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ID:22641502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_第1页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_第2页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_第3页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_第4页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浸透着丰富的生命体验,虽历经千载,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其中炽热的情感,这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宝贵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通过对生存困境的解析、情感表达方式的比较、生命智慧的品味等方式来启发学生品味生命、丰富情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内在品质,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生命体验教学策略    何谓生命体验?“生命体验不是一般的生活经历,它是与生命攸关的生死体验”,“是个体生命(人)对生死及一系列生存状态的情感过程和感悟升华”。[1]生命体验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但文学无疑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文学

2、是显现人类生命体验探求进程的情智化的创造活动”,[2]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凝结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生命体验,似乎只有那些经过痛苦、孤独、落寞、绝望与挣扎历练的文学作品才具备真正打动人的长久的艺术魅力,也只有那些经历了国破家亡、疾病灾祸、失志落魄等生死考验或生存困境的文人才能创作出痛彻心扉的不朽之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的不平凡遭遇对文学创作有玉成之功。清人赵翼在《瓯北集·卷三十三〈题元遗山集〉》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主要有感于元好问由金入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时代剧变,写下了名传后世的丧论之诗。根据元好问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赵翼总结出了一个普遍的创作规律:

3、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恰恰能够成就伟大诗人和伟大诗篇。纵观中国数千年文学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赵翼的理论总结是切中肯絮的不刊之论。不管是屈原还是陶渊明,不管是李白、杜甫还是苏轼、辛弃疾,他们无不深刻地诠释着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诸多的伟大作品都浸透着丰富的生命体验,这是我们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关注而常常被忽视的地方。  一、生命体验与作品温度  不平凡的生命体验为什么会促成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循着古人的思考,对此进行总结梳理。伟大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作品,即便它们相去我们已有上千年,但其中所包孕的活泼的生命气息仍很容易为我们感受

4、到,这些作品的温度从来也不曾冷却,似乎它们都具有强大的能量源。何以至此?司马迁给出了他的答案,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在司马迁看来,《周易》、《春秋》、《离骚》、《诗经》等作品的产生,是因为“意有所郁结”,所以带着强烈的失志、苦闷的情感进行创作,这也就是司马迁有名的“发愤著书说”。遭受“李陵之祸”,身受宫刑之奇耻大辱,司马迁面对生死抉择,撰写《史记》、传之后世成为

5、他活着的唯一理由。也就是,著述成为摆脱当下苦闷处境的重要选择,或者是唯一选择,在这个时候就实现了“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的合二为一。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名的文人群体“建安七子”,他们在时刻面临政治屠杀和疾病灾异等威胁的时候却创造了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慷慨悲凉”风格的文学作品,这些文人在作品中直面生死、探讨人生,作品中饱含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这些作品的温度是炽热的,深深地触动人心,引起人的共鸣,可谓司马迁精神的嗣响。  唐诗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唐代优秀的诗篇也都是饱含生命之思的典范。对此,韩愈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荆潭裴均杨凭唱和诗序》中说:“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羇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得志满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在韩愈看来,人在穷困的时候,或者所表达的内容为哀怨愁苦时,容易产生好的作品。究其原因就在于,“穷苦之言”具有更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更深厚的生命情感,比“欢愉之辞”更有温度和感染力。宋人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7、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在韩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命题,指出了人在空困的时候容易创作出好的作品,因为“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行之于诗,愈穷愈工。可以看出,不管是司马迁、韩愈、欧阳修,抑或是赵翼,他们几乎一致认为,好的作品与个人坎坷的经历几乎是不可分割的,强烈的情感是优秀作品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优秀作品的温度要高于一般作品。那么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细心体会作品的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