筑化,它使自然物改造成建筑式的整齐的空间造型。对称、匀称、秩序、明确、整齐,把园林纳入建 筑的系统,显示人工之美,技能之美,数比关系之美。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绘画,追求着艺术与自然之美,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求模仿自由的大自然“(黑格尔)”“有若自然”。园林和自然融为一体。而绘画艺术的真与美紧密相联。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上------建筑的自然化------能融合在山池花木的自然环境中-----天然之生-----投入自然的怀抱中-----宛自天开。把诗的境界画的空间,融合到园林中来。把意识和三维空间变成可观、可游、可品、可赏、可居的现实空间。一句话,中国园林是自然与艺术之美。中国园林具有天趣盎然、气韵生动的风格,具备艺术的自由性、三、那么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和园林美,其原因有三:第一,从哲学、美学体系上看,所谓艺术的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15世纪以前欧洲所谓中世纪的黑暗,政教合一、神权大于一切,国王就是神的化身。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唯物主义占了上风,对人权至上发生动摇、反抗,响亮提出“人本主义”。发展至今“以人为本”,把人看成宇宙万物的主体,产生了藐视自然、征服自然、一切按人的意志。那麽园林就应随人的摆布,强调整齐统一的秩序、平衡对称的形体,无外乎圆、正方形等等几何形,用程式规范的模元素确定完美的尺度和标准。这深深地影响着欧洲几何式。(规则式的园林形成与发展)第二,从园林创作者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西方古典园林都来自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建筑除横平竖直的几何构外,就无多大变化,不可能效法自然。只能体现人的意志,用建筑表现出强烈的意志,把大自然纳入建筑体系,那么西方园林也服从建筑。因此,布局均匀、秩序井然、有规整性、统一性、抽象性的艺术形态,显示出强烈的人工之美、技能之美。建筑是不能雷同,建筑师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我们园林应该学习的。第三,从园林的表现形式上看,西方古典园林有着明显的外拓性。如建筑都是一座座独立向上堆起的尖顶,冲向蓝天。讲究宏大的气氛,突出自我。园林仅是建筑、广场、道路的补充,都要体现规范、法则、中心,没有封闭的围墙,都是放射状的外向形。中国古典园林第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孔孟之道、老子、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属性。人的一切行为、理念、道德都要尊重天成的自然,如老子“道德经”第25章所述,“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效法、遵行。现今一句时尚话——“天人合一”,人和自 然的协调与和谐,这样才能使人能在优美的生存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文明发展的道路。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中山水、树木、建筑,当然也要顺其自然。与西方园林一开始对园林就形成经纬之分——向风景园林即自然式园林发展。第二,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中国崇尚自然,园林出自于诗人、画家、仕官参与、经营。园林一开始便融入了诗情画艺的情感色彩。所谓园为诗宅,诗为园境,这在“红楼梦”中有着大量的描绘,如怡红园。特别是山水画,其创作的原则是“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自然山水作为创作蓝本、楷模、源泉;“内发”绝非刻板自然山水,而是出自心灵,吸取自然美中的精华。作品是作者感情的倾注,对美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上就产生截然的不同,西方园林的“几何审美观”在中国园林中几乎全然不见。就园林的结构形态表现上,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强烈的内聚性,如雄居北京中心的紫禁城,采用大封闭套小封闭的整体布局,其高、大、厚的围墙显示出深严、巍峨、厚重,形成内部空间的神秘感。园林建筑而言,体现建筑的自然化,建筑类型自身不能具象地模仿自由的大自然,但其可融合在山水花木的自然环境之中,仿佛是自然所造,给人以“宛自天开”的感觉和自然的融合。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吮吻着大地,一句话中国园林结构形式是遵循着参差律——参差不齐的自然物象的本质和真相。既然的自然是参差为主要特征,那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力在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就必须展现其参差不齐之美。而西方园林强调的“统一律”如法国凡尔赛宫苑,中轴长达3公里,两侧喷泉、植坛、池沼、雕像都的对称展开。一条斜栏、直道成直角、锐角,总平面对称,显示统一、整体之美。中西方文化艺术方面的差异也都有经纬之别。就中西古典园林比较而言,虽然不存在高低上下之分,因为都受着民族、时代、环境所决定的,但人对自然审美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更为丰厚的哲理、诗情、涵蓄,更具自然的魅力和感染力,以至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到中国殖民活动,惊奇地发现世界上还有一方与西方园林文化截然不同的东方园林的存在。以后使英国园林发生第一次庭院革命,一反古典几何园林传统。自然式风景园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向德国、法国蔓延。不但如此,通过教会、传教士大量地收集中国的园林资源,如臭椿、侧柏、栾树、皂角、茶花等,英国50%的园林植物材料来自中国。这些植物的绚丽的色彩、茂盛的形态、和谐的气氛运用到规则或不规则园林中。说到中国故事,从未有栽种景观效果。 同时清代中国封建的统治者也对西洋园林表现出热情,如乾隆在1747年见到西方一副有喷泉的图样画,幸喜万分,非要找到此人为己做一个会自动喷水的玩意。终于在法国传教士蒋有仁的帮助下,找到了意大利人朗世宁,此人颇懂物学、水力学,在圆明园建了一个喷水池,1747年当年秋完工,受到乾隆赞赏。后又以十二生肖建了“海晏堂”,一天12生肖按12小时喷水,上中国古式水钟。在圆明园内又建了西洋楼,但总体上对西方规则式园林风格和建筑不感兴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在二十世纪中的世界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中东西方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等等asdd与频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各自都编排了园林发展的方向。逐渐地由暗暗啊的差异性走向同一性。可以说纯粹的古典园林已不复存在。园林的同一性都趋向一致,表现在园林审美上、功能上、结构上。我们本学期所学习的园林史就是论述中国古典园林如何从生成、转折、全盛、成熟、直至衰亡的过程。从中学习园林的传统那些是要继承,更好地为现今和未来所用。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第一节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俯瞰当今世界现状,“人与自然”是共同的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变化大体呈现四个阶段。但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园林也存在四个阶段。但这四个阶段之间不存在截然的“断裂”,而是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的继承、扬弃。推动历史的原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讲述每个阶段中都与它所属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为主论的基石。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论述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时期(雏形期)谈不上园林要素形式内容,更谈不上改造自然。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获取生活资料、生存条件。人对外部自然界的作用极其有限。人几乎完全依赖大自然,产生恐惧、敬畏的心理。因此,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当作神灵的化身而崇拜。生产力十分低下,为了度过种种困难、危险,-人们逐渐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以便向大自然索取。但人于自然的关系仍为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到二十世纪,个别地方、个别民族仍有其痕迹,可见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的束缚下,人为生存为其唯一宗旨,当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艺术以再显自然的园林。河南地处中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史前就有大河文化、仰韶文化、加 李岗文、半坡遗址。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部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果园蔬圃。虽说出于生产目的、功利主义,但在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雏形,仅仅开始园林的原始萌芽。第二阶段农业经济、古典园林时代古代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前后发展了农业,例如河南——中原地带,至今我省仍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历史源远流长。人类随之而进入农业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是首次的技术革命——种植和驯养技术的发达,采集和狩猎不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主导地位。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已有所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农田,兴修水利,采矿和砍伐森林。这虽然导致自然环境的一定程度的破坏,尚未到达严肃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质量。旷日持久,极其缓慢,因为这毕竟限于当时的生长力和人口、技术条件,况且自然环境也有一定自调能力。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改变的结果,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镇集。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因为居住在的统治阶级,为了补偿与大自然相对隔离而营造各式园林。中国历代不少皇帝就热衷于城市园林。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着手于大型园林宫苑阿房宫的营造,之所以没能加是由于失度的规划,又开辟上林苑、咸阳宫殿、郦山皇陵、加,继承加了上林苑的任务。园中种植大量稀有植物,不仅中国的还有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水仙花、茉莉、石楠、加12个,假山5座。一湖称“昆明湖”“昆”者众也,广大无垠,或谓天象之大;“明”系指“明而普照,达人之加也”无外乎表面帝王之明智、聪察。后来北京颐和园乾隆也延用昆明湖之名,以示中国皇帝君主制和统治思想的延续性。以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无不热衷于园林,这也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脉络。但是,尽管各朝代的风格(时代、民族、地方)不同园林,其三个特点是一致的。第一,直接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或归他们所私有;第二,封闭的、内向型的;第三,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为主要目的,并非直觉体现社会环境效益。就农业经济阶段中,我们不妨对园林再作以下界说: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利用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置、建筑布局,辅以禽鸟养蓄,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题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从有关园林的字源上可略窥早期园林之一二,如汉字中圜、圃、囿、台、榭,这些由象形的甲骨文演变而来。西方和其他古老民族都有关于“乐园”的描写,反映先民们对园林的理解,如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着西王母“瑶池”和黄帝的悬圃,两地都在昆仑山上,在《穆天子传》详尽描述。基督教的《圣经》所记载的“伊甸园”是古犹太人对人间园林的理想化、典型化。佛教的西天极乐世界是古印度人超度众生的理想乐园。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安拉(真主)为信徒的修造的“天园”——到处是果树浓荫,四条小河流注其中,有长久不加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醇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反映他们对沙漠绿洲的理想化。四河十字交叉,以喷泉为中心的布局,便成了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概括起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仍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是自然成为造园的主要工作。由于各自有不同的创作主导思想,集中反映了西方和东方在哲学、美学、思维方法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产生了东、西方园林不同的风格。第三阶段——工业经济(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工业成功,随之欧洲许多国家工业文明崛起,世界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文明,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为人类开发大自然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从中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这种掠夺式无节制的开发则越来越强烈,也造就了大范围的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其结果是森林过度滥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工业的发展又造成空气、水体的污染,自然从过去的良性循环急剧的恶性循环变化。例如美国从1870年到1930年的60年间开发处女地1亿1千万亩。1934年5月11日从干旱西部到东部长2400km宽1500km,3.2km的巨大风暴连续三天。全纽约一片黑暗,每平方千米的含尘量达40吨,造成美国冬小麦减产51亿千克。苏联50年代中后期的开发西伯利亚处女地,每年都遭受着黑色风暴。正如恩格斯在100年前指出的,我们不要沉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的。中外都有大量的实例,大自然在不断的报复人类,人类也在不断的清醒。(反自然之举——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国的黄河之侧、填海造田、围湖造田、向荒山要粮……(“人定胜利”被理解为对大自然的制服,从农业社会的轻度对抗的关系转为对立、放斥的关系)与此同时,大工业相对集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密集,大城市不断膨胀,城市环境恶化,形成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爆炸式地增长,引起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城市超负荷运转。城市建筑底座一般为50-60%,。最大超过80%,因此城市空气、水体、空间各种污染严重。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值得我们思索后采取科学的对策。有识之士预见到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的必然恶果。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相继提出种种改良的学说,其中包括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对象。这里值得人们记忆代表人物:美国自学园林成材的奥姆斯台德,首先把保护自然的思想实现,协助联邦政府建立永久性加以保护的“国家公园”(美国总统格兰特签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决定,1872年建立了黄石公园以后,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国家公园。相当于我国80年代建立的国家风景名胜区。)。1857年利用纽约市内大约348公顷的一块空地规划为市民公共游览、娱乐的用地,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提出把乡村带进城市建立公共公园、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于是“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园林在欧美的大城市中普遍建成。Aaaaaaa。广场绿化以及公共建筑园林。住宅区的园林绿化等多动型的公共园林。而中国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城市园林情况求不言而喻了。落后和差距的问题旧可以想象的了。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需求是与世界其他城市一致的,我们不花出更大更多的代价去发展,无论城市园林,当前在创建园林城市。正是……..与奥母斯台德同时代的另一位英国学者霍德华里《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的设想:大约有3万居民的社区。四周环以开阔的乡村、绿色地带,加社区控制了城市外向无限蔓延,又形成田园式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在英国建了二处,但这种把乡村加城市的乌托邦加的理想主义毕竟是未来的“园林中的城市”的起点。它与加的理想和实践活动共同形成了现代园林的概念。在这一阶段的园林与上一阶段不同,比其发展和变化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政府所有的、向群众开放的公共园,园林不再为少数人服务……;第二,第二,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原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型。《拆墙透绿、广场、游园、街头绿地、林荫道》;第三,第三,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发挥其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城市人群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的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园林就表现于以上三个方面。第四阶段: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大地园林化可以说正从第三、四阶段起步以先进知识取代土地、资本成为生产力构成的第一要素。知识不同于土地或资本,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形态,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力、现代化,推动发展的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趋势。人类以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角度空前地去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深刻地开展了城市生态环境多元化的研究:有以城市动植物、城市气候、水文、地貌等为研究主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研究;有以城市产业为研究主体的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研究;有以人口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研究;有以城市规划布局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有以系统科学方法研究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有以水、土、气、噪音污染为研究主体的城市污染生态环境研究。以上研究都围绕一个主题:城市生态环境,这里牵及的概念:生态系统、生态环境。1971年美国奥登:“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并且在系统内部因能量流动而形成一定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条件(因素)成生态系统。尤其是从60年代开始,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腾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比之农业经济阶段大为提高。人们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愿意更多地接触自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因而旅游业迅速地发展,同时,人类所面临的各种严峻问题,也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过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导致的恶果,(例如淮河治理、矿产过渡)从长远观点考虑——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恢复、更新和再生,把已造成的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把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与生态学规律协调起来,这正是中国古代2000多年前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得到重新的认识和启用。“天人合一”作为哲学思想源于周代,为孔子、孟子、老子……所倡导的一句话。人应该尊重天成的大自然,对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人与大自然二者由以往的敌斥、对立,有逐渐回归为亲和的关系。这种情况必然反映在园林,从而引起它的内容和形式性质的变化:第一,私人所有的园林早已不占主导地位,城市公共园林、绿地以及户外娱乐交往场地的扩大,城市建设发展都建立在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在园林中”已经有理想逐渐转化为现实。简介1992年以来全国创建园林城市,现代城市的概念:1.高效能的基础设施;2.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绿化、绿地、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3.高水平的城市管理;4.高度协调的社会服务体系;5.高素质的城市人群。创建园林城市 的标准,这个标准既不是理想社会也不是科学的合算,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至于长久、百年…..情况就难以预测。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更不是预言家,但肯定21实际的中国要比20世纪不知要我们多少!第二,园林绿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任务。当然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单靠园林是难以实现,但是园林城市在改善和提高城市人群的生活质量方面是其它措施无法替代的,它可能带来无可估量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城市园林要进一步的统计与防护林、森林公园联系为一个整体。园林绿化与工业、农业、矿山、交通、水利、风景名胜、旅游等等自然资源开发、治理工程都与园林绿化建设相结合,使园林学的领域大为开拓,甚至向更为广阔的国土范围进展,也为园林人才的需要开辟更大的市场。第三,园林艺术已纳入城市景观艺术(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协作,公众也作为创作主体而参与,因此跨学科的综合性与公众参与性便成了园林创作的主要特点,并从而建立相关的方法学、技术学‘价值观的体系。例如广场建设、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多部门、多学科…..)。展望这一阶段的前景,园林的内容将变的更充实,范围更大,它向着宏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所创造的各种人文环境全面延伸,广泛渗透到人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来说,以上三个内容和性质的变化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机遇是不言而喻,挑战是严峻的。1.从传统的古典园林跳出来,有不断吸取其精华为当今所用、所服务;2.如何结合国情、省情,实事求是地学习国外园林的成果;3.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学习新知识、技术、为我所用。去共同探索、发展未来的园林专业。第四.东、西方园林相互借鉴、融合、影响而出现更多的同一性。(少林寺风景区也在国内外招标——深山藏古寺,碧溪所少林。)第四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它比前一个阶段的其它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一,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在城市人工山水园即在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造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或借助于原有地形的起伏,加以艺术的加工,把天然山水风景 移缩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在城镇内居多,它的规模可小可大,所包含的内容由简到繁,小则几亩,中则几十亩,几十亩以上则为大型人工山水园。在人工山水园里人的创造性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艺术丰富多彩(城市山水最能折射特点、风采),十分讲究多种表现手法和多变的空间艺术,形成以下的特点,这里提一下: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3.诗画情趣;4.意境涵蕴。