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682830
大小:53.5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30
《lcd液晶显示器黑屏故障六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LCD液晶显示器黑屏故障六例例1 一台三星15”LCD,型号SyncMaster153v,由于安放位置不妥,导致散热不佳,两年不到即发生黑屏。 打开后盖检查,内有两块PCB。其中一块为电源及背光灯驱动板,另一块是信号转换及液晶驱动板。由于后者属小信号处理,功耗极小,因此故障率相对较低。所以黑屏故障一般先重点检查电源和驱动部分。 用肉眼观察,电源及背光灯驱动板的局部区域已被高温灼烤变色。另外电源部分也有两个滤波电容因受热而顶部鼓起。先换该俩电容。然后根据经验将高温灼烤部分周
2、围的电容逐一检查。果然其中大部分的电容容量明显变小,这都是高温惹的祸,电容中的电解液被烤干所致。将其一并换除,然后开机,可奇迹并未发生。 再查,根据板子上有四个高压转换线圈,判断出这是个四灯管的LCD。于是转而检查四个相对应的驱动电路。利用比较判断法、局部断开法和对地电阻法等检查方法。查出其中一个电路已损坏,该集成电路型号为AO4600。上网一查资料,这是个双芯片的MOSFET,即场效应管。一半为P沟道,另一半为N沟道。其中P沟道的管子栅极已击穿。想办法觅到一粒,仔细地焊上。信心满满地开机,奇迹还是未发生,郁闷。 最后再施
3、电压检查法,原来此部分并未测到电压,而电源输出部分的16V正常。顺着线路一路查来,原来是一个特殊的保险元件不通了。可能是P沟道的管子击穿时熔断了该器件。按PCB上的标记,取一3A保险丝,两端加焊引线并套以热缩管。焊回原位,开机,一切恢复正常! 如采购不到相同的器件,也可找两粒参数与其接近的单芯片器件,注意一颗为N沟道,另一粒是P沟道。然后根据对应引脚关系,添加几条连线。效果应该是一样的。 当然,如你是高手中的高手,那么只要将那半颗坏了的PLCD液晶显示器黑屏故障六例例1 一
4、台三星15”LCD,型号SyncMaster153v,由于安放位置不妥,导致散热不佳,两年不到即发生黑屏。 打开后盖检查,内有两块PCB。其中一块为电源及背光灯驱动板,另一块是信号转换及液晶驱动板。由于后者属小信号处理,功耗极小,因此故障率相对较低。所以黑屏故障一般先重点检查电源和驱动部分。 用肉眼观察,电源及背光灯驱动板的局部区域已被高温灼烤变色。另外电源部分也有两个滤波电容因受热而顶部鼓起。先换该俩电容。然后根据经验将高温灼烤部分周围的电容逐一检查。果然其中大部分的电容容量明显变小,这都是高温惹的祸,电容中的电解液
5、被烤干所致。将其一并换除,然后开机,可奇迹并未发生。 再查,根据板子上有四个高压转换线圈,判断出这是个四灯管的LCD。于是转而检查四个相对应的驱动电路。利用比较判断法、局部断开法和对地电阻法等检查方法。查出其中一个电路已损坏,该集成电路型号为AO4600。上网一查资料,这是个双芯片的MOSFET,即场效应管。一半为P沟道,另一半为N沟道。其中P沟道的管子栅极已击穿。想办法觅到一粒,仔细地焊上。信心满满地开机,奇迹还是未发生,郁闷。 最后再施电压检查法,原来此部分并未测到电压,而电源输出部分的16V正常。顺着线路一路查来,原
6、来是一个特殊的保险元件不通了。可能是P沟道的管子击穿时熔断了该器件。按PCB上的标记,取一3A保险丝,两端加焊引线并套以热缩管。焊回原位,开机,一切恢复正常! 如采购不到相同的器件,也可找两粒参数与其接近的单芯片器件,注意一颗为N沟道,另一粒是P沟道。然后根据对应引脚关系,添加几条连线。效果应该是一样的。 当然,如你是高手中的高手,那么只要将那半颗坏了的P沟道管子引脚切断,取一粒P沟道的管子焊上也OK了。 例2 电脑每次启动后,正常使用大约1个小时,显示器(两年的三星液晶)就黑屏,重起N次还是黑屏。大约1个
7、小时后再启动电脑,一切正常。每次如此。我检查过显示设置,显卡,连接线,无用!!!最佳答案:显示器MCU芯片坏了,成本需要50元/个,但维修店有点黑,一般收200元。是三星显示器硬件问题。 例3 首先为液晶显示器单独加电,观察故障现象,是否有上述的故障表现。再与主机连接好信号线,打开显示器,观察显示器的电源指示灯是否始终为绿色,液晶屏有没有图像显示。如果仔细辨认,是否会发现有淡淡的图像显现,不过始终没有背光出现。 把桌面清理干净,用一块软布垫在桌面上,把显示器液晶屏朝下倒扣在桌面上。一定要注意桌面干净,不能有任何杂物,否则损失惨重
8、。 拧下四个紧固螺丝,取下支架。 按下图所示,拧下显示器后盖上四角的固定螺丝。 在取下后盖时,注意下图用红色箭头标注的两个左右声道的音频输入莲花插头的位置,需要向下用力拉后,再向上抬起后盖,才能正常取下。 下图就是打开后盖的液晶显示器内部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