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633336
大小:6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30
《族谱、村史与民族史——以丰台沟村为个案的村庄志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族谱、村史与民族史——以丰台沟村为个案的村庄志文论文关键词:谱牒涵化民族志同质性、族群认同 论文摘要:祁连山南北麓地区自古就是一条民族走廊。在古代,许多业已消逝的民族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与汇聚并融合。本文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所获辅以口述史的资料,推演出村庄志文本分析的典范。一、村庄志的田野背景(一)地理位置作为本文个案的丰台沟村坐落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城郊西北,属县城所在地的威远镇红崖村的第三社,分为上、下庄。丰台沟依山傍水,呈狭长地带,东西向沿着一条深深的河谷,河沟北边是雄伟的塘巴山。以前,此山光秃秃的,少有些林子点缀风
2、景。近十数年来,村民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之国家倡导,昔日的荒山秃林换了新颜,一抹一抹的新绿和油菜地的鲜黄衬得塘巴山异彩纷呈。村庄紧紧偎依在南山脚下,公路将村子一划为二。南山名日站林,山势平缓而高,因为背阴的缘故,站林常年植被丰茂。(二)人口与民族构成 族谱、村史与民族史——以丰台沟村为个案的村庄志文论文关键词:谱牒涵化民族志同质性、族群认同 论文摘要:祁连山南北麓地区自古就是一条民族走廊。在古代,许多业已消逝的民族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与汇聚并融合。本文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所获辅以口述史的资料,推演出村庄志文本分析的
3、典范。一、村庄志的田野背景(一)地理位置作为本文个案的丰台沟村坐落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城郊西北,属县城所在地的威远镇红崖村的第三社,分为上、下庄。丰台沟依山傍水,呈狭长地带,东西向沿着一条深深的河谷,河沟北边是雄伟的塘巴山。以前,此山光秃秃的,少有些林子点缀风景。近十数年来,村民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之国家倡导,昔日的荒山秃林换了新颜,一抹一抹的新绿和油菜地的鲜黄衬得塘巴山异彩纷呈。村庄紧紧偎依在南山脚下,公路将村子一划为二。南山名日站林,山势平缓而高,因为背阴的缘故,站林常年植被丰茂。(二)人口与民族构成丰台
4、沟村是互助县威远镇红崖行政村的八个农村基层社之一,是一个以土族为主的土、汉、藏杂居的村子。村里的主体民族是土族,主要有祁、姜、王、李四姓;汉族是村里的少数,主要是叶姓和张姓,其中,叶姓居多,张姓只有一家。藏族有2户,姓贾。二、民间口述史文本与村史众所周知,文本分析在当前许多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领域中,都受到相当的重视。人类学与历史学的文本分析方法较之于比较文学与语言学和民俗学等,有较大的差异和宽泛的理解。文本分析方法与结合各种史料以归纳、发掘“事实”的“类比法”不同。然而把各种文献史料、口述资料与文化展演都当作一种“文本”,
5、将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进行文本分析时如何处理田野工作与文本的关系问题。关于田野作业与文本的关系,在一些现代学者看来,研究传说、故事、神话者,就应该进行田野作业。从理论上,传说的地方传统在民间,民众解释在民间,社会功能在民间,所以必须通过田野作业获得这些知识,任何现代文本研究都会希望获得田野调查的支持。另外,尽可能收集多个流传较广的文本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意义歧变,并加以比较,使文本透露出来的信息更具有可信度。村庄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先民迁徙史。关于丰台沟村村民先人们迁徙的历史,民间已经没有确切的文献和文档资料
6、记载,只有通过年迈的老人代代相互讲述的方式得以延续,以保持某种业已消失的记忆。丰台沟村的历史记忆如下有几种版本:其一:听村里的老人讲述,这里以前的原住户是祁姓人家,根子上就是土族,至于先祖从哪里迁来,没有人能说清楚,五代人以前的历史记忆基本上是空白和模糊的。其二:因为土语和蒙古语的接近,所以村人也自认为就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民间也有传说似乎印证了这点。即互助、大通的土族曾经是成吉思汗南征的蒙古军的一部驻扎在此地,后与当地的吐蕃、吐谷浑、汉人、裕固等族体相互融合而成。这种传说在青海流传较广,在清代藏文文献《佑宁寺志》中亦有明
7、确记载: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Kerelto)率领其部属到此,现今的霍尔人(hor)约为这些人的后裔。格日利特死后,化作大力精灵,居住郭隆(佑宁寺所在地,是土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山岩上,他对嘉色活佛(佑宁寺创建者)显示了自身着“索呼”(即蒙古)装束之法相,(嘉色)因指命(格日利特之幽灵)为那里的土神。笔者曾经翻阅过地方志书,在康敷铭所纂《青海志》中,列有关于清代蒙古部驻牧分布图。其中对于互助、大通有关的蒙古族驻防地记载道:木勒郡王,居大通八宝山双峨博附近郭莽寺(曾名法海寺、广惠寺等,是清朝雍正年间救封
8、的格鲁派寺院之一);木勒扎萨克居大通木勒;布喀公居大通木勒;角乃扎萨克居大通木勒;丹巴扎萨克居大通木勒,海南行哇有地;哈尔盖贝子居大通境内;哈力哈扎萨克居大通木勒。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大通、互助等土族聚居地区在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始终属蒙古和硕特各部驻牧的范围。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蒙古族与当地的世居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