所以人工山水园仍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人工山水园可以说数千年左右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为园林规划设计者津津乐道,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构思、创意的源泉。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部的山野风景地带,例如北京颐和园、西山八大处、香山、南京的批评派、灵谷寺、镇江可靠、金山寺,可以说是局部或全部作为建园基址,然后再配置花木和建筑营造,将原始的地貌因势利导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但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山水风景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自生于人工山水园。正像宫内的大内御园与皇宫——颐和相比——承德避暑山庄之比。二:按园林的权属关系主要类型有三个: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1:私家园林属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们所有。在封建社会里二种人——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另一种人是以农为主的劳动人民。“士、农、工、商”。商虽为后但有钱。相对地提高了地位。造园就是为他们享用,也是财富、身份的象征。劳动人民为其生计。当然也谈不上享受园林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可谓为大私家园林大代表了。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的宫殿园林而言。园林的享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必然受到封建理法的制约。无论内容上或形式方面都不合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位置在邸宅的后部“后花园”,成前宅后园的格局,或一侧而成跨院,在郊外山林风景的私家园林,大多数是“别墅园“。2: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家私有苑、宫苑、苑囿、御园等。皇帝号称天子,奉天承运,代表上天来统治寰宇,至高无上,是金字塔的塔尖。因此,凡属与皇帝有关的起居环境诸如宫殿、坛庙乃至都城等。无不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的气派和皇家的至尊,这里无须多举,例如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天安门。中国园林建筑所遵循的原则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力争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以抒发诗情画意。但对城市、宫殿、寺院等建筑等方面,却也珍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整体统一性。北京紫禁城南北9.8公里,气势之宏美为古今之 罕见。城市都按棋盘式划分坊里,横平竖直,秩序井然,既是住宅建筑也是多以轴线对称和一正厢的形式而形成方方正正的四合院。皇家园林的特点尽管是模拟山水风景的(但作为皇家园林而言却追求着自然,这在前面中西园林的分与聚中已有详尽的阐述。),但也要营造山水风景同样要皇家气派和皇权的至尊。皇家园林有“大内御园”“行宫御园”和“离宫御园”。大内——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相当与私家园林的宅园,例如清代北京宅园和王府花园有200多处,北海、中南海、故宫内的御花园、建富宫西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西路花园(乾隆花园)。行宫御园和离宫御园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或更远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驻驿之用,后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3.寺观园林即佛寺与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环境。无论外来的佛教或本域的道教,自古以来都是政教分离,不象西方神权压倒一切的“政教合一”。在中国相对于皇权来说始终屈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因此绝非有像中世纪欧洲那样的宗教狂热、疯狂),以儒家为正宗而儒道佛互补互渗,因此在建筑上无所更新、更特殊的要求,而是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更多地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恬适宁静,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文明于世。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一些名山也多为名僧所占,形成“自古名山僧占多”的格局。(中国的五大佛山:五台山、九华山、峨嵋、普陀山、天目山;道教:十大洞天、十二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寺观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在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榭的点缀,又形成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正因为这类寺观园林及其内外环境雅致、幽静,历来的文人名士都幕名而至,借住其中,读书养性。以上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当然还有陵园……第五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具有许多不同的个性,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许多相同的共性,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然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风景式园林基本要素为依据,但它绝非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模拟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的、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唯其中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把具有典型风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大地上表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主要的特点——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筑山: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和土堆筑假山的技艺称“叠山”,匠师的广泛采用各种造型、纹理、色泽的石材,以不同的堆叠风格而形成不同的流派,因为园林叠山受地理条件不同气候不同,而特征不同,故产生不同的地域造园叠山风格。大体可分南方叠山,北方叠山。南方的叠山造型细腻,花木与叠山造型配合,相得益彰,山水园居多,风景秀丽,充满恬静,而北方干燥少雨多日,使叠山造景得天独厚,黑后摸卧山顶,日落让你一朵百云悬于空中,它既影响着叠山造景又丰富了叠山技法和内容,使叠山造型浑厚、凝重,有凌跨群雄的阳刚之美,恰与南方造景的阴柔之美形成对照。叠山高度不过八九尺,所模拟的真山都能够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谷、悬崖、峭壁等形象写照,是对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艺术化、典型化的缩移摹拟。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气象万千的景观。园林之所以能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加。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乏有众多叠石的上乘佳作:如扬州“个园”之四季假山,在一个园景空间内,寓四时景色,是独具匠心的佳作,春山于竹林置石笋以象征雨后春笋;夏山选用灰白色太湖石做夏景叠山;秋山选用富于秋色的黄石;冬山选用白色宣石。理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一种“奇物”。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也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泉涧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必须努力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使再小的山石也曲折有致,形似回肠,状如游龙。并用山石点缀岸、矶。或拐出一湾形成港汊,水口以显示水源之脉,疏水若为无尽,稍大一些的水面则必堆筑岛、堤,设桥,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主意。上述为静态水景——平静、幽深、凝重,其艺术构造常以影为主。江南一带因水源丰富,达到了“无园不水”的的程度,但由于面积较小,水面也不够大,理水方式不如皇家园林丰富,但理水的意境处理和艺术手法则往往更为细腻、精巧。利用山冈、植物、建筑的综合布置形成柳影、水影及山影,在水面上形成视觉艺术的构造,真是精妙之不及。寄畅园中利用水的跌落在所产生叮咚回声,而形成的独特水景——“八音涧”,又是体现中国诗文中“空谷回音”的写照。无怪乎乾隆六下江南,感受甚深,故皇家园林大多取意于江南。在理水方面如水面的划分与堤岛的布局, 水景的设置与因借关系、水源的开发利用与控制,以及驳岸、码头、石矶…….的处理多会借鉴江南园林,甚至有些景名直接搬来用。至于动态水景,据记载,早在汉代上林苑中就有“铜龙吐水”——人工喷泉。园林是以种植花木而起家的,这从圜、囿就可得知。在中国古典园林,园中的许多景观或景名形成与花木,尤其以树木为主调的名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例如,承德宫中的“万壑松风”、“青枫绿坞”、“梨花伴月”、“曲水荷香”、“枇杷园”、“玉兰堂”、远香堂、留听阁、听雨轩。拙政园内的“雪香云蔚”,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远香益清”都无非借桂花、梅花、荷花等香气袭人而命名。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或凋谢常因季节时令变化而更迭,反映出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这些在古典园林都能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的感染着人。林黛玉的葬花为其一例。毛泽东的:“咏梅”“风雨远春归”更为一绝。至于园林中的树的选择和配置。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古典园林,它不追求整齐一律,而在树种选择上灵活,既可选择一种树重复种,又可以用不同树种配置种。在栽种上不讲究成行成列植,但也非随意参差,而是三株五株虬枝右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数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同时园林中的树可起到,一是烘托陪衬建筑物,二是点缀庭院空间,三是可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四是加大景深以示深远。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术设一个概括、精练、典型的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试境。这样的创作又必需合乎自然之理,方能取得天成之趣。否则就显得矫揉造作,徒具抽象的躯壳,失去风景园林的灵魂。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西方规则式(几何式)园林,是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建筑是控制一切的。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性质,功能如何,都能构成山、水、植物等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副风景画面中,突出彼此协调,相互补充一面,而不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一面,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中国园林建筑形象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形式、功能上参照美学原理,而且还把传统建筑化整为零,由个体组合为建筑群体的可变性发挥到极致,它一返宫廷、坛庙、衙署、邸宅的严整、对称、均齐的格局,空气自由、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运动千变万化的手法强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同时,还利用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 “窗寒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窗一门、一山一水、一东一西、把人们从有限有形的世界带到无限的自然风光中去,从空间、时间、引向无限的空间。这样的诗句还有许多,“檐飞宛溪水,窗落散亭云。”都是大中见小、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把建筑协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中,还创造性地营建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构造。例如,“亭”这种最简单的建筑物在园林中随处可见,不仅具有点景的作用和观景的功能,而且通过其特殊的形象体现了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的哲理。苏东坡《涵虚亭》诗云:“唯有此亭天一物,坐观万景说”。“廊”本来是联系建筑划分空间的手段,园林里有楔入水中,飘然凌清的“水廊”。有蜿蜒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有蟠延山际,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各种各样的廊,好象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自然贯串结合起来,常见山石包围着房屋一角,堆叠在平桥的两端,甚至代替台阶、蹬道,这都是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度与衔接,在白粉墙上所开的种种漏窗,有光透过。图案倍感玲珑明徽。而在诸般样式的窗洞后面衬以山石数峰、花木几丛,有如小品风景。尤为楚楚动人,在颐和园,在宫苑与两区“宫庭区”、“苑林区”两者分离,而联系之一,就是一个壁廊,廊开漏窗,可见昆明湖,起到隔现,步移景异……万寿山前湖区的松柏……总之,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到囿于建筑空间之内;虽然处处有建筑,却不感为人工雕凿,而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谐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天然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道家对大自然的“为而不特,主而不宰”的态度。倘若对比区分风靡一时的规则式园林的对称布局,几何图案和建筑中轴的控制。相形之下则可看东西艺术所表现的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儒、道两种思想的交融。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元反映出了人们企图摆脱封建礼教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三.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由来已久,是文人造园。有知识,有修养的皇帝、众臣(乾隆),也有是诗人,画家(杜甫,李白,王维,吴道子)。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画最大特点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区别在何处?简言之,写实是还自然的原貌,而不着种渗入的主观感受。写意也兼顾自然的原来原貌,但更多的是渗入了人的主观感受。两者比较,后者更能传自然之神。所以有 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所谓“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准则。在古代,诗人画家遍游大山名川之后,要把它移植于有限的空间庭院。原封不动地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就连皇家园林中全部照搬江南私家园林也不可能,建筑形式方可,但地理环境,植物选择等都受其局限,而不加以修改,唯一的办法,就是象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从〈〈园冶〉〉所说:“多方胜境,咫尺此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诗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期达到止而后能观的静态景观。①把诗人的某些境界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景园作直接的点题。②还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似文学艺术的构造。钱咏所云:“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最忌堆砌,最忌复杂,方称佳构”。例如园内的景区划分,各景区有其特征,但景区间绝非平铺直叙的,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于迂回曲折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有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组合务求开合承起、变化有序、层次分明,形成一个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式内容丰富、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在这个序列中可以运用多样园林艺术手法,如对比、隐现、抑扬等。因此,人们游览中国古典园林所得到的感受往往仿佛谈论诗文一样酣畅淋漓,这是园林隐含的“诗情”,园林作品则无异于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简言之: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作品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是把讴歌大自然美感的诗文以过渡空间形式复视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当然,兴造园林比起纸绢上作水墨要复杂的多。四,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的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元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类似思维共鸣、感情激动及理念联想,达到托物言志。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说来评诗(主要指山水诗))他说诗有三种境界:“只写山水之形者为‘物境’;能借景生情者为‘情境’;能托物言志者为‘意境’”。中国的诗画艺术十分强调意境,中国未曾出现过西方史诗那样的宏篇巨著,因为在中国诗人看来,诗讲究的是抒情表意,对时间上的承续的情节并无关大局,绘画重写意,重神似。写意和神似都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形象的准确性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于任何通过客观事物的写照来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思和对客观 事物的抽象而赋于理念的联想。园林艺术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结下了不解之缘,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它的意境内涵的显现比之其它艺术门类就更为明晰,也更易于把捉,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它是一种精神环境、思想感悟的环境,所以运用园林中的意境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意念的环境,那麽园林中这种意境怎样产生?造园者又是怎样表现出来呢?意境不仅在文字上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许多伟大诗人就善用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创造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可分为二类:即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利用光影、色彩、音响、香气及气象因子等来生发空间意境。第一,直接表达方式,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凭借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四构景要素,创造出无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1,形象的表达:园林是一种时空统一的造型艺术,是以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2,典型性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的叠山、并不是真山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自然山水,用以表达深山大壑、广田巨泽,使人似置于真山水中;3,游加性的表述,指园林空间结构的连续性,使游人步移景异,目之所及,思之所至,加不随时,空而变化,似乎处在一个异常丰富,深广莫测的时空,妙思不绝。4,联觉性的表达,由甲联想到乙,丰富的联想,从而收到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个园”就是在神态、造型、色泽上让人联想到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体现了时空的无限;“留得残荷听雨声”。5,模糊性的表达,即园林中不定性的在似于不似之间的境界,一切景物不要和盘托出,让游人有想象的余地。整个园林是室内、室外?是室外却园墙高筑与世隔绝?是室内,却阳光倾泻,树影摇曳,春风满园?第二,间接表达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比前法更加委婉动人:1.运用某些植物特性美和姿态美作联系。古树诱发出了自身的渺小与短暂,诱发出思古、怀古之情,诱发出顽强、拼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扬州个园不管竹叶似象也好、是竹字一半孤芳自赏也好,却是以说明园主借竹以言志也。可以任何一种植物,只要它的性格美、姿态美的特点与诗人的情感契合,便能以抒情。2.光与影在创造园林意境的作用很大,颐和园后湖,由于空间开合收放引起的光线明暗对比。乐寿唐前的什锦灯窗,每当夜幕降临,周围的池沼游廊、树木退居黑暗中,唯独乐寿唐什锦灯窗之光,静悄悄的湖面投下美丽的倒影。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三个塔,每当中秋夜晚,塔中点灯,灯影投射在水中和天上明月相映,意境倍增。“影”成审美对象,由来已久,有日月天光,还有形影不离。“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水中倒影。趣无穷,江南园林为示小中见大,亭台廊榭多沿水而建,倒影入水意境深邃无穷。3.色彩。4.声响——柳浪闻莺。苏州留园“留听阁”。承德的“万壑松风”;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景名不但取景贴切,意境内涵也很深邃。5,香气的感情色彩:无锡梅园遍地植梅花,梅花盛开时构成“香海”。-6,气象因子:因景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会千姿百态,风采各异。如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借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以及上述的手法来直接或间接地传达意境的信息,而且运用园名、景题、石刻、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字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涵蕴。汉字本身的排列组合,格律对仗极富于装饰美,它的书法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因此,一旦把美学艺术、书法艺术与园林艺术直接联系起来,园林意境的表现就获得了多样的手法,如虎添翼。加、象征、寓意、点题等;表现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情操、品德、哲理、理想、愿望、憧憬等等。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已不仅是眼可见的景观,而脑中不断闪现景外之景,不断情思激发和理念联系。就园林的创作而言,无往而“寓景于情”,就园林鉴赏而言,见景生情。正由于意境涵蕴的如此广泛,中国古典园林所达高度情景交融的境界。也就其它园林体系所能企及了,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思维方法在园林领域的具体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成长和成熟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所谓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逐渐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尚处于比较幼稚粗放的时期,以写真写实为主,却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1200多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殷、周、秦、汉四个朝代。第一节总说简介其历史背景,因为早期的园林文化只有在财富作为后盾的情况下才能发展。黄河流域(尤其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为什麽?何见?)。在氏族社会的晚期已经有了私有制的萌芽,并出现阶级的分化,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商(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灭夏,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商以河南中部和北部为中心,包括山东、湖北、陕西的一部分,建立了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商朝多 次迁徙,最后200余年间建都于“殷”(殷墟——安阳),因此商王朝的后期又称殷。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生活在陕西、甘肃一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周族灭殷,简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以镐京(今西安西北)为首都,为了控制中原的商族,还另建都洛邑(洛阳),为了统治起见,分封王族和贵族到处各地建立许多诸侯国。