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ID:22641459

大小:1.79 M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2.右图是魏源编撰的著作,图中文字属于小篆(书法字体),该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4.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托古改制)。出版《孔子改制考》.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

2、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5.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要求“伸民权”,设议院。6.严复于1898年翻译了《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他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进行了大胆地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68.维新思想直接指导和动员了维新变法。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思想是进步的;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9、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同年,邹容发

3、表《革命军》。6二新文化运动1、背景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3、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4、李大钊指出: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②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5、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陈独秀指出,“三纲

4、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6、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7、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6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1)积极性: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

5、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③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年,国内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2)局限性: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新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6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2、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

6、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1)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1)

7、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6(2)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