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

ID:22681419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30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_第1页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_第2页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_第3页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_第4页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智慧摘要: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以“仁”为源泉,以“中庸”为法门。其实践智慧表现为德智皆建的统筹教育、君子不器的全面教育、有教无类的人本教育、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学思结合的启发教育、寓教于乐的乐感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孔子精神如何与当代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孔子;和谐教育;实践智慧  :G511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2)27—0138—002  一、孔子和谐教育的内涵  (一)“仁”是心灵和谐的源泉  “仁”是贯穿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论语》中讲仁有109处。仁,“爱人”[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2],从孔子其“爱人”的基本解释到“孝”、“弟”,再到“泛爱众”、“忠恕之道”的外延与扩展。在此,孔子希望从“爱有等差”的基本事实出发,发挥个人自身的仁爱力量,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最终试图通过“泛爱众”和“忠恕之道”,通往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和谐。  孔子从忠恕两个方面对“仁”进行了充分阐释。对于有能力居上位的人,孔子提倡积极行动的忠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3]。这里孔子表达了一种能力越大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越大的呼吁,对于能够博施于民,能够济民的人,孔子毫不犹豫地给予圣人的评价。同时,孔子的恕道则更具有社会人人遵守的可行性,“子

3、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从自身内心的“仁爱”出发,推己及人,孔子阐述表达了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及实现路径。  (二)“中庸”是心灵和谐的法门  实现“仁”的途径,便是“中庸”之道。“不得中行也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狂指狂妄冒进,狷指拘谨退缩,两者都有所偏,故孔子提倡中行(庸)之路,即“扣其两端”[6],“允执其中”[7]。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在质与文之间,必须取得适当平衡,恰到好处,才算得上是君子,否则过犹不及。同时中庸也有“和而不同”的另一本质,“和无寡”[9]、“君子

4、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即君子广泛汲取别人有益的思想来弥补自身,同时能做到求同存异,于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充分体现出其兼容并包、和谐统一之意。  孔子将中庸的品质贯穿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日常教学当中,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10]的温和中道的个人品质。同时,孔子中庸的品质还表现在始终坚持弘扬正道的严谨教育原则上。《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在《中庸》中有孔子语录:“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孔子对正道的坚持弘扬与谨慎严肃,对学生行为思想产生示范

5、和影响。  《中庸》将其发展为“中”与“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恰如其分的遵循天地定理与万物循环,不偏不倚地自我修养与善待万物,这是一条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和之道,而孔子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二、孔子和谐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一)德智皆建的统筹教育  孔子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论语·里仁》中,孔子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等言论都透露着孔子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德育的同时

6、,孔子还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11]等。  孔子采取德智统筹的中庸之道,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德育为主,德智皆建的统筹教育弥补了单纯强调道德价值教育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使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能有所发展。  (二)“君子不器”的全面教育  “君子不器”[12]是孔子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教学纲要为:文、行、忠、信[13]。既包含文化知识与道德修养的素养教育,又有社会实践与行为规范摘要: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以“仁”为源泉,以“中庸”为法门。其实践智慧表现为德智皆建

7、的统筹教育、君子不器的全面教育、有教无类的人本教育、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学思结合的启发教育、寓教于乐的乐感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孔子精神如何与当代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孔子;和谐教育;实践智慧  :G511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2)27—0138—002  一、孔子和谐教育的内涵  (一)“仁”是心灵和谐的源泉  “仁”是贯穿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论语》中讲仁有10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