西周代经历了大约三百多年,内乱外患,被迫迁城于洛阳,是为东周,前为西周。东周的前半期称春秋,后半期为战国。春秋、战国正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的社会巨大变动时期。春秋时代的140多个诸侯国相互兼并的结果到战国时代只剩下七个大国,所谓战国七雄——燕、赵、韩、魏、齐、楚、秦。周天子的地位不过是摆设而已。此时铁工具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促进农业和手工业,扩大了社会分工,商业和城市经济也相应繁荣起来了。七国之间相互争霸,扩大自己势力范围,当然需要多方人才,因此“士”(谋士、说客)这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受到各统治者的重用。他们所主张的各种学说有了实践的机会,形成学术上诸如百家争鸣、思想上空前活跃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帝国最高统治者尊称“皇帝”。为巩固帝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小农经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尊崇法家思想。短命的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又父亲和年轻的儿子两代人统治,经过秦末农民起义战争的大动乱,西汉(公元前204-------前25年),继秦之后统一中国,到汉武帝时中央集权大帝国国势强盛,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封建礼制得以确立,秩序进一步加强,经过王莽篡汉建立短暂政权后,东汉(公元前25年——公元220年)又复统一,建城洛阳。东汉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最终酿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各地官员借机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大小军阀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也冲垮了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中国复归四分五裂、动乱不安的变化。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主要的构筑物是“台”,可以概括地说,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于台的结合。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地方,主要目的为帝王狩猎活动,也是为宫廷吃和祭品的供应,进入农业社会,狩猎的性质也变了,农田里也打猎——“田猎”,引起农民的极度不满。周文王一再告诫子孙“不敢盘于游田”,就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四周后用院墙围起来,专人看管。“囿”的范围广阔,除有天然植被外,种树、养菜,也有一些简单的建筑物。帝王在打猎的间隙,可以观赏自然风景,这就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和格局。“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在生产力很低的上古时代,人们不可能科学地去理解大自然,因而视为神秘莫测,对许多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怀着畏惧的心理加以崇拜。山是体量最大的自然物,巍巍高耸仿佛有一种不可抗拒懂的力量,它高入云霄,则又被人设想为天神在人间居住的地方。上古代如此,如秦始皇七上泰山祭山,甚至到现仍保留,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目的不一,但目标一致。为何?一则山高势险犹如通到天庭的道路;二则,高山能兴云作雨,必有神灵。在古代代帝王们接受了依赖大自然是生存、生活的根本源泉之后,统治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战争和对外交往;三则,风调雨顺,有吃有穿是重要问题、国计民生攸关的第一要务。因此,周代天子和诸侯在全国范围位于东南西北的四山定为“四岳”,其它大大小小的山岳在人们心目中就成圣山。(而到汉武帝是已定下五岳,南北有变,而沿黄河流域的西、中、北未变。)然而 “圣山”毕竟路遥山险,难以登临。在当时返往数日,劳民丧财。统治阶级想出一普通办法,近代修筑高台,模拟圣山,台不就是山吗?故秦始皇作琅琊台,曰“台亦孤山也”。商的末代皇帝殷纣王所建“沙丘苑台”,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高台即模拟的圣山,人间的帝王筑台登高也就可以通达上天之神明,因此上古代各帝王都筑台成风,这些台都十分高大,需大量奴隶经年累月才能造成。如殷纣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台上建置房屋谓之“榭”,在此除了除了通神之外,还可以远眺、俯景、观景。“国之有台,所以望气加。察灾祥,时观游”。帝王诸侯,美室宫,高台榭,遂成风尚。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广及园圃,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这样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最早具备的两个功能。。台、囿、园圃本身已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那麽,我们自然问题决定中国古典园林从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是哪些?“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天子合一”的命题是有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起源于周代。《加传乾卦》:夫人者,与田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孔子提倡“天命论”,“畏天命”,认为天命不可抗拒。孟子则总其成: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他认为天加寓人心,人应该尊重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从而奠定“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此外,荀子提出相反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对自然的主宰和改造,但不占思想界的主导地位,以后《加》为标志的早期的阴阳理论与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又演变为“天人加”,现为天象和自然跟人类的加的变异,可相互感应,形成汉代加学说盛行的思想基础。这是精髓还是糟粕?正由于天人合一的哲理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可山水树石,禽鸟鱼虫当然要保持顺应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不可能像西方规则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即表现的“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承传和体现。“君子比德”的思想,它导示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认识大自然。就是说,大自然的山林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题目的形象表现出与人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从中我们发现,在孔子看来人们之所以喜欢观山,乐意赏水,就因为山体与水体现仁者、智者的美好。山体,可以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财用增殖,给人们带来利益而无所求。所以仁者喜欢比德于山。而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它所到之处给大地以生机,似仁;它由向低,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它奔腾澎湃,怒冲千山万壑而出现实际标志着人们对山水关系在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人们开始摆脱对自然山水的膜拜,而转向对具有人性的赞美,摆脱对自然赏水直接的物质功利性,而代之较为超然的精神功利性了。因此私家园林的山水园为显示主人的身份、素养、品位。在这种比德论山水审美影响下,形成我国山水审美的一个独特精神倾向。这与西方山水审美注重山水的物理体姿,强调较为单纯的娱心适意的精神倾向。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如恩格斯在《论风景》中谈到观海涛时一种“幸福的战栗”“获得愉快的解脱”,此时“会忘掉了自然”。这里就会提示我们山水审美的精神特征,山水审美与其它艺术审美有着不同的感受和 效果,山水审美的亲临其境是其特有魅力所在。我们平时对绘画、雕塑、摄影等视觉艺术,平面表现缺乏真切感,文学作品毕竟是文字媒体,电影和电视是平面的虚象,被拉开距离的观照缺乏在自然山水景观中那种感觉到全身心的投入和交流。审美的心境与审美的山水有直接的对应,“触景生情”。山水画家和理论家郭熙表现出的对应:“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山水”成为了自然风景的代称。园林从一开始就重视筑山和理水,南无,园林发展的必然遵循风景式的方向,就不言而喻了。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神仙思想的产生一是由于时代的苦闷感,战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人们对现实不满,于是乞求成超人而得到解脱;二是由于思想解放,旧制度旧信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如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和孔子“畏天命,天命论”形成极大的反差),也最能激发人们的幻想能力,人们借助于神仙这种浪漫注意的幻想方式来表达破旧更新的愿望。到秦汉时民间已广泛流布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瑶池最为神奇,流传也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来源。这里为人鲜知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以后的园林中无不体现“一池三山”布局形式)昆仑山在今新疆境内,可以通达天庭,如人登上便可长寿不死,因有仙人有首领王母。东海仙山的神话内容比较丰富,一对园林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园林里面由于神仙为主导而摹拟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这种情况现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当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节皇家园林囿与台相结合而产生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首先出现的一个类型是皇家园林,而历史上最早有信使可证的皇家园林则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开国皇帝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所谓生成期就是皇家园林的首先形成,有四个造园活动:1,宫苑:殷、周商王朝最末一代——帝辛(殷纣王)在位相当公元11世纪——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成起的年份。纣王大兴土木,大修离宫。“南距朝歌,北拒邯郸的沙丘。”(沙丘指邢台)。主要是鹿台和沙丘“苑”,“台”。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的荒淫之君,殷被周灭亡,建都镐京,结合城规进行皇家园林的兴建,就是著名的灵台,灵囿,灵沼。三者在镐京组成一个规模很大的园林。今还保存灵台(西安西北40里的户县)。《诗经*大雅》的“灵台篇“,有其2里大的土台。灵囿面积方七十里,允许百姓入内,但要交收获物,灵沼靠控湖养鱼。灵台,囿,沼大体上已具备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均筑台,但游赏的功能扩大。如当时在苏州郊外所建姑苏台(在灵岩山)。2,秦代宫苑前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开始了空前的兴起离宫别馆的运动。短命秦代12年中所建离宫大约有五、六百之多。仅都城咸阳有200余处。秦始皇晚年,还打算杂一镐京附近建更大朝宫—阿房宫。但仅建了阿房宫的前殿,其规模宏大,但以天上星座之名称和排 列次序。按照皇家宫苑的布局,这就是“天人感应“的思想在帝城规划中的体现。秦始皇的众多的宫殿修其一、二层的“复定”加联系。几乎无需从室外通达,这种做法固然为其本人安全。也让人摸不清他的行止来无踪。去无迹。正是在神仙思想支配下的盲比。秦始皇,这位强大的,好大喜功的,极有才能的征服者,却十分贪生怕死,经常感到受魔鬼的纠缠,不到50岁旧精疲力竭,再渴望仙人的灵丹妙药时一命呜呼,而灵丹妙药本应由他派出的3000童男童女带回。此前在三个仙岛上,可惜他们自去无回,故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有可能成为日本岛上最早的居民。秦始皇的早早死去,他所要建的阿房宫、上林苑都没完成,据说汉武帝在150年之后,将它的秦苑基础上营造了上林苑,完成了这项宏大的工程,加此宫此苑为诗人画家提供了想象的灵感。在长安尚未发掘的秦始皇陵里,据古代推测皇陵里存有阿房宫模型。据说阿房宫园林的湖中有许多岩石堆叠而成的岛,供神仙居住,保佑活人。这里稍提一下,长城和兵马俑(8000个)11年完成,站在这支兵马俑军队前,人们简直难以相信,这是艺术家们为一个血腥的暴君所创作的。秦始皇求药不成,于是乃退而求其次,在上林苑内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的形象,满足其接近神仙的愿望,这就是著名的“兰池宫”,引谓小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鱼,长200丈。从此,皇家园林除了狩猎、通神、生产、游憩外有多了一个目的。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秦的旧都已被项羽焚毁。中国古代改朝换代都无不如此,加之多为木结构,特别好毁,致使中国古代建筑至今所剩无几。大多为明清所建。古建筑如宫殿,只有靠文献或遗址记载加以研究和揣测。3,西汉宫苑迁都长安,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旧址上建“长乐宫”,在龙首原上建“未央宫”,以后又建了城墙、宫殿,其建筑占长安总面积2/3,八大街,160个居住里9府、3庙、9市,人口50万人。汉武帝在位(前140——前87年)小农经济空前发展,政权巩固。儒道交补,意识形态相对平衡。维系着泱泱大国的强盛与稳定,文化艺术也就发展,产生了瑰丽的汉赋,加登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的雕刻。园林方面当然也就受此影响,在加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及加本人好大喜功,皇家造园活动遂达空前。西汉的皇家园林遍布长安近郊、远郊,其中关陇各地代表作:上林苑。建章宫,林泉宫,未央宫。反映了西汉皇家园林的三种不同形式,简单一述:上林苑是一座庞大集锦式皇家园林,苑墙约130——160公里,地跨西安市和咸宁、周至、户里、蓝田四县的县境,可谓空前绝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苑内山水、植物、动物,苑、宫、台、观、生产基地都俱。上林苑记载文字有限,详情不知,但可以肯定两点:一.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疏朗地散布其间,全然不同于秦代宫苑之建筑密集。加相连的情况;二.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了早期园林的全部功能——狩猎、通神、求仙、生产、游憩、居住、娱乐,还兼军事训练。由于机构管理庞大,加之内乱外患,西汉末年上林苑作为皇家园林已是名存实亡。建章宫在上林苑内,宫内挖“太液池”。汉武帝也像秦王堆筑一池三山形成中轴严格对称的前宫后苑,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遂成为历来皇家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颐和园,圆明园。甘泉宫,西安北300里之甘泉山(方阳县)为秦王只林光宫。修建成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利用北邻的天然山水风景开辟苑林,略成前宫后苑的格局。该宫地势高爽,景界开阔,是汉武帝5月避暑处,8月13归。在这段时间内,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官僚和外国使节的地方。所以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圣仪典、政治活动等多种功能。可算是历史上第一座宫苑结合的离宫御苑。这样在早期皇家苑林的三种形式的代表:未央宫、建章宫均为朝宫,初步具备宫、苑 分置的格局,加苑林区类似“大内宫苑”;甘泉宫与甘泉苑相当离宫御园;上林苑则是一庞大集锦式皇家园林。4,东汉宫苑东汉迁都东京洛阳,就周代的洛邑,故城加以扩大,在域内修建“南宫,北宫,相距七里,中央作大屋,支道三行。天子从中道,众官夹左右,十步一卫。”城内大内御苑四座。行宫御苑9初,上林苑,圣林,西苑。总体上东汉的皇家园林不比西汉之小,但游赏功能升为主导,因而比较注重造景的效果。第四节私家园林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记载私家园林极少,并非为造园主流。西汉文帝的四子,梁孝王刘武酷园林之乐。拒《汉书*梁孝王传》,建有各园兔园,也称梁园,开始用土,石堆叠假山。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翼在洛阳修建园林规模也为可观。汉代地主经济发达,大地主积累大量财富为己享用,社会上商品经济对皇室、贵族、官僚的生活享用起了很大作用。因而致富的人不少,豪富也有造园的,毕竟不为主流。第五节小结在1200年间,尽管造园的规模很大,(总体看来档次、质量、水平不高)但园林的前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于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原因:一。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仅是摹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二者无明显区别。二.园林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但无论自然山水或人工山林,建筑物只是简单的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要素无有机联系,如灵台、囿、沼。园林的总体规划规模说不上是设计经营。三.三种思想支配着人们对于大自然尚保持浓重的神秘性。论理功能性,故对大自然山水风景,尚未构建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所以文化作品中有关自然美景物,如《诗经》和楚辞充满了以比喻美的比兴。汉赋尽管气概磅礴却没有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园林也是如此,三种思想影响着风景式向上发展。毕竟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囿、台、苑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但登台远眺,极目观望,也仅是大幅度排比铺设。远视粗犷景观,但在园林里进行审美的经营,还处于低水平上。造园活动尚未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以上这些都与生产力有很大关系。也与文学、绘画、诗歌水平不高有关,也与对外闭塞有关……也与统治者好战、好大喜功有关。儒家一统,禁锢艺术、园林。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儒、道、佛、玄加争鸣,彼此阐发,思想解放,促进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普及广大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造的境界。所以说这个时期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承先秦、汉以来本于自然,以写实为主之前,启唐宋的高于自然,诗情画意之后)。第一节总说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以后,三国-——魏、吴、蜀割据的局面,其涵义不少为文人笔下的借题发挥,加以主观的感情和倾向,并非历史原貌。公元263年,魏灭蜀,建立晋王朝。公元280年吴亡于晋,结束了分裂的 局面,中国复归统一,史称西晋。从220年-——280年前后100年间的持续动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东汉后期全国人口006万,到西晋初年只剩537万,到处荒芜,生产停滞,甚至人吃人。西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但是统治上层的皇室、外戚、士族之间斗争的过程又使各种矛盾激化,好景不长。20年后,即公元300年,爆发了诸王混战,迁移至中原的少数民族不堪压榨,酿成“流民”起义。西晋末年北方的一部分士族和大量的汉族劳动人民迁移只长江下游,南渡的司马氏公元317年建立东晋,维持了103年后,南方相继为宋齐梁陈四汉族更迭代兴,史称南朝。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十六国政权,其中鲜卑族势力最大,于386年统一黄河流域,称为北朝。直到官员89年隋文帝灭陈,才结束长达369年的动乱分裂时期,中国又恢复了统一局面。这三百多年的动乱分裂必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儒家独尊,人们敢于冲破入儒学的桎梏、礼法,向非正统和外来的思潮探索人生真谛,思想也解放起来,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另一面,由于动乱,滋长了消极悲观的情绪,所谓“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也就产生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即使曹操那样的大政治家也处于思想意识的混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统治者内部明争暗斗,不是丰厚的赏赐,便是残酷的诛杀,一旦卷人则生死毫无保障,导致了两个极端:贪婪奢靡,玩世不恭。西晋朝廷上下敛集财富荒淫奢靡成风,行乐方式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所谓“竹林七贤”,阮籍、刘伶、嵇康、向秀等是名士的代表人物,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解放。崇尚流逸和寄情山水,所谓“魏晋风流”,为此放荡形骸却无法摆脱各教礼制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最理想的精神寄托则莫过于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隐逸之士,自古有之,他们却是洁身自好,不屑仕宦,甚至终身不仕而为隐士,如阮籍、陶渊明之流,必然会产生对大自然的山水风景的情怀,对老子、庄周哲学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有了新的认识,所谓自然即否定人为的,一切保持自然而的状态。大自然的山林环境是无人干扰、自然而然状态的最高境界。社会上逐渐形成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士族文人在“游”中产生了对自然景物讴歌,从摆脱对自然山水的神秘崇拜进而到自发、自觉、自主对自然美的鉴赏,写下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传世佳作,人们对山水的审美进入一个自觉时期,自然山水不再负荷着沉重的道德负担和神学秽气,而是以其自然活泼的形象进入人的视野。“山林之美,古来共谈”,这一切在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里都有表现,如陶渊明有诗“倚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逍遥于山水风光的审美观以及他的畅想曲般的桃花源,对后世唐宋的山水诗文和欣赏起到巨大影响。与诗文相辉映的山水画似乎略逊诗文(在此阶段),但可以说山水画萌发于春秋,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这从敦煌壁画来说,山水景观已有,较为[朴拙,一人物为陪衬,但人物画却比较发达,只是在南北朝时未独立出来,这让山水园林和山水风景的发展更为显著。它们与山水诗文之间相互启发,奠定了今后山水园林、山水风景、山水诗文、山水画卷四者之间的同步发展, 互为影响和彼此浸润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第二节私家园林在交通工具极为落后,信息传递极为缓慢下,寄情山水、游山玩水是要付出多少长途跋涉的艰辛。如何保持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享受,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山水风景,除了在城市市郊开辟可当日往返外,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于是门阀士族的官僚、文人纷纷造园,有权势的庄园主也竟相效尤,私家园林应运而生。出现民间造园风尚,名士爱园成癖。其中有建在城市里的城市形私园,也有建在郊外与庄园结合的别墅园。加之园主人的身份、素质、趣味不同,形成官僚、贵戚在园林内容和格调上与文人、名士的差异。而北方和南方的园林也多少反映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城市私园:现仅以北魏首都洛阳清园为代表作一简介。北魏迁都于洛阳后,洛阳有了很大发展,城内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共有居坊里220个,八景私园散布其中。如城东的寿丘里宅园均极华丽考究,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园林已有用石材堆砌的假山,建筑物飞檐、重楼等形象。可见已能把大自然的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练而集中地表现出来。如《洛阳伽兰池》——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龄,深溪洞壑…….园内高树成林,也足见历史悠久。园内还蓄养多种珍贵禽鸟,保持汉代遗风。但在洛阳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内,私园面积毕竟有限,为了在一个不大的地方内能全面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就必须求助“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不能用汉代私园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写实模拟手法的,就必须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以写意为主,这是造园艺术创作的一个飞跃。郊野别墅园:城市以外的别墅园一般都与庄园相结合而成为园林化的庄园或庄园别墅,现仅一例: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就是当时北方著名的庄园别墅。此人生活十分奢华,冷酷残暴,晚年辞官,建“金谷园”——河阳别业,距洛阳东北20公里,孟津县境内,为了退休后安享山林之野趣。现在火车站附近的金谷园遗址乃宋人之误,以讹传而至今。东晋以后,江南一带由于北方汉族士族大量迁入而人文荟萃,文化必高于北朝。加之当地山水风景的钟灵毓秀,启迪文人墨客,当然风景式园林的艺术造诣也就高于北朝。典型就是东晋门阀士族谢灵运的庄园。谢本人是大门阀士族、诗人、画家,又酷爱游山玩水。他的〈〈山居赋〉〉就是南北朝的山水诗文的代表作品之一(两晋)。对大自然山水风景较细的一往情深的描写,还迁及选择基址、道路布设、景观组织,为汉赋所不见,是风景园林升华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中小型的别墅园也不少,起特点是朴素雅致,妙造自然。私家园林从汉代的宏大变为小巧,意味着园林内容从粗放到精致的跃进,小园深得社会上的广泛赞赏。私家园林就此而成的特点只以和皇家园林抗衡,它的艺术成就尽管尚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典型中,却率先迈出转折时期一步。第三节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情况与私家园林不同,后者为异军突起,直接受时代思潮的哺育而茁壮成长,而皇家园林仍沿上一代传统,仍摆脱不了封建礼制和皇家气派的制 约。造园方面远不如私家园林之盛。但毕竟受私家园林影响,造园艺术也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皇家园林大体有三个地方:邺成河北临潭县西,是三国时曹魏的旧都(华林苑);健康——南京为东晋和南朝首都(华林苑,乐游园——属大内御园)。它与私家园林不同之处:第一,规模较大,建筑类型多,形象华丽;第二,造景仍保留神仙境界的模拟;第三,山水气度开阔,但缺乏曲折幽致,植物配置虽精而不实。这都是皇家气派由于注重传统的承传,势必给造园艺术给予一定的保守性,甚至园内主要的假山、水池的名称也抄来抄去,对待时代美学思潮远不如私家园林敏感,但后期的皇家园林也逐渐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刺激而局部运用默写写意的手法,从此以后,在三大园林并行发展中,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吸取新鲜营养,成了中国园林史上一直贯穿的事实。(北京颐和园中心的谐趣园就吸取无锡寄畅园,甚至承德也有什麽狮子林)第四节寺观园林当然与中国的儒道佛的产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盛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佛教早在东汉时已从印度传入中国,汉明帝(58——75年)曾派人到印度求法,带回佛教经像存放于白马寺,“寺”本政府机构的名称,从此便用做佛教建筑的专称。佛教传入初并未引起社会上的重视。佛教能在中国传播立足无非有三:1.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成为各种宗教易于盛行的温床,提供了传播的条件;2.外来的佛教能够立足中国是因为它的教义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汉民族的文化与心理结构又融会一些儒家和老庄的思想,于是知识界也盛行佛理;3.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灾难深重的人民来说具有蛊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不仅受到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流行起来。道教开始形成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道教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洞化登仙,驾鹤西行,正符合统治阶级企图永固江山、永享奢侈的愿望。所以同样在民间和统治阶级之间兴盛起来。道、佛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近郊逐渐遍及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从建筑风格来说,也异于西方要求的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根本区别,中国宗教建筑的世俗化,无非是住宅的放大和宫殿的缩小,当时却有不少住宅为寺。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它也像寺观建筑的世俗化一样,并不直接表现多少宗教的意味,显示宗教的特点。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特点及布局简述一下:发展:寺观园林最晚在公元四世纪就已经出现。东晋(376——396)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成为在自然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洛阳伽兰记》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堂宇宏美,林木萧森”,“斜峰入牖,曲沼环堂”,可以想象当时寺庙园林的盛况,从两晋到唐宋,道佛几乎把名山大川都占了,所谓“自古名山僧占多”。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作为“神”的世界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所谓“深山藏古寺”;第二,道士佛人都崇尚自然,悉心根据自然山水美景去精心营造园林景致;第三, 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的旅游胜地,起到吸引香客的作用;第四,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赴佛”,和尚、道士不愁无人。寺庙有钱有人也就发展起来。寺庙园林与帝王苑囿、私家园林相比,有一些特点;第一,绝非私园,除宗教活动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第二,在园林寿命上,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家业衰落而败损,相对而言私庙园林较稳定,一些著名寺观园林往往金国若干世纪持续开发,不断扩充,美化环境,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赞颂、品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交织,使寺庙包含着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如少林寺;第三,寺庙选址地域广阔,可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道、佛史上带规律的现象,而寺庙园林营造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善于根据寺庙所处地貌利用山岩、洞穴、溪涧、深潭、清泉、奇石、竹林、古树等自然要素,通过廊、桥、坊、堂、阁、佛塔、山门、墙、石刻题碑等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带有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例如“嵩阳书院”的古侧柏;第四,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靠自然景观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设计手法:1.善于把建筑人工美和自然山水美天趣的融合——顺应地形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建筑;2.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3.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净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5.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境等等。寺庙总体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因此许多自然风景优美地带便有了寺观的宗教基地,相应的也有了道路等基础设施。于是,以宗教信徒为主的香客,以文人名士为主的游客行至而来。从此,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不再是神秘莫测的地方,它们逐渐向人们敞开其无限优美的身姿,形成原始型旅游的风景名胜去,佛寺、道观就成了接待站。第五节小结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间,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它的园林成就及其承前启后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介绍:一,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拟自然山水进而艺术化地再现自然,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方面的探索(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这从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得以证实。二,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的活动已基本消失或保留其象征意,而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去追求视觉的景观美的享受,激发人们寓情于景的感受,但毕竟处于简单、肤浅的状态。三,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造园成绩。私家园林也就分化了二种倾向——一种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另一是文人名士为代表的隐逸,追求山林泉石,怡性畅情,成为后世园林的先声。四,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大内御园居于城市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对风景区开发起到主导作用。从此,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园林 体系并行发展的局面。所以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中的两个——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已经初步形成。作为园林体系的雏形,它是秦汉园林发展的转折升华,也是此后全面振兴的伏脉。中国风景式园林正是按这个脉络进入了下一阶段的隋唐全盛期。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第一节总说公元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南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余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复归统一。隋文帝杨坚爱惜民力,勤俭治国,经济有所发展,社会安定繁荣。而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一反其父作风,穷奢极侈地营造宫苑游幸江南,对外侵略,国力耗尽,民怨沸腾,终酿民反,各地官僚、豪强乘机作乱。割据一方,直到改元618年,豪强李渊削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唐初吸取隋亡之教训,实行轻劳役、薄赋税。励精图治,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开创了唐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局面。中唐以后,各地节使拥兵之自重。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唐玄宗出走四川,此后割据之祸越演越烈,吏治腐败,国势衰落。公元907年节度史朱全忠自主为帝,唐王朝灭亡,中国又陷入五代十国的局面。所谓大唐盛世必有其招,采取了以下六个重大举措:一.隋唐推行均田制,农民解放后自耕农。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恢复地主小农经济;二.政治结构中消弱门阀士族势力,维护中央集权;三.用人上确立科举取士制度,自隋炀帝以后政府官员的替换产生于民间,每个自由公民都可报考。一旦取消官僚的身份,仍有俸禄和社会地位,然无世袭的地位。宦海沉浮,为官时也要为自己留有后路,所以经营别墅业普遍,也促进园林的发展;四.在意识形态上实行佛道儒共尊,而以儒为主,故广大知识分子积极调动起来,追求功名干预世事;五.对外政策宽容襟怀,当时长安成了亚洲文明世界中心,中国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波斯各国,尤其是日本的园林、建筑、宗教、艺术,从一开始就继承中国的衣钵。中国园林雕塑也无不受诸国影响。六,在文学方面,诸如诗歌、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呈现群星灿烂、盛极一时的局面。就仅以绘画为例,领域以大为开拓,除了宗教画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其中山水画绝非仅在壁画中做背景处理状态,而是趋于成熟,山水画家辈出,开始有工笔写意之分。天宝中,唐玄宗忽心血来潮,思念巴山蜀水,命画家吴道子、李思训于兴庆宫大同殿个画嘉陵江山水一幅。画毕,玄宗评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及其妙,无论工笔或写意,既重客观物象的写生又能注入主观的意念和感情,即所谓‘外失造化,中得心源’”。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的准则。同时山水诗和山水游记也成为重要的文学体裁,并出现诗画渗透的同党追求。大诗人王维的作品被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甚至有画必有诗,有诗必有书法。诗画家直接参与造园、营园活动。诗文、绘画、园林这三门艺术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仿佛结束了幼年和少年阶段,进入风华正茂的 青年期。即中国古典园林达到了全盛的局面。第四节皇家园林隋唐开国建都长安,到唐长安城人口百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政府对绿化十分重视,居住区的绿化由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主持,主要植槐间其榆柳,“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甚至皇帝也亲自过问绿化工程。皇城宫内则广种梧桐、桃树、李树和柳树。文人对此颇有称赞长安之意:“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绿化树种更替也有长官意识和所好。一位叫右骁卫的大将军见蓬莱宫内尽为白杨,诵古诗曰:“白杨多悲伤,萧萧愁煞人”。梁孝仁闻后,立即伐去中梧桐。(民间流传“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是否与此有关?)西安虽有八百里秦川,毕竟人烟稠密,长安粮食等不能自给,仰给南方,但由于黄河三门峡之险阻,粮食均堵于洛阳。皇帝曾率百官“就食”(逃荒)洛阳,加之洛阳地势险要,为长安之屏障。故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正式建立“两京制”,二地设两套宫廷和政府机构,贵戚、官僚也分别在两地置府邸和园林。因此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也有集中在长安和洛阳的城内、近郊、远郊,规模之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了泱泱大国的气概。皇家三大御园类型分工明确。各自布局特点也更为突出。这个时期皇家造园活动以隋代、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后期,国力衰落,宫苑毁于战乱,皇家园林的全盛局面逐渐消失,终于一蹶不振。隋躺宫苑为数众,洛阳西苑(行宫御园)、华清宫(离宫)、九成宫(离宫)为例:(现代)西苑——行宫御园(人工山水园):位于洛阳以西,在建都之时就始建此苑,西苑周长200里,历史上仅次于上林苑。特大型的皇家园林唐代面积缩小一半,就此也比洛阳城大两倍多。西苑有起伏的平原北背邙山水源充沛,南临洛河,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工程极其浩大,都按原定规划进行,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周长十余里,海中筑三座岛山,立出水面百余尺。海北的水渠曲折萦绕注如入海中。沿着水渠置十六院,均穷极华丽,院内皆临渠,三岛相距几百步,岛上分别建置各种楼台亭阁,水上有船,连接十六院,所谓十六院即有十六个建筑组合群,各院名极为好听:延光院、合香院、丽景院、长春院、流芳院……每院置四品夫人十六个人各主一院(美女20人,侍从众人)。十六院相当于十六个园中园,它们之间以水道串联成一个整体。除了北海在其南,又凿五湖每湖方四十里:东曰翠光湖,南曰迎阳湖,西曰金光湖,北曰浩水湖,中曰广明湖,五湖与北海接连,无不显示江山永固。隋炀帝兴建西苑时,“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其为无数年后,院内已是“草木鸟兽繁荣茂盛,桃鼷柳径翠荫交合”,绿化工程之大可想而知,为皇帝游园。从以上记述看来,西苑大体沿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是求仙象征,实为观赏景点。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集群,则为规划创新之举。十六院多为摹拟天然河湖的水景, 开拓水上游览内容,这个水系有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山水空间,这都是精心规划设计的。苑内营造大量建筑。植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极其丰富,足以说明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里程碑,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第三节私家园林唐代私家园林较之较之前阶段更甚更广,艺术水平大为提高,其原因有三:一.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出历史空前的太平盛世的安定局面,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之乐,与当今绝为不同,私家园林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二.豪阀、士族势力大减,科举制度选出各级官吏,皇帝以下政府机构再不为豪阀士族所垄断。广大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进升之阶。进阶却无世袭,共同形成的处世哲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朝做番事业,退官后也要留有后路,经营园墅别业,仅是为了退隐林下而独善其身。所以宦官几乎都要修造园林,要求恬适宁静的符合他们心态的园林。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者较多,相互交往,社交场所最佳之处——园林(诗画情趣渗入),让人看其身份、雅兴、品德、品位,从而把园林艺术素质提高一大步。做为长安私家园林集中荟萃自不待言,在洛阳私园之多,不亚于长安,但其中多有园主加。随东晋、南朝之后政治中心北移,私家园林已非六朝之胜,但扬州逢大运河开凿,扬州为其终端,扬州私园也不为败。成都巴蜀重镇、私园,杜甫涣花溪草堂也有文献记载,别墅园林——白居易庐山草堂仅是一例。私家园林此时可分为城市私园和郊野别墅园。城市私园如有白居易的和园——造园的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情操,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情,从《池上篇》道出造园主旨。郊野别墅园由于园址来源不同,可分为庄园和山水风景名胜区。前者如大诗人、大画家、大官僚王维的辋川别业为代表。辋川为蓝田西南20公里,山岭环境、溪谷有若车轮:原是宋之问的庄园,后为王维所有,就天然山水地形稍加整治局部作为园林化的处理,共有20个景区、景点。有王维和斐迪和的两首诗。王维安史之乱后因有所谓污点,晚年对名利十分淡薄,辞官终老辋川。王、斐和诗四十首实际是别业的主要导游路线。从中看出别业内山、岭、岗、湖、溪、泉、植物的茂盛。总体上以天然风景取胜,王维长于绘画,园林造景更重画意,寓诗情于园景。庐山草堂:为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时在庐山所建,并自撰《草堂记》,心中十分抑郁,尤其需要山水泉石作为精神的寄托,司马又是一个清闲差事,有足够时间到草堂居住。把自己的全部情思寄托于人工营造和自然环境完美谐和的园林上面:“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晨至西,应接不暇……一宿体宁,二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塔然,不知其然而然”,表白了一个历经宦海沉浮、人世沧桑的知识分子退居林下,独善其身作泉石之乐的向往之情。文人园林的兴起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渗透出另一种造园风格——园林与诗画的沟通,折射出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造园并非仅为生活的享受,而是以泉石 松竹养心怡情——地于尘相远,人于境共出。(园林建筑十分简朴,十分注意植物配置成景。)第四节寺观园林佛道两教,到唐代达到了普遍兴盛的局面,唐代出自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采取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政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加以扶持和利用。唐代十三帝中,出唐武宗之外都提倡佛教,甚至成了佛教信徒,借此佛寺遍布全国,寺院的地主经济相应发展起来,成为经济实体,田产来自官赐、私置和信徒捐资。高级僧侣过着大地主的奢侈生活,所以出家当和尚、道士的甚多,影响到兵役、劳役、田赋。寺观的建置已趋完善,已有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的功能分区,成了城市群众集会、社交、买卖——庙会的地方,大量的世俗活动必然把宗教的肃穆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起来,因而更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许多道观以园林之美和花木的栽植而著名。会友咏花赏花,寺观的园林绿化也适应于世俗趣味,追摹着私家园林。寺观不仅在城市里修建,“天下名山僧占多”更为加剧,全国各地的以寺观为主体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到唐代差不多已陆续形成。如佛教大小名山,道教的洞天、福地,五岳、五镇等,既是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的胜利,寺观作为香客和游客的接待场所,对风景区的区域格局的形成和原始旅游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佛道教义都含尊重大自然的思想,寺观建筑当然也就和谐与自然山水,起着“风景建筑”的作用,郊野的寺观把植树造林列为僧、道的一项公益劳动,有利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寺观内花繁叶茂,外围古树参天,成为游赏风景的点缀——“汉封将军柏”。许多寺观园林绿化、古树名木在当时人的诗文中是屡见不鲜的。第五节小结我们可以把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作为园林类型的特征,不仅表现宏大,而且在园林总体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都给予人的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出现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这样的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二,私家园林融糅诗画,应运而生的便是意境含蕴。从而通过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创造也处于朦胧的状态。儒家、道家、佛家生活情趣少和寡欲,神清气朗,三者得以合流融会与少数知识分子的造园思想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观,给私家园林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宋明文人园林兴盛的启蒙。三,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促进了原始型旅游的发展,扩大了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尤其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这一点今不如昔了,乱建乱伐,粗制滥造,破坏有余……四,由于山水画、山水诗文的、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情趣开始形成。虽第四个特点——意境含蕴尚处于朦胧,但隋唐作为一个完整园林体系已形成,沿着体系发展下去,终于瓜熟蒂落,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从宋代到清代年间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前期。成熟期意味着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技术和艺术水平达到最高的水平。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由于改朝换代,政治经济形势的更迭变化,园林发展当然也会起伏波折,它呈现出两个阶段——两宋为其一,明中清初为其二;内容上也反映两头重,中间轻。第一节总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建都开封,改名东京。东京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唐以来一直是中原商都,东可借水运将江南大量粮食和财富予以供养,直到1126年,舍去东京,改名汴梁,北宋灭亡,宋玄宗赵构逃亡江南,1138年建都临安(杭州为南宋)。中国封建社会至宋代已达发育成熟的中国封建社会至宋代已达发育成熟的境地,在中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两宋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在文化方面更为突出。总体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向更深刻的内在开掘,其表现的精微细腻是汉唐无法比拟的,故有著名史学家陈寅格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次进,造极于宋赵之世”。园林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内涵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建唐全盛之后而臻于成熟的境地,自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何故?一,宋代小资产阶级十分发达,庄园经济几乎绝迹,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开封形成繁华的商业大街。但宋代又是一个国势羸弱的时代,最后南渡,偏安于半壁江山,所以宋代一方面城乡经济高度繁荣,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却处于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的困扰之中,这固然可激发有志之士发奋图强,匡复河山的行动,如岳飞这位千古颂扬的民族英雄,同时也相反导致人们的沉湎享乐、苟且偷安的心理。终于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生活的浮荡、奢靡和病态的繁华。南宋偏安,北方河山沦陷,而都城临安,却更是纸醉金迷之地。在这种浮华、奢靡、讲吃喝和游赏玩乐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兴土木,广营园林。三种类型的园林其数量分布之广较隋唐有过之而无不及。二,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宋代的科技无愧世界领先。在数学、天文、地理、地质、化学、物理、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着许多开放性的探索。在建筑技术方面有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及小品的丰富多样,是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在唐代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等。此外,《梅谱》、《兰谱》、《菊谱》等花卉专著。品石以成为普遍使用的造园素材,出版了多种的《石谱》,也是造园艺术成熟的标志。三,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知识分子来自地主、城镇商人及富裕农民。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官提任重职,这固然是宋代积弱的原因之一,却也成为文化繁荣的积极因素。文人与仕官结合。许多大官僚也成为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书法家,甚至宋徽宗也成为画家、书法家之列。文化方面的特殊性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促使文化园林的兴起。其规模小了些,皇气有减,但规划设计则趋于清朝的精致细密。 宋代的诗词虽失唐代的豪放气势与风采,都流露出缠绵忧郁空灵婉约的格调,成了风化雪月、池泉山石的载体,有气绘画艺术的构造达到历史的空前。网络天下画师,成之画偶,诗画交融,画坛上出现人物、花鸟、山水鼎足三分的局面。以山水画为一枝独秀,全景元的画幅上,崇山峻岭、溪流、袅袅云雾、野店村居、楼台亭榭,一句话以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林泉高致》郭熙就为一例。造就一批广征博涉,集哲理、诗文、绘画、书法为一体文人画家,苏东坡就为佼佼者。概而言之,园林之所以融入诗话情趣比盛唐更为自觉,更注重于园林意境的创造。所以说,山水诗话山水园相互渗透到宋正式确立。第二节皇家园林宋代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若以规模和气派远不及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细、艺术水平则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家园林更接近私家园林,只固然与国力有关,但也与上文所述分不开。东京皇家园林大内御园为后苑、延福宫、艮岳三处;行宫御园为京华园、玉津园、全明池、宜春园、东京——四园。艮岳艮为八卦符号,代表山,现在清后,搬至北京,尤为北海占多。由宋徽宗亲自参与,具体有建筑师梁思成等人珠联璧合,形成了艮岳具有浓厚文人园林的情趣。建园有周详的规划设计,先土后工,“按图度地,按图施工”。宋帝经营此地,不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搜求江南石料花木,成立了应奉局,但是,朱在哪里出现,哪里就遭殃。负责人掠石归己,本归根岳所有,结果被杀,全家流放。这种殚费民力的行为激起民愤,也是导致大宋灭亡的原因。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突破了秦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模式,把诗情画意融入园林的典型,概括了山水创作为主体,是中国园林史的转折。其中:筑山以山为主体,两侧宾山峰与之呼应形成主峰的余势,构成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由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即使天然山脉的典型概括,又体现了山水论所谓的“先主宾主之位,决定近远之形”“客山拱伏,它山始尊”的构筑规律。整个山系“岗连埠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并非孤之的土丘。其经营位置也“布善形,取峦向,分石脉”的画理。用石十分讲究(太湖石、灵璧石),千姿百态,殚奇尽怪,均按图样加工而成。山上路是“斩石开径,飞空架桥,依石排空,周环曲折,有蜀道之难。”山上多设奇特的石景。艮岳无论是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都反映了相当的艺术水平。这一切在欧洲来说“老石头”都有家谱,而不可思议。偷石者被视为艺术品的偷盗者,11史记还出了《云林石谱》。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它几乎包罗了内陆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整体。这是大自然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概括,也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最高哲理——虚实的相互补充统一和谐。植物配置种类繁多,果、藤、蕨、水生、药用、花卉等其不少是从南方运来,包括枇杷、橙、柑、桔、荔枝、茉莉、含笑等等。石隙、岩隙连绵不断,都被花木所围。植物配置:孤植、从植、对植、混交大量的则是片植。这在宋帝《艮岳记》中都有记载。许多景区、景点节以植物为主体命名,形成多种多样的“专类园”,例如,丁嶂、椒崖、梅岭、斑竹麓等。林间放养珍禽异兽,园内鸟 兽训练职能列队迎驾。金兵围困东京时,将十万余只禽鸟投之汴河,有取大鹿百千头杀之以飨卫士,足可见为一天然动物园。围困之时,数万民众砍木为薪,艮岳从此荡然无存。建筑园内厅堂楼谢可碑记,集中为大约四十处,几乎罗列当时全部建筑形式,如书馆、仙筑等。建筑布局大部分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起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山顶制高和岛上多建亭,水畔建台榭,山坡建楼阁,建筑作为造园的四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也就更加重要。建筑是以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殿景和观景,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进一步深化和自觉。总上分析,艮岳称的上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全具有浓郁诗话情趣而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他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和典型化。宋徽宗也情不自禁沾沾自喜,用了一些滥美夸张之词,记载《艮岳记》中。可惜好景不长,四年化为灰烬。历史证明着鼎盛,意味着封建申汇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又现实,这也预示着衰败即将到来。第三节私家园林洛阳是汉唐旧都,历代名园荟萃之地。北宋以洛阳为西京。私家园林为数众多。宋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记述他所视历的出名园林19处,大多是利用唐代遗址所建。此书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片重要文献,对所属祝园的总体布局及山池、花木、建筑的构成的园林景观具体而翔实。(环溪、湖园、黄石西园、东园、独乐园等等)前已提到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造园活动中的一般新兴潮流,占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了皇家和寺观园林。所谓文人园林,相承着南北朝以来的隐逸思想的表现,而不重于生活之享受。我们把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体归纳为:简约、疏朗、雅致、天然。1、简约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和概括,也是创作的方法,更多地趋向写意的特征。简约之意不是简单、单调,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造园的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艺术品共之繁富,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区。力求做到所谓“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主张。意境的创造再宋代文人园林中倍受重视,注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园主人的襟怀,诱导游赏者的联想。除了景象的简约,另一则是景题的诗话,如题景:绿野、寄傲、践柳、花信。作为一个公园整体要求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但是作为局部就不能如此要求,不然就会多而杂,主体、主景不突出。街道绿化也是如此。2、疏朗就是要处理疏与密的关系。《拙政园》为明代园林疏朗自然的风格。在《绘画六法》中有一条是“经营位置,涉及画面的安排与构图问题,就是疏密有致,而不可平均分布。”怎样做到?最常见的是画出空间。在许多场合下,无可胜过有。白居易的“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绘画也是如此。园林是四维空间,更为重要。只有密集而没有稀疏,便张而不驰;反之,则驰而不张,不能产生驰和张的节奏感。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甚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如园林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状构成一体。山势多平缓,不故意大起大落。水体边多以大面积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植物配置已大面积的从植为主,成片林,林间多空地,虚 实相间。因此就园林总体来说,虚处大于实处。正是造园之四要素,尤其是建筑布局只看疏,园林景观乃觑其开朗。拙政园中远香堂前的地形处理。曲径通幽的体系,有朗林朗向草地。建筑着重与疏,园林着重于朗。开朗的空间布局,注意空间的变大,以虚为主,虚实相间,相得益彰。3、雅致与当时社会做官不稳属性有关。宋代通过科举考试取证生身之阶,但是进退却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两宋时期朝廷内外党祸甚多,宦海沉浮,祸福难测,“进亦忧,退亦忧”。虽身居显位亦莫不忧心忡忡,他们中一部分不甘心沉沦,不追求流俗,洁身自好沉湎隐逸便成了逃避现实,雅趣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诗词画等文学上的反应,园林艺术也明显涵有,如园中种竹十分普遍,面积甚大。《洛阳名园记》19处绝大多数种竹成景。“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说法,象征人的高尚情操。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有的爱梅,爱菊,有喻为“梅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文仁爱石成癖,则更胜于唐,因此园林用石单块的特置,以“瘦、漏、透、皱”作为太湖石品评标准。以什麽“曲水流觞”的景题为名,主要为了激发联想而创造意境,也不外乎是大夫们的脱俗,孤芳自赏,形成园林雅趣的特点。4、天然即天成,虽有人作,宛自天开。例如西湖十景多以自然山水为载体,依托天然成趣。宋代园林之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二是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私家园林(文人园林)面积有限,如何能把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风光,这里只有重视园林选址,依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造景要素,注意收纳园外之借景,是的园内园外两者渗透,浑然一体,如沿西湖的众园,因借远山近水风景的更替而千变万化,各凑奇妙。园林的自然之趣更多的是借助于园内适当的大量植物配置。有的运用片植形成不占景域的主题(群体景观),竹林、美林、桃林等,也有混交林,往往借助于林的形成来创造出深而独特的景观。因为中国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是艺术地再现自然。自然是一个变化着的空间,空间的变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感受。意境往往可以依赖花木表现出来。这些在以后明、清私家园林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听雨轩、画听阁)。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以上四点是文人的艺术趣味在造园中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外延。文人园林是在宋代兴起,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又一次重大升华。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四个方面形成的原因和背景。一句话,宋代艺术逐步放弃外部拓展而转向内部境界,在自缢狭隘的内部环境中纳入尽可能的丰富内涵,出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壶天地”之类的审美概念,促使各类艺术间更广泛地相互渗透、借鉴。文人园林正是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中发展形成的。第四节寺观园林佛教到宋代各派演变过程不言,但以禅宗势力尤大甚至传统儒学相结合,加深了对信仰的依懒,成了人们的精神支柱。由于宋对佛教的保护,宋太祖时僧8万人,不到10年达17万人。僧民大增,寺院4万所,减赋、役,许多禅僧都善长书画诗歌酒之风流。文人园林渗入到造,园中佛寺园林由俗世化进一步文 人化,对原有寺院大加整修、完善。道教方面,人们对魏晋以来的一套禁咒及炼丹之术,受到鄙视,向老庄靠拢,强调洁净、空寂、修身、恬适无为的哲理,表现出文人高雅闲逸的文人士大夫情趣,有世俗转向文人化。由此寺观园林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如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在宋已成型,尤以杭州最为集中寺观园林。第五节辽金园林辽取北宋幽燕地区后,将距北京外城之西,南京又名燕京。建了些辽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金灭北宋和辽后,在辽都旧址上又恢复名南京,改名中都,为金首都。攻下东京,掠夺东京文物财富和技术人才,版图扩大中原、淮北,中都自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辽旧苑加以扩大,分城内、近郊、远郊。其大内——西苑——北海、“中都八苑”、行宫——钓鱼台、保定西北的光春行宫。金王朝国势日强,加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汉化。金章宗时的“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波、琼岛春荫、蓟门飞雨、金台夕照、卢沟晓月、西山积雪。第六节小结两宋作为成熟期的前半期,对成熟期的半后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三大类型中,私家成为主流,文人园林大兴盛,涵盖所有造园,是古典园林成熟的标志。二、皇家园林接近私家园林,冲淡了皇家气派。从一个侧面反映两宋的开明性(政治)、宽容性(文化)。寺观园林进一步人文化,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绝大部分寺观的造园活动。三、叠石、置石、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理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布局上都达到了顶峰。四、唐代园林创作写实与写意到宋全为写意。文人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使园林呈现“画化”的表述,景题、匾联的运用又赋予园林以“诗化”。五、三大园林在宋代表现出巨大的进取性达到登峰造极,元明清初虽为秉承但无超越之势。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元明清初为成熟期的第二个阶段。相对而言,元处于前的低潮。400多年间更迭三个王朝,过于频繁。第一节总论公元1271年,元灭金、南宋统治,建都北京。公元1368年,名建都南京,永乐18年(1420年)迁京于北京。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取代明朝。永乐、明末、清朝康熙又达高潮。但各又有所侧重(明侧重大内,清侧重行、离)。元、明、清初大体是两系的并行发展,但也有一些变化:一、中央集权制强化。皇家园林皇气、规模超大。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管制较严,与宋不同,人性压抑,但到康乾年底又有变化。二、儒商兴起,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园林无论从审美上、形式、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以享乐为主的市民园林与陶冶为主的文人园林分庭对抗,促进造园的发展。 三、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百花争艳阶段的到来。四、景题、匾额、对联的文字表达更加普遍。园子的意境的蕴含更加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前更密切地融冶诗文、绘画的情趣,赋予园林更浓郁的诗情画意。第二节皇家园林元代在北京——大都,现在元王朝统治了近百年,园林均在当代大宁宫的原址上加以建设,成为大内御园。主要造元为开拓后台液池,池中继续“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最的就是琼华岛——万岁山。金在山顶建广寒殿(月宫仙境)。山南坡中为仁智殿,左右为介福殿、延和殿,至今的格局。太液池广植荷花,沿岸设殿堂建筑,均为一派蓊蓊郁郁的自然景观。明代皇家园林建设的重点亦是大内,其中少量在紫禁城内,大量在近郊,便于游幸。(1)明代将太液池改为西苑(2)紫禁轴北端御花园(3)紫西路慈宁宫(4)北端万岁山(5)兔苑(6)城东的东苑御花园重点介绍第三节元明清初的私家园林第四节寺观园林第五节园林理论著作第六节小结第七章园林的成熟后旗(1736——1911年)1、总论2、皇家园林主要从四点:宏大的规划、实建筑形象、全面引动江南园林、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3、私家园林岭南园林皇家园林与之融洽更注意寺观外部环境的营造形成4、寺观园林5、小结从小结中引导总结出古典园林衰落的原因(1)从为谁服务、享用的角度(2)从审美观点(3)从大众行为分析(4)从生态学观点(5)从经济观念(6)从园林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而言但是,推陈出新是历史的必然,不能抽刀断水,把过去与“传统”断然割裂,正确把握源与流,继承和借鉴决不能代替创新。其规模小了些,皇气有减,但规划设计则趋于清朝的精致细密。宋代的诗词虽失唐代的豪放气势与风采,都流露出缠绵忧郁空灵婉约的格调,成了风化雪月、池泉山石的载体,有气绘画艺术的构造达到历史的空前。网络天下画师,成之画偶,诗画交融,画坛上出现人物、花鸟、山水鼎足三分的局面。以山水画为一枝独秀,全景元的画幅上,崇山峻岭、溪流、袅袅云雾、野店村居、楼台亭榭,一句话以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林泉高致》郭熙就为一例。造就一批广征博涉,集哲理、诗文、绘画、书法为一体文人画家,苏东坡就为佼佼者。概而言之,园林之所以融入诗话情趣比盛唐 更为自觉,更注重于园林意境的创造。所以说,山水诗话山水园相互渗透到宋正式确立。第二节皇家园林宋代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若以规模和气派远不及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细、艺术水平则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家园林更接近私家园林,只固然与国力有关,但也与上文所述分不开。东京皇家园林大内御园为后苑、延福宫、艮岳三处;行宫御园为京华园、玉津园、全明池、宜春园、东京——四园。艮岳艮为八卦符号,代表山,现在清后,搬至北京,尤为北海占多。由宋徽宗亲自参与,具体有建筑师梁思成等人珠联璧合,形成了艮岳具有浓厚文人园林的情趣。建园有周详的规划设计,先土后工,“按图度地,按图施工”。宋帝经营此地,不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搜求江南石料花木,成立了应奉局,但是,朱在哪里出现,哪里就遭殃。负责人掠石归己,本归根岳所有,结果被杀,全家流放。这种殚费民力的行为激起民愤,也是导致大宋灭亡的原因。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突破了秦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模式,把诗情画意融入园林的典型,概括了山水创作为主体,是中国园林史的转折。其中:筑山以山为主体,两侧宾山峰与之呼应形成主峰的余势,构成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由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即使天然山脉的典型概括,又体现了山水论所谓的“先主宾主之位,决定近远之形”“客山拱伏,它山始尊”的构筑规律。整个山系“岗连埠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并非孤之的土丘。其经营位置也“布善形,取峦向,分石脉”的画理。用石十分讲究(太湖石、灵璧石),千姿百态,殚奇尽怪,均按图样加工而成。山上路是“斩石开径,飞空架桥,依石排空,周环曲折,有蜀道之难。”山上多设奇特的石景。艮岳无论是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都反映了相当的艺术水平。这一切在欧洲来说“老石头”都有家谱,而不可思议。偷石者被视为艺术品的偷盗者,11史记还出了《云林石谱》。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它几乎包罗了内陆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整体。这是大自然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概括,也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最高哲理——虚实的相互补充统一和谐。植物配置种类繁多,果、藤、蕨、水生、药用、花卉等其不少是从南方运来,包括枇杷、橙、柑、桔、荔枝、茉莉、含笑等等。石隙、岩隙连绵不断,都被花木所围。植物配置:孤植、从植、对植、混交大量的则是片植。这在宋帝《艮岳记》中都有记载。许多景区、景点节以植物为主体命名,形成多种多样的“专类园”,例如,丁嶂、椒崖、梅岭、斑竹麓等。林间放养珍禽异兽,园内鸟兽训练职能列队迎驾。金兵围困东京时,将十万余只禽鸟投之汴河,有取大鹿百千头杀之以飨卫士,足可见为一天然动物园。围困之时,数万民众砍木为薪,艮岳从此荡然无存。建筑园内厅堂楼谢可碑记,集中为大约四十处,几乎罗列当时全部建筑形式,如书馆、仙筑等。建筑布局大部分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起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山顶制高和岛上多建亭,水畔建台榭,山坡建楼阁,建筑作为造园的四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也就更加重要。建筑是以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 挥殿景和观景,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进一步深化和自觉。总上分析,艮岳称的上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全具有浓郁诗话情趣而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他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和典型化。宋徽宗也情不自禁沾沾自喜,用了一些滥美夸张之词,记载《艮岳记》中。可惜好景不长,四年化为灰烬。历史证明着鼎盛,意味着封建申汇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又现实,这也预示着衰败即将到来。第三节私家园林洛阳是汉唐旧都,历代名园荟萃之地。北宋以洛阳为西京。私家园林为数众多。宋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记述他所视历的出名园林19处,大多是利用唐代遗址所建。此书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片重要文献,对所属祝园的总体布局及山池、花木、建筑的构成的园林景观具体而翔实。(环溪、湖园、黄石西园、东园、独乐园等等)前已提到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造园活动中的一般新兴潮流,占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了皇家和寺观园林。所谓文人园林,相承着南北朝以来的隐逸思想的表现,而不重于生活之享受。我们把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体归纳为:简约、疏朗、雅致、天然。1、简约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和概括,也是创作的方法,更多地趋向写意的特征。简约之意不是简单、单调,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造园的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艺术品共之繁富,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区。力求做到所谓“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主张。意境的创造再宋代文人园林中倍受重视,注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园主人的襟怀,诱导游赏者的联想。除了景象的简约,另一则是景题的诗话,如题景:绿野、寄傲、践柳、花信。作为一个公园整体要求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但是作为局部就不能如此要求,不然就会多而杂,主体、主景不突出。街道绿化也是如此。2、疏朗就是要处理疏与密的关系。《拙政园》为明代园林疏朗自然的风格。在《绘画六法》中有一条是“经营位置,涉及画面的安排与构图问题,就是疏密有致,而不可平均分布。”怎样做到?最常见的是画出空间。在许多场合下,无可胜过有。白居易的“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绘画也是如此。园林是四维空间,更为重要。只有密集而没有稀疏,便张而不驰;反之,则驰而不张,不能产生驰和张的节奏感。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甚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如园林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状构成一体。山势多平缓,不故意大起大落。水体边多以大面积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植物配置已大面积的从植为主,成片林,林间多空地,虚实相间。因此就园林总体来说,虚处大于实处。正是造园之四要素,尤其是建筑布局只看疏,园林景观乃觑其开朗。拙政园中远香堂前的地形处理。曲径通幽的体系,有朗林朗向草地。建筑着重与疏,园林着重于朗。开朗的空间布局,注意空间的变大,以虚为主,虚实相间,相得益彰。3、雅致与当时社会做官不稳属性有关。宋代通过科举考试取证生身之阶,但是进 退却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两宋时期朝廷内外党祸甚多,宦海沉浮,祸福难测,“进亦忧,退亦忧”。虽身居显位亦莫不忧心忡忡,他们中一部分不甘心沉沦,不追求流俗,洁身自好沉湎隐逸便成了逃避现实,雅趣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诗词画等文学上的反应,园林艺术也明显涵有,如园中种竹十分普遍,面积甚大。《洛阳名园记》19处绝大多数种竹成景。“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说法,象征人的高尚情操。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有的爱梅,爱菊,有喻为“梅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文仁爱石成癖,则更胜于唐,因此园林用石单块的特置,以“瘦、漏、透、皱”作为太湖石品评标准。以什麽“曲水流觞”的景题为名,主要为了激发联想而创造意境,也不外乎是大夫们的脱俗,孤芳自赏,形成园林雅趣的特点。4、天然即天成,虽有人作,宛自天开。例如西湖十景多以自然山水为载体,依托天然成趣。宋代园林之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二是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私家园林(文人园林)面积有限,如何能把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风光,这里只有重视园林选址,依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造景要素,注意收纳园外之借景,是的园内园外两者渗透,浑然一体,如沿西湖的众园,因借远山近水风景的更替而千变万化,各凑奇妙。园林的自然之趣更多的是借助于园内适当的大量植物配置。有的运用片植形成不占景域的主题(群体景观),竹林、美林、桃林等,也有混交林,往往借助于林的形成来创造出深而独特的景观。因为中国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是艺术地再现自然。自然是一个变化着的空间,空间的变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感受。意境往往可以依赖花木表现出来。这些在以后明、清私家园林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听雨轩、留听阁)。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以上四点是文人的艺术趣味在造园中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外延。文人园林是在宋代兴起,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又一次重大升华。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四个方面形成的原因和背景。一句话,宋代艺术逐步放弃外部拓展而转向内部境界,在自缢狭隘的内部环境中纳入尽可能的丰富内涵,出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壶天地”之类的审美概念,促使各类艺术间更广泛地相互渗透、借鉴。文人园林正是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中发展形成的。第六章元、明、清初的园林公元960年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而北方契丹族963年建立辽,定都南京,同北宋对立。辽信封佛教,新建的寺庙有开泰寺、大觉寺、竹林寺等规模较大的园林,三大海地段也有所扩建,是皇家园林。12世纪是女真族统治北方大数中国,金太总公元1125年灭辽;定都中都城(北京),开始了北京地区(迁都)的园林风景点,其中皇城中的宫苑,近都的离宫、行宫,如钓鱼台(玉潇潭)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钓、西山积雪、舍台夕照、鲸门飞雨、卢沟晓月、太液秋风、琼岛春荫。寺庙:大永安寺、大觉寺。金代是北京园林史上建园的第一高潮。金代园林内容形式是北宋的山水宫苑的延续,虽然不高,但是能分结为命,一对西为养,取法乎上,可称可佳。不愧第一次把园林建设向北驯化,这是有着深远影响着元明清各代。12世纪蒙古铁木真统一蒙古,推举成吉思汗。于1211年和1215年两次围攻中都,均 告失败,后代忽必烈1259年与南宋议和,进入北京,灭金。原金代中都有于战乱烧毁,忽必烈只有在近郊金代规模扩建都城,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元代结束了长达500年的民族间对峙割裂局面,形成全国大统一,其版图之大,民族之多,政事之繁,文化之众,是世界上少有的。但如此大的国家,价值不方便的信息交通也造成了元代成为多事之秋。农业有很大的发展,交通发达,除了海运外,南北还有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往。园林更富有人民性和自由度,形式活泼,趋于自然。蒙古民族豪迈、奔放、自由、粗犷、开朗。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只识弯弓射大雕。公元1368年,明王朝灭元,建都南京。永乐18年(1420年)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为满族所灭,建立了清朝。第一节皇家园林元代蒙古族政权不过一百年,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立,经济有所衰败,造园活动基本处于低潮停滞状态。明永乐以后,进入园林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阶段——成熟前期,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年间。明代取代元后,皇权前空,宫苑建设当然也反映这种政治体制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因而较宋代不同点:、一是规模已趋宏大,从紫禁城可见金碧辉煌。二是突出了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气派,蓄上了更多的宫廷色彩。清王朝满族入主中原,建立宗族血缘为纽带的君主集中制的大封建帝国,宏大、皇气比明更为明显自是不言而喻了。元虽为低潮,但所建大都是个美丽的城市。中心一皇城,近郊四大放猎区,成近郊为私家园林。元大内御园,主要是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开拓,命名为“太液池”,为主体池,池中三岛布列,演习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最大的岛屿即金代的琼华岛,改名万岁山,主顶建了广寒殿。万岁山上山是堆叠为金代故物,叠式一向艮岳,太液池沿岸设殿堂,均为一片蓊蓊郁郁的景象。元代所建的广寒殿。明代园林的建设重点是大内御园,修建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内的地段,如位于紫禁城中主线北端的御花园、西路的建福宫花园、景山,皇城西部的西苑。西苑就是元大都太液池的旧址,建筑疏朗,树木蓊郁,既有仙山琼阁之景,又有富水细园之野趣,无异于城市中保留的一大片自然生态环境,直到清初还保留这种状态。周围3公里,高十米,里外砌砖,碧水环城,波光荡漾,楼观倒影,影子立等。御花园有明后苑,为紫禁城的周主线尽端,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面积1.2公顷,占故宫面积的1.7%,占建筑面积的1/3。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主次相辅,左右巧移,路纵横规则的几何形式。山池花木仅作建筑的陪衬和庭院点缀,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罕见。这主要由于地位所决定,更多更好地显示皇家气度,但花木山池植物配置比较自由,因此整个御花园在严正中又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氛。清初的皇家园林明、清改换朝代之际,北京城并未遭到大的破坏,清全部沿用明的宫殿、坛庙和林苑,仅有个别重新改建,如西苑,在山顶广寒殿旧址上修建了喇嘛塔“小白塔”,这样就把中国有几千年传统的北海蓬莱仙岛神话境界中的主景广寒殿,变成了一座由尼泊尔引进的西藏喇嘛教的佛塔,这是粗鲁的“乱弹琴”,“世传神仙宫阙”受到了野蛮的破坏。以后乾隆也干了蠢事,以镇江金山“江天一绝”的胜概,沿湖修建了以漪澜堂为中心的建筑群,不仅把后山的倒影全部遮挡,在造景上严正中主对称建筑人工气氛,把原有峰回路转、层峦迭嶂的自然美给损害了。清初皇家园林建设重点逐渐转向行宫和离宫,这与满族统治者本身和国内形势有这主要关系。进京后很不习惯北京炎夏酷暑的气候。顺治年间就打算建避暑宫苑的建议,另一方 面为保持祖先驰骋山野的骑身传统,对大自然山川林木另有一番感情。这不缘于明代皇帝常年深居宫中,而不希望在野郊自然风光的建筑居处,但开国伊始都不能实现此愿望,待到康熙中叶,全国统一,明末动乱之后,出现了安定局面,经济有所发展,财力充裕。于时,康熙便划风景优美的西北部和塞外等地营建宫苑,而当时边疆形势也为此创造了条件,例如,与脏、蒙拉好关系,边疆安定与归顺,所以康熙16年(1677)在香山寺旧址扩建了香山行宫。后在玉泉山修建了明园。康熙南巡之后,首次全面引进江南造园艺术,在明代皇亲李伟的别墅“清华园”的废址上,修建大型人工山水园(离宫御园)——畅春园。一年中大部分在此避喧听政。康熙生于1654年,8岁登基。最长的统治61年的皇帝,卒于1722年,死因始终为迷。康熙42年(1703)在承德修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避暑山庄,历时4年建成。这与地势起伏的风景、水源、气候有关,也与蒙族采取怀柔拔终的团结政策有关。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忙于应付政治上的皇室派系斗争,无法顾及,只有把康熙赐予的“圆明园”加以扩建,定位离宫,雍正为以后的造园奠定了基础。清王朝以满族而入主中原,前期的统治者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倾心于高度成熟的汉族文化,因此曾聘江南造园家主持皇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把江南的民间园林异趣引进塞外,而同时又保持满族祖先的骑身传统,对山川林木怀有深情。这种感情必然影响着对园林的看法。康熙认为,造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度高年远近之差,开自然风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臻烟出店。皆非人力所能,借芳句为之住。由于皇家有政治上的特权,经济上的优势就大不必像江南民间一样咫尺山林,所以平地所造畅春园,既显示了这座人造园的技艺和浓郁的诗话情趣,又表现以宛若自然的生态环境。而避暑山庄石宫营建始终保持大自然的原始粗犷风貌的原则,建筑较少而疏朗,着重大片的绿丛和植物造景,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完美的结合起来,以自然风景融于园林景观,开创了一种特殊的园林规划——园林化的风景名胜。说清初离宫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融江南民间园林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美姿此三者为一体,比之宋、明御园却又前进一步而有所创新。此后,乾隆、嘉庆的皇家园林在康熙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升华,终于达到以北京为皇家园林的高峰境地。第二节元、明、清初的私家园林明代迁都北京后宅院之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就此时全国而言,更为广泛普及与全国各地。江南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地区为政治中心,故两地无论质量、数量都位于全国之首。(一)江南园林文化素质高、气候条件好,文人辈出,花木繁多。每年可向朝廷交赋税的2/3,文人辈出,文风之胜为居首位。江南水多,气候好,花木繁多,又盛产石材,所有这些都为造园创造条件。遂成中国古典园林的高峰,代表中国风景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水平,是一个高峰的标志,不仅造园广泛,技艺更是高超,而且造就出一批造园家、匠师,以造园理论著作。江南地区尤以苏州、扬州则是精华荟萃之地,享有园林城市之誉称。这里代表有扬州休园,影响造园之多,当然御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盐商最富,商人们与儒商合一,附庸风雅,在这种情况下,四家园林盛极一时,当然也是可想而知的。在《扬州画舫录》记述了三地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扬州建筑博南北风范,造屋之巧,当以扬州第一,如作之有变换,无雷同。造园石料也会集扬州,故扬州叠山艺术有文人参与,如计成《园冶》的著作,直接参与。故“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扬州居民喜欢养花种树,品种繁多,园艺发达。造在唐代李白有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但扬州毕竟是商气十足,以后假冒园林之嫌。 苏州城市与扬州有所不同,两者虽为消费城市,但是苏州文风更盛,学而仕则仕,当仁不让。这些士大夫还乡则买田建园自娱,户宦也不等,颐养天年。苏州河面纵横,地下水浅,取水方便,附近洞崖西山是太湖石的产地,小峰山产黄石,石材取之便捷,因而苏州园林之盛不输于扬州。除了沧浪亭建于北宋,狮子林建于元代之外,拙政园、留园等等都建于明代后期。有的保留至今,但已不是原貌。可以说沿袭文人园林的风格一脉相传而已。原为以植物造景为主,已水是之景取胜,充满浓郁却为天然野趣,建筑物仅一楼、一堂、六亭、二轩而已,大大低于现今。若于今日相比,原貌的疏朗、雅致、简约、天然的格调是显而易见的。苏州的附近无锡、常州等地也有一些名园,其中有无锡的寄畅园保留有当年的格局,未经大动,乃江南园林为以较好保留至今的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园林。康熙、乾隆而帝南巡时曾住此园。此园是一座以山为重点,已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这是宋以来的文人园林风格的承传,不过在园林规划设计、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更为精致、成熟,不愧为江南文人园林种的上品之作。(二)北京——北方的私家园林北京为明、清凉代王朝之地,但经济仪仗江南,靠漕运维持庞大的政治王朝。集中一大批宦官、仕寮,他们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北京与扬州、苏州城市性质不同,以官僚、士流园林为主流,除保留士流园林的特色外,更多则是奢侈的贵族的华靡色彩。例如,勺园和清华园,两者在园林艺术造诣上皆高,但毕竟前者文人意趣更浓,后者论之豪华。因而相距甚远,今在海淀,但“有人多集于家园”,游者必称宋园,可谓泾渭分明。清华园建于明代,虽属私家园林,但规模之大,在全国罕见,属一座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所以清朝康熙时代在清华园的故址上修建畅春园也决非偶然。一面省钱,二是作为离宫的功能和造景的要求也可满足。勺园的主人是画家、诗人、书法家,看过不少江南园林,把勺园内的景物自绘成图传世,把勺园得造园艺术自有其独到之处于本人的休戚相关。第四节寺观园林第四节寺观园林这时期的寺观园林,是指宋、元、明、清初,佛教发展到宋各宗派开始融合而复合变异,但以禅学势力尤大。所以在宋,僧人猛增,寺院数量增至4万所重享或免赋税和徭役的特权,有的还经营第三产业,南宋后又使江南佛地佛僧大增。佛寺建筑也全部汉化。佛寺园林也世俗化,佛人与文人、士大夫交流盛行禅抗之风,僧侣也日益文人化儒、佛的合流,两方有提高,仍至广州僧侣都擅长书画、诗酒成风、以文会友。文人园林潜移默化渗透到佛寺造园之中,从而使佛寺园林有有世俗化进而人文化。到饺子为进发展以来的禁咒和炼丹术固有信者,但也受到头脑清醒的士大夫的蔑视,其中一种趋势与孝子、庄子,强调清净、空寂、恬适、无为的这里表现出高雅的闲逸的文人士大夫轻取也逐渐文人化。这样把寺观园林主见与私家园林之间的差异减弱,保留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外,其它已基本消失。自唐以来,寺观建造,大多移至风景优美的山水地带,使之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能够感悟,再加上僧道的文化素养和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从而使宋时再次掀起山野风景区的寺观高潮。客观上无异于全国范围风景名胜的再度大开发。原有的设施更完备,如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在宋代基本建设成型。在风景名胜区内,寺观都要精心经营园林、庭院绿化和周围的园林环境。私观作为风景点和原始旅游的作用比过去大了许多。南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寺观建筑、园林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就是一典型的例子。在西湖就建有灵隐寺、净慈寺,就为佛教禅宗五山之列。其他湖分布在南北两山。他们都能够因山就水,基址优美,建筑布局结合山水而造,创造出园林文化的主流。明代清初,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北京有成了北方佛教中心。寺观建筑逐渐增多,城内外达636所,民间建制不再其数。可见之盛况。据文献,明代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一般无二 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在西山、香山、翁山和西湖一带大兴寺观,规模空前。“西山三百寺,十日遍径行。”如有香山寺赢得当时北京最佳名胜之誉。“京师天下之现,香山寺当首游也”。文人墨客常游此地,诗文丛生。还有碧云寺、园静寺众多之寺观建筑十分讲究选址,都精心于庭院和外围环境建设。不仅使活动场所,也是游览观光之地。第五节园林理论著作过去得造园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世代薪火相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皇家园林也好,寺庙园林也罢,私家园林业行,知者寥寥,更不用说会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但造宋代文献已有园艺工人和叠石工人的记载。明代江南造园工匠技艺更是精湛,一园设计之成败往往决定以叠山之佳否。文人造园之意要通过他们才得以具体实现。到了明代,他们在园主与一般施工人员间架起桥梁,这就大大提高了造园的效率。山将中一部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甚至擅长诗画,代替了文人而成为全面主持规划的设计造园家,就如同风景园林的高级人才一样。士大夫很尊重他们,乐于与之交往,他们的社会地位就非一般工匠可比。张南垣便是此辈中杰出代表,明万历年间人,毕生从事造园叠山,与江南名士钱、吴而人成布衣之交。张反对传统的缩移,模拟大山整体的叠生方法,他从追求意境的深远和形象的逼真的可人可游出发,从而不是幻觉得创造,仿佛园墙之外还有奇峰绝嶂,处于大山之麓,让人联想大山的整体形象。张逝后其侄被康熙召京,参与畅春园的叠山记园林规划事宜,后代传承祖业,成为北方著名的叠山世家——山系张。明代清初的文人园林的大力发展,造园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人也不再把园林造园技术当作雕虫小技(就像当近还有人把园林创作视为栽树、种草、养花一样),。于是,一些文人画士之节掌握了造园叠山的技术而成为名家,个别的则由业余爱好而“下海”成为专业的造园家,计成便是其中代表人物。计成,江苏吴江人,生于万历年间,少年即以绘画成名,后半生专门和人规划设计造园,足迹遍江南,成了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并与造园实践之余,总结其丰富的经验,写成《园冶》一书,1634年成册,为一部重要的园林理论著作。工匠的文人文化,文人的工匠文化,两者结合,再与一般的工匠结合,而成了造园工人,就使江南园林的兴旺发达。文人园林的普及,艺术臻于登峰造极的局面,正是二者结合,便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理论著作于世。其中专门成书的《园冶》《一家言》《长物志》为其代表作。《园冶》是全面论述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规划、设计、施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对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巧遇因借,精于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即我们常说的,要符合构备规律构景规律。为此计成提出了两个规划原则:一是景到随机,二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是造景适宜于园林的地貌和地形,并尽量发挥长处,避之短处;后者意为要创作,仿佛是地造天设的秀堂,此建筑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通观《园冶》全书,理论联系实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言简意赅,颇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它不仅是江南园林的名著,列为世界造园名著之一冶当之无愧。《一家言》有名《闲情偶记》,作者李渔,生于万历年间,是多才多艺地造园学家,有已叠山其绝。不仅是艺术,而是要解决许多工程问题。但非能诗善绘之人,故从来叠山能手,同时李渔主张沿宋以来叠山以土石为宜,而反对丰富心理的全石山做法。认为用石过多往往 违背天然山脉构成的规律而流于做作。用土石,以石代石,即减人工,有省物力,具有天然委曲之妙,混作是土处于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他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是宋以来文人园林叠山传统。《长物志》文震亭,万历13年,出生于书香门第,晚年定居于北京,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可推当时文人园林的代表。平生所著《长物志》共12卷,其中于造园有关的花木、室庐、水石、禽鱼四卷。室庐把功能、性质的建筑等分别论述,总的建筑设计均需按照“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简无俗。”花木列举42种观赏树木和花卉,详尽描写他们的姿态色彩、习性及载法。体现出植物配置的原则:如,廷出槛畔,必以虬枯古干,异动奇名,草木不可繁杂,门庭之外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诗话,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木中,不可多植。桃不可植庭除,是宜远望。水石水石是园林骨架。“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提出叠山理水原则:要须回环峭拔,安插适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要求意境。对于园林中的小池,凿池庙以几顷,愈广愈胜,最广者,中可置台榭之居,或长堤横隔,汀蒲岸苇,杂植其中,一望无际,乃称,池岸植柳,忌桃杏间种。禽鱼烈鱼、鸟之类的习性、训练、饲养方法等,如鹤的选择,“标格奇异,唳声清亮,颈欲细而长,是欲瘦而节,身欲人立,背欲直削”的方为上品。特别指出造园应突出大自然生态特点,使禽鸟能够活在宛如大自然的怀抱中,悠然自得而无不适感。以上“三书”的内容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一术,叠山理论,建筑、植物配置的理论与技艺,也涉及园林美学的范畴,所以是私家园林专著中的代表,也是文人园林自宋到明末清初的理论总结。此外还有当时很多的著作,无不渗透对园林美学和造林艺术的论述。《红楼梦》便是最具代表性一例。大观园这座文人园林(也包含某些皇家园林的成分),在红楼梦中众多的人物性格就靠文人园林的烘托,对大观园中的园林作品全面、完整、准确的描绘,曹雪芹对园林艺术的精通,无不见于他的文字作品。第六节小结元明清初使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大土上第一阶段的延伸、继续、当然也有发展和变异。一、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江南私家园林便是代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成长,工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勃兴,市民园林反映了俗与雅的抗衡和交融,产生百花齐放的局面。二、发达的经济、文化丰富的民间造园经验使清出现一批代表优秀的造园家,甚至成为专业的造园家。一批理论著作刊行于世,如《园冶》《一家言》《长物志》。出现了从未有的成果。人们的价值观也变化,这是造园高峰境地的另一个标志。三、明末清初,叠石假山更为流行,流派纷呈,促使写意山水园开辟和发展,带动了造园技巧的丰富多彩。如建筑技巧、叠山技巧、植物配置技巧,尤其积极的一面,负面却是冲击了园林的主题——苏州狮子林不乏一例,留园五峰仙观前的假山更是一例。四、皇家园林的规模有趋大,皇家气派又浓郁,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集权政治的日益发展,它又能积极的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保持大自然生态。无疑为成熟后的皇家园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打下基础,如避暑山庄。五、公共园林比较普遍,开放性、多功能性的绿化空间虽不为主流。利用废旧水渠、运河、废园建造公共园林,如北方什刹海,南方结合水利开辟类似现在河流带状公共绿地, 提供交往、祭祀、商业、规划水体高一等。第七章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1911年)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园林和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了解它研究它,从此不再单是从文字记载上或是推测示意,现今以后可以直观它们的三维艺术、四维艺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值得骄傲,值得研究的园林遗产。第一节总说园林的成熟后期是指从清乾隆王朝到宣统。不过就170年余的时间而言比以往五个时期都短,但确实是园林史上集大成而又终结。它显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但从客观上也暴露了这个园林体系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衰落情况。如果说前期的园林仍然保持一种向上进取的发展方向,那么,后期则是呈逐渐停止,盛极而衰的趋势。清代的乾隆使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最长,历史上最后一个繁华时期,政治表面稳定,经济急剧发展,民族统一大帝国的形成。这个帝国表面上似乎可与汉、唐之盛世相提并论,然而当时世界形势已远非昔比。西方的殖民主义者依仗其发达的工业文明和强大的武装力量向东扩展,沙俄的侵略虎视眈眈在我东北,英国从海上窥我东南。乾隆57年(1792年)英国国王派马尔嘎尼勋爵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到中国,名为通好,实为窥测虚实。乾隆全面驳回使团提出的要求,维护了“天朝”几千年的传统尊严。这当然引起了英国的不满,当时使团住在圆明园内欧式建筑里,而园建筑好千年就已被描述的不住人,蚊子、蜈蚣、蚂蚁较多,一切表现的就是早背遗弃的荒园。使团毫无收获回到英国,但对天朝帝国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起码说工业落后,武器仍为长矛、大刀、木船,与洋枪、洋刀、战舰的英帝国相比是大大落后,为后来的军事侵略作了先期准备。国内,乾隆盛世掩盖着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危机四伏。一方面地主阶级、工商业资本主义发达和活跃统治阶级生活骄奢淫逸,另一方面广大城乡劳动人民忍受残酷的剥削,生活及其穷困。嘉庆、道光以后,各地民兵起义此起彼伏,终于在咸丰(1850)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强烈冲击清王朝的根基。道光、咸丰之际,英帝国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用炮船打开了“天朝”的封建锁国的门户,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从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蹶不振,到清末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传统的封建礼教、文化已是强弩之末。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有如困兽之斗,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园林还支撑了一段,直到光、宣年间,如同几千年的造园活动再度出现兴旺,然而是为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外在形势下已经是越来越弱,直至僵化,程序化。第二节皇家园林乾隆其终于在开始于康熙的还价园林进入高潮,这个皇帝建园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乾隆皇帝作为盛世之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生活附庸风雅,喜好游山玩水,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决定了他本人对园林有极大兴趣。这多少与他爱表现的性格有关。他说“不享受山水就不能活”,但他不仅改建修建祖父留下来的畅春园,四次扩建圆明园,还开始修建漪春园。为了使他能够实现宏伟计划的认识加以理论上的论证,因为众大臣对他还有一定的约束力,为此,他诏定:“大帝王临朝视政之余,必有游观旷览之地。然其贻透以养性而陶情,失其宫物玩而丧志,、宫室服御奇技玩好之念功。则就贤纳谏勤政爱民之念疏矣,其害可皓言哉!”为了避免公众不满,他必进一步阐明:挖湖是为了理水、运粮、发展稻田。 在乾隆年间,不但修扩康、雍的园子,同时又花去大量财银,修了许多新园。乾隆曾六次到江南巡视,在当时交通条件下,返往水路,绝非数日计,但他一生如此频频下江南。南巡的同时主要发动江南士人,督察黄淮河务,和浙江、钱塘江工程。一向爱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绝不会放过这“艳羡江南,乘兴南游”,“眺览山川之秀佳民物之丰美的好机会。足迹遍及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等私家园林精华芳草之地,由于他的修养和喜爱园林美景,称赞之余,也必然要产生占有欲望。一般艺术品、字画、古玩之类可以入箱回京,但在园林中只有几块太湖石,其余就不可搬了。更不必说把整个园子搬回北京了。于是乃退而求其次,凡他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携画而归,在客观上促使了康熙以来皇家造园之模拟江南、效法江南,把北、南、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来个大融汇,到达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大大丰富了北方园林的内容,提高了北方园林的技艺水平。这情况主要于三方面:1、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在保持北方建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舫、榭、粉墙、漏窗等模仿江南园林建筑形式,尤其是某些小品、细部、装修。大量运用江南各流派对叠假山的方法,但材料以北方所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为主,临水的石矶、驳岸的处理,水体开合变化,水面划分也都借鉴江南园林。在把讲究整体格局、精致淡雅的宫廷色彩融入了江南文人园林的自然、朴质、清新、素雅的诗情画意。(这一切,去北京体会)2、再现江南园林主题——清代皇家园林里面的许多景,就是江南园林的主体在北方再现出来,也可以说某些江南名园是皇家御园的实体。如乾隆经营清漪园的西堤及六桥的设置直接临摹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足以说明杭州是昆明湖的规划蓝本。狮子林是苏州的名园,乾隆三次御驾三观此园。狮子林重点突出叠石假山和参天古书的西集成景,而乾隆咏该园时诗为: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因而先后在北京的长春园合成的避暑山庄内也分别建制小园林,干脆也称“狮子林”。这也是基本之道。3、具体仿建名园。有的就以江南著名的园林作为蓝本,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于御花园内。最出色的一例就是清漪园的惠山园是仿无锡寄畅园,但此种仿建并非简单的抄袭,以本人之言“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也即运用北方的建筑形式,结合北方的自然条件和种植特点来表现江南园林的情调。但求神似而不求形同。可以说是北方雄健之笔,来描述江南柔媚之情的一种因地制宜的艺术再创造。这在客观上促进南北艺术的交融,而大大丰富了北方园林的内容。至于南北的园林风格的差别不再赘述。第三节私家园林从乾隆到清末,民间的四家造园遍及全国各地,从而出现了地方风格,其中以江南、北方、岭南为代表形成了三大地方风格鼎立的百花争艳局面。也是成熟后其的主要成就,也是此时其的精华所在。但是不得不提出的是私家园林走上了顶端,徒有躯壳而无思想内容。其原因:处于内外交困促使封建社会即将瓦解的末世,文人士大夫普遍争名夺利,追求生活享受,传说的清高、隐逸、避世的思想越来越少了,加之市井之趣渗入、园林现有意味势必发生了变化,园林的娱乐,社会功能的上升,陶冶情操,赏心悦目已由原来的主导降为从属,成为园主夸富和地位的象征。这种风气愈来愈烈。宋以来文人园林的四大特点逐渐消失,逐渐流于世俗之中。因此,从表面上看文人园林似乎还涵盖着私家造园,但实际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之不过是僵化的形式。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江南园林成熟后期的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建设普遍兴旺,但仍集中在扬州和苏 州地区。大体上来说,乾隆、嘉庆年间在扬州,同治、光绪在苏州。乾隆年间,扬州绝多数集中在新城商业区。郊外的瘦西湖两岸别墅园林大为鼎盛,一座连一座,形成历史上有名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瘦西湖袋状园林集群。此集群至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全部建成,分别命名24景,一园一景,景命就是园名,四桥烟雨、万松叠翠、卷石洞天、平岗艳雪等等。也有一园多景,在乾隆《浮生六记》种随机群许贾“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园瑶池,琼楼玉宇,两不过如此”。当然为迎合皇上心理,在两岸作够的园亭装点,有商人分片包干,恭设香亭,凑乐设戏,迎銮于此,园亭均采用档子法,以假乱真,犹如舞台布景。道光年间终于一蹶不振,不复旧观。楼台荒废,花木飘零,由于朝廷税制改革,不能达利。以后海运发达,运河萧条,继之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园林一落千丈,园子荒废面貌无改。同治以后,私家造园移至苏州,加之近于上海,各地志仕回乡,置田家园以娱乐晚年,把过去的宋代名园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的拙政园、留园都加修复,但满目全非,另建大量宅院,大多保留至今。北方园林北京当首屈一指,比以往有过而无不及,原因简单:一、当官、蒙古王公、本人有园必有宅。二、由于皇家园林建设频繁,从设计、施工、管理经验风骨,技术熟练,促进名园园林建设,有王府花园等等。岭南园林前无考证,看来远不如中原。清初岭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水准高,私家园林盛行于潮州市、福建和台湾地区。到清中叶日趋兴旺,在园林布局,空间组合、水石运用,花木配置终于形成自己的特点。与江南、北方鼎立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如清浑园、东园、可园、余荫山房、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园。另外,岭南地近澳门、广州,接触西方文明可谓风气先,细、局部学习西洋式石栏杆,甚至个别园林布局也能看到欧洲规则式园林的模仿迹象。其它少数民族园林283P三大地方园林风格造园要素是有不气的,这与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社会因素、民居条件都有关。现在仅园林造园的四要素作一对比分析。山石江南园林叠山石料以太湖石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几乎全用叠石,能仿真山之脉络,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叽,或做空间之屏障。或散置,或依墙而筑壁山等等,手法多样,技艺高超。北方园林叠山用石,以当地产的青石和北太湖石,对叠技法艺术浑厚的格调。岭南园林以宅院为主,庭院和庭园相结合。叠山常用姿态嶙峋,皱褶繁密,、英石色银,即所谓塑石的技法。塑石,用雕塑艺术的手法仿造自然山石的园林工程。山体可塑性墙,姿态丰富,具有水运流畅的形象,但只管远观,不可近视。在沿海一带也常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山。植物江南园林由于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省长良好,种类繁多。以落叶树种为主,配以长绿树,再补以竹、芭蕉、草花的基调,能充分利用花木形成四季景色。花木也往往是观赏的主体,例如,瘦西湖24景中,香海慈云、美岭春深、竹楼小市等。北方园林的之物受气候的限制,冬天落叶,水面结冰,很有萧索感。可使宫苑庄重,冬有绿色,所以多种北方针叶树种。园林建筑而言,江南园林则以江南乡土建筑作为创作的源泉,个体形象玲珑轻盈,气质柔娟,室内外透通,灰砖青瓦,百分墙壁,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能显示另一种淡雅的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木装修、各种石雕、木雕、漏窗、洞们、匾额都表现出极为精细的工艺水平。空间多变,纯山水空间,山石与建筑围合的空间,庭院空间,天井,甚至疏角、廊侧、墙也作成小空间,形成小景。 北京市皇帝之都较私家园林为布局规划难免重视礼仪,浑厚凝重,北方气候寒冷,建筑形式比较封闭、厚重,具有刚健候,因此规划布局的主线核对景主线运用较多。岭南园林建筑受炎热气候的影响,必须考虑自然通风,故形象的开透更胜于江南,如装修、壁塑、细雕等。在规划设计上,楼房体量偏大,又多,故显得壅塞、深邃、幽奥有余而开朗之感不足。园林理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于分散两种,从情态上来看则有动静。江南园林理水运用异常繁多,大到了无园不水的局面。但是由于面积狭小,水面也不够大。理水方式不如北方皇家园林丰富,但理水的意境处理及艺术手法则更为细腻。概而言之,三大私家园林造远技艺之精湛达到宋明以来的最高水平,留下大量的优秀园林作品。例如,个园、留园、瘦西湖、拙政园、网师园、萃锦园等。个园扬州以名园盛,名园以叠石盛,坐落在扬州的假山园——个园,在叠山艺术上可谓是天造地出的境界。嘉庆年间,两淮商总黄应泰,购置小山,由于园内石多,故取竹一半而命名个园。四季变化无止境,无怪后人说个园假山艺术独树一帜。但就园的总体来看,建筑体量有感大之嫌,尤其是北面开间的楼房为庞然大物,大有压过园内山水之境。其原因是作为园主大商人,社交多,讲排场,斗富,故虽园内有竹树假山之美,但不免有市井气,各园就是一例。第四节寺观园林清王朝前期,在意识形态上尊崇儒家的学理作为封建统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出于政治上的同化,佛到两教能保护,康、雍、乾都崇佛法,乾为笼络上层而扶植喇嘛教。因此,在北京颐和园内也修建起与皇家园林毫不相干的喇嘛寺庙。都市的寺观都十分重视庭院绿化,多植松、柏、银杏、七叶树、榕树等姿态优美寿命长,虬枝古干,叶茂枝密的树种,以适当地烘托出宗教气氛。在次要殿堂,生活用房和接待用房多种之花卉、富于画意的观赏树木,有的还点缀山市水面,体现所谓古树参天。花卉栽培而名重一时,是否成一个大花园。近郊山野风景地带的寺观,除了经营附属的园林外,更注意结合所在地创造外围的园林环境。尤其道教,尤为尊重自然界的一木一草,这个传说继承下来,对风景地带的自然环境地带祈祷保护作用。寺观周围往往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诱引众多游人而至。尤其是寺观入口前导区的道路安排更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寺观作为朝拜佛地或神圣经地,是尘世凡界通向净土的转化处所,有尘世到圣地需要一个环境的情绪的过渡阶段。寺观前导区的道路正是前奏曲,起这由俗入清,渐入佳境的妙用,运用因地制宜原则,前导让大致有以下的处理方式。其一,从林引导式往于山麓环岭,如宁波天意寺的20里松林,杭州灵隐寺前七里云松。其二,溪流引导式,往往于山谷、山坳地寺管,因流水集往,常侧有溪流环回,利用溪流作为前导,给人以清新感,如杭州虎跑寺、峨嵋牛心寺。其三,蹬道山道引导。位于山麓或高坡的寺管,上下相对高差较大,必须采取等到定作纽带,有的台阶千阶,如登天体,如泰山有的临深壑,须攀岩而上。其四,综合引导如果说,早期的寺观园林对风景名胜的开发起到先行作用,那么后期寺观已少有意识的园林绿化经营,把宗教建设和风景建设融为一体。对风景区的发展和内容丰富更有积极的意义。另一点,值得一提,寺观园林经营,从而把寺观于生活联系起来。寺观作为活动的中心,而且也是城市居民公共的游赏场所和风景区内园式旅游的主要对象。所以,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无更本上区别,但较后者更有群众性和开放性,并且比私家园林建筑少,因而更多的保留下文人园林的疏朗、天然的特色。大觉寺 第五节小结从乾隆到清末,就是见而言,不到200年,却是中国由古典转入近代园林的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这个时期园林既继承了以上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了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退迹象。大多为修整开放作为群众游览的场所,仍之一般人所了解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成熟后其的中国园林。现对终结时期的造园情况作小结一、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乾、嘉两朝,无论在规模上或造园技艺上都达到历史新境地。在皇家园林中全面的、传统的、创新的引进江南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的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血液,而出现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传授给人。例如,称的避暑山庄、颐和园、北海、香山、静宜园等等。然而,封建社会的有盛而衰,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段荣辱史,这屈辱就是从清末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了序幕。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彻底摧毁园名园,抢劫是在10月初即开始了,法人带头,之后英国人带着火把冲进宫内,园林也毁于一旦。西方文明的意把大伙吞噬了圆明园,北京城数日被黑云笼罩,烟灰像雨点落到城里。当我们走到这静静的大园时,才可以想象出为了抢劫,焚烧和破坏许多疯狂和力量——遗址公园。接着四十年后,又是八国联军。1900年8月15日俄军首先开进颐和园,随后英、法、美随而来,和40年前一样能抢就抢,能砸就砸,仅是没有放火。到此时皇室再没有力量来经营园囿了,什么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已一蹶不振,有高峰跌落低谷,而寿终正寝。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盛衰消长的急剧过程。二、在成熟后期,一直沿着私家园林的高峰水平形成江南、岭南、北京三大地风格的局面。这许多的地方风格都能结合各地的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蔚为百花争艳之大观。文人园林风格虽更广泛涵盖私家造园的活动,但它的特点却也消融于世俗之中,借以斗富的手段,过于纤细的做作。私园有园居活动频繁,园林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活动中心。同时又受到封建末世的过分追求形式,园内建筑密度势必增大,山石用量过多,大量运用建筑来维合,分割空间,或围合内经营山地花木。这样忽多忽少削弱园林的自然天成的气氛,助长了园林创作的形式主义。而不再具有明、清初的生命活力。三、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再没有向上一个时期那样的有关园林合园宜等具雏形的园林理论著作。当然更说不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上,未能系统地总结提高从而升华为科学理论。有的仅是心领神会,难免浮泛与表面空间,无补于实。四、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西方园林文化有所交流。乾隆任命公职的意大利传教士朗士宁修建了西洋楼,又建了十二生肖“海宴堂”,每十二时喷水,这是中国古时的水钟,整个喷泉周围一结构整齐的集合园林,彼此间都能干到对方越生流越有趣,趣事髦髦,似乎越遥远越陌生的东西越有趣,就此中国园林风格如此强烈的形成中国风。通过美籍华人和传教士的介绍而远播欧洲。首先在英国,促使英国后期风景时园林的发展,形成独特的“英中式”风格。在从英国传到欧洲大陆,风靡法国和德国,成为冲击当时流行与欧陆的规则时园林的一股潮流。当然,这股潮流也是经过一番漫长的转变。同样和私家园林园主页赶时髦、猎奇的心理、模仿西方有关,大都在沿海掺杂了不少西洋的因素。世界性的开放格局雏形已经形成,这潮流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顺者昌,逆者亡”。第七章中国近代园林史不足100年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写满中华民族的血和泪、怨和恨的屈辱史。第一 次鸦片战争,英帝国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各国列强疯狂地瓜分侵蚀中国,从此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十个,上百个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这百年的战史,是中国有志之士逐渐悟出一个教训,为什么我们要学的老师总是要打学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机器中华民族要自强、自立、自尊,现今作为封建文化重要组成之一的古典园林孕育着近代园林。一、1911——1937年乾、嘉之后的道光在没有财势营建新园,不少皇家园林已呈败落景象,1840年第一次鸦片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现烧毁圆明园,后又将清以园、精明园烧毁。一代名园圣苑,遂于数日间付之一炬。后同治、光绪虽想修复已力不从心,接着1900年的八国联军,圆明园再度遭劫。北京的皇家园林再遭摧残。直至此事大部分君化为断垣残壁,荒烟漫草,村落散布之中,旧中国的缩影。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宣告封建帝国的解体,但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1840年,揭开中国近代史的一幕,在中国的土地上先后出现了一批帝国主义国家的租界和殖民地城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解体,城市盛会内容和社会结构也发生理变化。于是,再清朝末年,在一些沿海城市里开始正式营建公园。这是中国近代园林最重要的标志。我国城市的第一个公园是1868年在上海建成开放外滩公园,成立了公园管理委员会。每年投资一至二千辆银两,但在“公园章程”中,竟然列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规定。用中英对照的木牌挂在大门口。围墙和路旁,这些耻辱牌,直到1928年才摘掉。1908年,上海建成第一个华人能进的公园,面积六公顷,园内布局很简单,中央一片草坪,有花池和日咎台,左右各一草亭,几棵悬铃木,安了几把圆椅。它主要成为劳动阶级的休息场所。此后,类似兴起的公园如上海的虹口公园等。尽管这些公园是为适应殖民者的生活需要而设立的,但其内容形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因为他们在围众多游人提供社交、娱乐、运动、休息等功能和平面设计、空间处理等艺术方面都属于中国古典园林迥然不同的,成为后来中国人营造公园的一种借鉴。各地中国近代公园来自另一种此你就是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直接开放,成为公园,北京就是典型一例,如颐和园。清朝的遗老遗少被迫提出开放故宫后,按优待清室条件清是迁入颐和园,仍为皇家所有。北洋军阀准备起居住,后各界人士强烈要求辟为公园。北洋才不得不允许中外名人等团体游先导进行参观。但颐和园由清宫管理,由此北洋政府规定《瞻仰颐和园规章》。首次开放参观办法:每月三次,以阴历逢六观之。其他之日概不接待,以上午9时下午6时,与是不得在园内逗留。各单位要按系统,前三日报名,各界以10为限,女一概把发照,出园收照;园内有内务府引导。后因强烈反对,有所修改。颐和园虽开放,但参观者都为上层人士,群众甚为不满,后因北洋财政困难,皇室经费竹间短欠,财源枯竭,苦是他们商议不如开放颐和园“与开放游览重,寓征筹款之虑”2/3归清室内务,1/3步军统领。衙门,其余还有实十余处要收钱,还不加游船、茶座等票,所以说每人费在5大洋以上,合125斤白面,当然对一般劳动人民是难以参观的此外,民国后城内的中山公园、太庙、天坛、景山、与花园等也开辟为公园,行宫,钓鱼台行宫等都也如此。这已阶段中国近代园林,只是继承清代前人所有,随着岁月流逝,不少园林圣地多年失修,任其凋零,残园疮痍满目,新建几乎停止,但原有已败落的没有进一步破坏。二、1937——1949年抗日战争至1949年园林毁坏较多,残破不堪。由于民族灾难深重,战火纷飞,人民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城市建设每况愈下,到解放前期,从炮火中幸存的少数城市园林也大都草木荒芜。由上所述,可知中国近代园林公园建设的梗概,究其原因:一、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破产的农民流入城市参与了工人队伍。城市环境的恶化而中上层阶级游憩生活的需要是城市公园发展的社会基础。二、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新型资产阶级因追求寻欢作乐、附庸风雅的生活方式而了预想公园建设投资时期发展的经济基础。三、资产阶级锁标榜的民主思想和博爱精神使其发展的政治基础。同时,欧美各国广泛兴起的公园运动。公园运动也绝非平白无故的来。正当清末中国还在封建社会趋于没落之际,城市公园仅仅是一些殖民城市,而欧美的工业经济带来的问题——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城市畸形发展,而农村劳力不足,土地荒废,城市污染、卫生、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是工业文明带来的负影响。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几乎被全世界人都知道城市规划的英国人霍德华发表了题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城市和乡村应为一个磁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的矛盾和问题。什么事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一个轮廓,这里我只简述一下。可以对照一下,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于东方封建社会文明的梗概,从而可以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田园城市,是安排健康生活和产业设计的城镇,其规模可能满足各种社会,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状包围。全部土地归公所有,有或托人为社区所代替。其目的是彻底改善我们居住环境卫生和质量,很坚固、美观,构成组团的房屋和溪流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因而不再有衰退,肮脏的气候。只有街道整洁,热闹的城市和原野开阔的郊外,美丽的花园和景园环绕之城区。人们从城内的任何地方出发,步行几分钟就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如草坪和一望无际的原野,这就是最终目标。按照霍德华的设计,英国建成了这样的城市。我国成者呢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按这种思想去建设的,受到了及时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一批新型的小城镇将在21世纪更多更快更好地建设起来。西方田园城市、公园运动,对我国近代园林游这一定的影响。30年代初,在上海、南京、汉口等地的一些有志之士就曾大声呼吁辟建公园,开展高尚娱乐,介绍国内外公园建设的经验,以期其有利社会建设、心理建设和物质建设,增进个人自利,利他人的观念,减少消极的人生观,并有利于维持秩序,减少罪恶,保全健康,预防灾害,普及社会教育,调节城市功利主义,提高土地覆盖值,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些良好的愿望在黑暗的旧中国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造成中国近代园林建设少儿差的,或停止、衰退。究其原因,政治制度影响是主要的,其次还有战争、动乱不断的破坏。在社会生产力地下的情况下和人们的城市环保意识上处于初级阶段等。正确地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的近代城市园林的状况,做出恰如其分的历史选择。就世界范围而言,进入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城市园林作为世界性文化潮流已经不可挡,而且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一个地球,我们必须接受现代园林的概念、刑事、内容、目标。这是一个人类面临的崭新的课题和任务,尤其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就必须以现代园林作为支撑点。中国心园林的发展还相应经历着一个严峻的有现代化园林的变革过程。一个由封闭的私有的古典园林体系向着开放型费古典园林体系的转化过程。就当前我国园林建设而言,接受现代园林乃是必由之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这新重要的是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此时,现代园林也在近代园林中产生了,以以前所没有的崭新形式(古典园林),内容、目标迅速成长、发展,新的非古典的中国现代园林体系必须确立。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泊,而融会到新的现代园林体系中。这是历史的必然。第八章中国现代园林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宣告了中国班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结束,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从此,我国的城市绿化,园林建设开始了新纪元,中国现代园林的范畴。现代园林的形势和内容极大不同于古代园林。最明显的表现是愈来愈注重园林的人民性、艺术性、动能性、他最能体现以人为本。高职能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档次的服务体系,高素质的城市人群——园林城市后的文明城市——是知识经济的产物今年恰逢建国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的历史,我们有很的感觉。但是历史的发展总不是直线的,一帆风顺的,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因为正如前述,园林受着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三者的附庸物。一、1949——1959年国民党所留下的旧中国是满目疮痍,百废待举。园林就是一项,受到党政府的高度重视。1949——1959年各城市积极恢复整理或充实就有绿化园地,同时积极发展苗圃,大量育苗,为城市化建设准备物质基础。郑州就是一例。郑州在1951年建立人民公园,经历50年代后期——60年代,郑州成为全国闻名的绿城。城市园林建设基本上是按照苏式。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而言,50年代初是仿苏全面绿化,它的理论和绿地系统深刻影响、指导这我国的城市综合建设。把园林绿地建设以全新的理论代替了封闭的古典园林形势和内容。只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防尘方言防风和仿等功能的理论及绿地规划原则。花园绿地不只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城市人们进行游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的场所。从9153年起,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也逐步走向有规划、有计划的发展,各城市重视街道绿化,河道绿化,发动群众在庭院简单绿化。许多城市积极建设新公园、新绿地,如郑州时间了三个公园,北京时间了陶然亭、紫竹园等公园。这些城市和公园大多按照苏联城市规划家的意见各理论进行的。其中制定园林绿地规划时,采用了较高的绿地定额,配合发展工业,安排了卫生防护绿带。公园要大小结合,均匀分布,方便群众,公园建用绿色走廊连接。从市郊进入城市还提出了一些原则,如1、尽量保留原有绿的、树木等作为生产基础。2、把古迹名胜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公园绿地结合起来。3、把城市建筑地段,尽量修建公园。4、结合道路、河流,引水渠绿化,形成较宽的绿化带和网络。5、结合城市的环路,造防护林、景园,形成包围城市的绿环,与点状绿地系统衔接起来。这不正是“明日的田园城市”吗?新建公园要求是把政治教育活动与劳动人民在绿地中的文化休息活动结合起来的园林形式。因此,公园内要按苏联公园的规划指标,按功能分区:成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剧场、安静休息区、文化活动区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解放后的新中国,不仅在生产关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园林内涵也大大的延伸和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园林必须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内容丰富,规划宏伟,是帝王时代的园林所不能比拟的。园林中一切建筑形式都要改变,要有的道路和广场,古典园林的许多比例关系,如山地与平地、绿地与建筑的大小等的难以保持下去。造景的结构效果必然产生变化,要求达到协调、和谐、美观的景观来。这些规划理论和原则至今还影响着园林的建设。总之,1949——1957年,我国园林建设社稳定全面发展,都比建构初期有成倍增长,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1960——1965年调整时期这个阶段里,由于指导思想多变,又受到三年自然灾害以及作倾指导思想,我国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出现忽上忽下,左右摇摆局面,但在曲折中也有所前进。1957年反右扩大化,极左路线指导各项工作,片面理解毛泽东思想关于大地园林化的 号召,强调绿化要结合生产的方针,把园林绿化当作一项生产工业。为此,在公园内种果树,挖池养鱼,要求公园要自力更生,以园养园,否则,社会主义事业以后在公园建设和园林建设上,都紧跟政治口号,而去实现发展或大收缩一样。1965年,政治倾向越加严重。公园绿地使群众游览休息的场所,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有教育的阵地,必须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兴无资,反对复古主义,要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服务,目前一般不敢再建和扩大公园。这是信号——为后来文化大革命种彻底砸烂公园作了某种准备。1965年,林业部、教育部联合通知撤销了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紧接着就批判园林的小桥流水封资修,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难怪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种园林首当其冲惨遭浩劫。三、1966——1976文化大革命阶段十年动乱,十年浩劫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挫折和损失。首先在“破四旧”声中各公园、风景区内的文物古迹被视为封建,石碑、牌坊、石佛像等等被毁。城市公园被视为“封资修大染缸”,要砸烂。公园绿地鲸吞蚕食,掀起砸花盆闹革命,挖草皮毁名花的极左风潮。把美化绿地方针和讲园林艺术风格的原则都是为修整论。称“封资修”,广大园林职工是“体城市资产阶级老爷服务”。总之,是年终全国园林工业受到极大破坏和深受灾难,所受的精神和物质损失是无法估计的。以后由于政治需要,在“抓革命,促生产”“为革命养好话种好树”的口号下,开始谨慎地安排政治用花为主,提出各路有树,院子有树,实现普遍绿化,但是一切都要注意不能和政治要求相悖。四、1977——1989阶段蓬勃发展阶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出现了大好形势,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得到重新认识和评价,获得了新活力,出现了新的发展。建设部“我们现有的公园,风景名胜区要进行整顿,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必须保持花木繁茂,整洁美观,设施良好。”提出城市园林建设的方针和要求。规定近期人均公共绿地4平方米,远期6——10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不低于25%,绿地覆盖面及将近30%,远达50%,为全国城市绿地指明了奋斗目标。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1981年12月的全民义务植树,83年7月对北京也全国城市建设的要求成为整洁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概括地说,在这段时间里,各城市绿化方面,风景区的保护建设都有很大的成就,如街道绿化、居住区绿化、公园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北京就是一例。五、1990——2000阶段巩固前近期进入80年代以来,已经暴露出日益明显的城市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问题,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一直上升,1949年4.5亿,50年后却将达12亿。从历史上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大体上与其相应的手工业、和现代化大生产相同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作为一个运动着的载体和客体,其生活频率和活动量都在随时间不断地增加。城市是会功能越来越大,由于城市生活的环境生态的影响在强化,于是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1、城市人口暴涨城市人口剧烈增长带来日益矛盾增长的尖锐,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2、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化 3、城市超负荷1万人/平方公里,市中心5万人/平方公里广州市中心15万人/平方公里、建筑密度50——60%,最多80%。因此,市内空气、水体、土地、空间一切基础设置承受超载负担4、水资源段权,供水紧张。城市人口、经济增长快,城市用水集中、量大,缺乏水资源、污染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工厂任意排放,河流污染,垃圾、噪音、光化严重影响和危害人类生存环境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为大家所知,不再阐述。虽然我国政府重视其,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在世界环发大会上已在承诺和答复,但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二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各个污染指标达标治理,另一方面通过生物就是大力绿化,充分合理系统地进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蓬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事件,90年代开始,创建园林城市是最主要的标志。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对,与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打破园囿的格局,变山水园的,建立清新优美生态健全的自然环境。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尖锐地、紧迫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因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受到一味追求产值、商品市场经济冲击和经济技术的制约,缺乏经济高速发展。对环境的科学分析和预测。这样不可避免地走上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教训损失是太深刻、太严重。中央、地方付出了极大代价,(淮河的零点治理计划)。几十年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性理论和战略,是我国在的国际社会对工业文明和转向知识经济进程中深刻反思的产物。当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产生了种种矛盾和问题后,不得不从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和长远角度去审视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等四青的关系。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决定中,将城市园林绿化在内的市政公园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兴影响的基础产业。就此,园林建设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提高。根据中央的指示,建设部把创建园林城市向全国作了部署,按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截止1998年,全国有12个城市不如园林城市。河南为空白创建工作开始创建“园林城市”的名称由来: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些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相继提出创建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1992年建设部根据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园林,经专家的的充分研究和论证,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十条标准,后又增长12条。这样在创建想,名称的到了统一。这12条标准是从城市绿地分类、布局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内容是:绿化指标先进,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城市景观连续,环境质量宜人,城市面貌独特,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这标准是符合我国实行的。园林城市不是公园城市,更不是简单的绿量堆叠。它要求各类绿地分布合理,,形成统一整体系统,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园林城市与现代化城市的关系是什么?这里首先看一下什么是现代化城市。目前尚无明确介定。但多数专家认为:现代化成是应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生态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实现现代化,最本质是看其内涵,而不是看形式,是看水平而不是看规模。经济和发达,的城市,不见得就是现代化城市。一个现代化城市是否应具备以下的标准,所谓的“五高”: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度协调的社会服务体系,高素质的城市人群。这五项中,第二项是城市人群生存、生活质量提高的决定因素。因为植 物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城市绿色植物起着消纳、吸收、净化城市废弃物,供给新鲜空气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城市园林”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撑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是门户、是窗口(尤其是开放后中国城市)。但是,以往对现代化城市在认识上有所误区是一提现代化城市就是所谓“一大——面积大,二多——人口多、车辆多,三高——楼房高、立交高、广告高”。就目前的创建指标创建园林城市是21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是走可支持发展道路的需要,也可以说园林城市就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我省提出要以创建园林城市为突破口,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绿化起着支撑的作用,一个现代化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绿化。”崭新的城市景观应配合现代华的园林形象,去体现强烈的时代标志。园林城市要形成大块空间和大色块的对比,在大面积绿色的基础上通过植树造景的现代化手法去实现城市园林与城市景观的协调论,以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上海就是以《绿化工程》为重点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园林绿化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社会在飞速发展,今天的时代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挑战,而且应该说挑战大于机遇,需要我国广大园林园林工作者,要在继承传统园林精神的同时,突破传统的局限性,创造出与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相适应的园林来。我们必须从城市景观、生态景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结合学习和借鉴国外现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个中国现代园林的理论,去指导中国园林的未来。这个历史任务就落在你们身上。总结古典园林的终结通过以上各章的学习,我们初步可以了解到中国古典园林是从它的萌芽到成熟所经历的漫长过程。现在概要地简述封建大帝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制约、影响与产生的推动力,来回分析一下园林演进的脉络。总的来说,奴隶社会末期和整个封建社会延续近三千年经济、政治的变化是制约园林发展的根本因素。“囿”是最造的文字记载于公元前11世纪周文化的灵囿。《诗经》记灵囿的经营——中国古代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纳入礼制的范围,是由大小的,不能越礼。因此,囿苑规模很大,生产功能占突出地位。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皇室消费物资绝大部分商品化,无需再仰给于囿苑。于是皇家园林规模逐渐缩小,游憩的功能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魏晋南北朝,封建帝国到割裂局面,以门阀士卒主政的私家园林造园活动大为兴盛,形成异军突起,而与皇家园林对抗衡。尤其在晋时期,江南经济大发展,南渡士族于本地士族对山林风景的开发、庄园别墅比北更为普遍。唐代国士强盛,经济空前的繁荣景象必然在皇家造园中反映。园林表现足够的皇室气派,已具备大内、行宫、离宫御园三种形式的基本格局。地主小农经济发展,实行科举,择优录用。文人与官僚逐渐合流,许多文人学者往中央和地方就职,他们既懂文学又能安邦治国,合流促进私家园林中的文人园林的发展。此时,寺观的经济活动里已经很大发展,有人享有自己的田庄、佃农和农业生产资料,有的还经营和放高利贷,其上僧侣、道士与地主、富豪一般无而。俨然一个独立伙伴独立的 经济实体。这种情况为寺观园林空前强大发展创造力条件。最终促使其与皇家、私家园林并驾齐驱的一大园林类型。宋代国势衰弱,国人忧患意识重,但在城乡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滋养了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享受,陶醉于山水和花鸟的世界,营造园林的风气胜于上代。文人与官僚进一步合流,构成文人政君,促使士流园林向文人园林的转化,萌与唐代园林的文人园林终于此时成为私家园林的主流。宋代政治人文具有一定的开明性,促使皇家园林黄气较弱,呈现历史文化人最深刻的园林。明清废除宰相制,制度上强化绝对君权化,故明清皇家园林的规模又转向宏大,规划设计皇气十足。由于封建制度压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工商经济空前,故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一个阶层,故民间造园之风更盛。清代乾隆、嘉庆之时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也是极盛而衰的转折期,表现在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顶峰。此后的多年间直到1911年,此时也出现了衰落状况,中国园林作为体系游高峰跌入谷地,终于在封建社会解体时,结束了他灿烂的古典时代,迎来中国近现代园林产生形成发展的有一个历史时期。以上是从经济、政治的变迁简述了对园林的制约和影响,也是其推动力。意识形态、哲理思想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核心,是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样的哲学思想当然会浸润于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和造园活动的发展。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精神之一。它含有两种意义:一时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要服从于大自然规律;二是人的理想因该是与天的协调,人与大自然间应保持一定的关系,既要保护大自然,是人与自然保持一种良性循环关系。这正是我们今天最时髦的一句话,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我们这一代不能光吃祖宗的余额,而要创造一定的财富。早在先秦]和汉代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君子比德的思想,神仙思想共同决定了中国园林向风景园林的发展。在以后的全部发展历史中始终贯穿着这种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美学和造园思想的核——艺术地再造自我。但并非所有的天人之合都能创造出园林美的境界。这里关键是“一”的要求,即使统一、和谐。西晋南北朝玄学崇尚自然的哲理极大地影响当时的社会风尚合士大夫的生活理念,促使他们以崭新的事业来看待大自然山水风景,对支持一种平和的情绪,从自然山水实践中追求和谐对立统一。在造园实践中运行天人合一的哲理,例如把对立的事物,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山与水、建筑与环境真正做到融糅和谐,合而为一的有机整体,创造出和谐内统一美才是真正的园林美,保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一时重维持妙造自然的主旨。诗文绘画对中国古典园林演进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出这个园林体系所显示的浓郁的诗情画意。唐代则是山水文学的高峰时期,艺术上臻与纯熟和完美境地。山水诗文的创作既重视高远红大的气概,也不忽视小景的细腻,从而成功地把握山水的典型性。将山水的个性与作者的个性、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的高度挈合,情景交融的意境。唐代不少文人直接参与园林的规划,又把诗文的意境引进园林艺术。宋园以后,园林的景题的诗话和对联匾额的广泛应用,直接把文学艺术和造园艺术结合起来,丰富了园林的意境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已经创造的领域,把造园艺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正由于园林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园林也广泛地成为诗文吟咏的对象,往往借园景抒发作者的情怀,甚至园林作出一部分作品的典型环境来烘托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红楼梦》就是最佳的典范。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更加深刻、直接,尤其到唐代,山水画已独成画科,初步出现山水画与山水园同步发展,后者借鉴前者,前者渗透后者。宋代最已山水画为中的时代,使女牛马,则近不没有。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没今。北宋的山水名家制作,表达了文人、士大夫心中所向往的理想生活,使园林的创作方法从写真写意相结合到以写意为主的过渡。导致园林规模趋于小而景的时期。清初的计成为代表的叠山流派就是这种园林写意的 典范。“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与“壶中天地”的文人画创作方法,直接引进园林规划设计。虽然缩小的园林空间却再次开拓意境创造的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脉络,大体可以归纳五个方面:一、园林规模由大而小先秦两汉皇家和私家造园的规模极大,上林苑为空前绝后。两晋南北缩小。明代到清初再趋小,圆明园、避暑山庄园没有上林苑、西苑规模大。二、园林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的微观为主。如秦汉园苑,无论人工山水园还是天然山水园都显示大自然粗犷气势,筑台灯高,高瞻远瞩,、而求远观以取其势的效果。两晋南北城市苑林兴盛,苑林空间日益缩小,景观转化为对打自然风景的提炼、概括和典型化的缩移摹临,重视借景则是高瞻远瞩的传统,明末清初,多以建筑分割苑林空间而成庭院。平岗小坂的叠山崛起,园林更趋于精致的近观以取其神的效果,即所谓的小中坚的咫尺山水。三、园林创作由单纯的写实到两晋南北朝、唐松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到元以后则是写意山水为主流。四、园林范山摹水,早期为再现自然山水风景,两近则通过直观方式表达,元明以后借助意境可怜向来表现自然。五、园林中人口要素与自然要素的关系早在园林建筑物是简单散志在山水环境中。两晋到清自觉把建筑布局再山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求两者融糅协调地造景效果。建筑处在一个完全的山水环境中。造远的自然要素是中占有主导地位。清中以后普遍出现以建筑来围合划分山水环境或在建筑环境中经营山水风景,人工要素比以前增加,自然因素减弱。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文化中国古典园林斗随着清王朝的阶梯而日趋衰弱。世界格局潮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现代园林作为世界性文化潮流冲击着我国古老民族的传统。中国古典园林也日益暴露其衰弱的倾向于世界潮流、与人类需要则实现的格格不入,、大由背道而驰之势。古典园林毕竟是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那个时期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应,也反映那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水平,是我国园林发展士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园林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常被我们引以为好,具有深厚感情,正因如此,在我们的园林事业大发展的今天,复古合仿古之风甚盛。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于殷终结于西太后。我们如果对古典园林分析就不难看出与近代、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一、为谁服务问题从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组成来看,无论皇家、私家,他们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因其环境不允许为众人游。根本不可能为现代人留下足够的活动或回旋余地,足以表明不能适应现代人,作为一种历史文物重点保护,供人们欣赏合研究尚可,而不能用一代替公园的功能。二、从审美观点分析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观。例如清代留长鞭,小脚是美。现在谁也不认为是美,而是旧社会时代的丑陋象征。由于人们更多地从直观感觉去体验大自然之美,而通过一勺水,一峰山趋向乡真山真水之美,去体验咫尺山水的意境,是何等不现实。总是它含有诗情画意很深邃的意境,但与那些真山真水的广阔天空和雄伟壮丽相比就显得何其渺小。只有游过黄山、泰山、太行山才能正感到山的险峻,山的风韵,山的旷远,得到淋漓尽致的概念,其美学,审美特色皆为独具。我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艺术魅力,他们是我国文化瑰宝,给人深沉的启迪和美的感受。三、从身心需要分析 当人们对物质享受有所满足,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他们的追求、兴趣往往会发生深远的变化,转向区追求大自然的山林野趣,即游山玩水。回归自然就是人的属性。在自然中调节自己的身心是一种至高的享受。在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不再去悲秋怀春,感叹自己身世凄凉,也不会想找什么深山也林区作孤鸿野游。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永远市长不大的孩童,裸露着童心,裸露着灵魂。同时,交通的边界,信息的快捷促使旅游业的发展,而旅行已经是一种享受。这是古典园林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可以在田野中领略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不必对这几块石头区抒发豪兴或孤芳自赏。因此,园林造景的意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种逃避现象,悲观伤感的病态已经必将被大量健康、欢乐的、生命充沛的、雄壮的意境所代替。四、从生态观点分析大部分的古典园林布局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空间的向外延伸,在建筑物之间有限的空间里,充塞者大量园林建筑小品、山石、植物、水体在其中只是起点缀的作用。对城市环境效益无多大作用。就园林总而言之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摆在城市建设理论上来。园林不再是围墙深锁,自成一局,而是要在城市中构成系统,要同建筑、交通、居住区、河道、广场都要有机结合起来。园林需要多种形式,多种的内容,例如,建筑与绿地应融为一体,随高就地,虽曲合方,多动多行,因地制宜,不削地形,以适规矩,不把绿地当作建筑的附属物,或者截然分开。五、从经济观点分析在古典园林中,由于功能多样,所以庭院中有大量多种形式的建筑,同时有不少山石,造价十分昂贵,也成了斗富的手段。此为不可借鉴。我们需要大量的绿地,因此,不得不考虑到造价,不能像过去一样集中巨额资金,搜大量的湖石,营造密集的楼廊亭榭与园林内,供少数人享乐。但是,古典园林中经常使用的建筑小品,只要能够同新的内容统一,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还是要建一些园中园,最好再固有的形式向基础向进行创作,添以新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六、植物使用和配置重艺不种技,宋以来植物栽培技术的科学化发展到此是已经停滞不前了,中国本是世界上花木种数最多的国家,被誉为园林之母,而乾、嘉时期已经开始流入欧洲。同治、光绪年间西方植物学家接踵而来,深入内地,大量采集野生花木,然而在蕨等大陆植物园内栽培驯化,繁衍出许多新的品种,成为西方园林所用。而起有不少在中国已经绝种,相比之下,中国缺乏系统的科学园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园林缺乏丰富的资源来利用,而阻碍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就连宋明以来逐渐形成的文人园林中,植物配置的诗情画意传统也未能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进一步的升华。园林植物品种单调,一直延续到至今于社会发展,人们对园林的需求既不相称。中国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影响亚洲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甚至远播欧洲。就客观而言,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表现为持续地推陈出新,但毕竟不能抽到断水。我们不能不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进入20世纪初,清王朝代表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破灭,中国古典园林就此也告结。但他的传统确是未来的源流,明确那些需要抛弃,那些需要继承和发扬,从而避免沉湎于传统,或全盘否定过去的片面性。在清朝的兴起发展鼎盛而衰落的沧桑历史进程中,中国近代史就孕育起来,从时间上而言,可以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园林,从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孕育着中国近代园林。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