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

ID:22594388

大小:5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30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_第1页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_第2页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_第3页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_第4页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的学理启蒙(1)【内容提要】王元化的学术专著《文心雕龙讲疏》是古代文学理论古今转化的典型个案,具有学理启蒙价值观。本文主要从诗学本体论与治学方法论两方面予以阐释。20世纪60年代初期,王元化潜心研究《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并撰写专著《文心雕龙创作论》,其研究“旨趣主要是通过《文心雕龙》这部古代文论去揭示文学的一般规律”①。60年代正是“阶级斗争”覆灭“艺术规律”的年代,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命不合,蒙尘十载,于1979年始得出版。1997年,王元化又对之进行修改增补,易名为《文心雕龙讲疏》(以下简称《讲疏》)。所谓“讲疏”意

2、为对《文心》进行讲读疏导,含有学理启蒙之意。本文拟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两方面,进行学理性论述阐释王元化《讲疏》的学理启蒙价值观。一诗学转化的本体论作为中国诗学大系构成之一的《文心》是由“先在”理念转化而来的,而《讲疏》则是由作为“先在”的《文心》转化为“现在”的理念的。就此两书本体而论,就是“梅开二度”的转化论。先看《文心》的一度转化概观。《文心》的一度转化主要是指涉它如何将先秦诸子“先在”(曾在)文本转化为刘勰《文心》的“现在”文本。这种转化不是单向度而是多向度的,包含着思想意识、政治伦理、文化起源与创作学理等四个层面,思想意识的转化因子。王元化对刘勰前后期的思

3、想变化作了考证,认为“刘勰的前期思想本之儒家,后期思想趋向玄佛并用。”②我们知道,《文心》是一部以诗、赋、铭等为研究对象的诗学著作。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刘勰如何将先哲的思想意识作为《文心》本位话语的转化因子。刘勰自诩在睡梦中,“随仲尼而南行……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序志》)这说明刘勰的潜意识就有儒学意识。他在《序志》篇中就说“敷赞圣旨,莫如注经”,前句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后句是“崇师仲尼,以重其言”。此乃转化的因子、契机和宣言。这不但在《原道》、《征圣》与《宗经》中将儒教提升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这一转化因子作为最高品位,而且在《明诗》至《书记

4、》等二十来篇关于文体辨析、源头流别的论述中,都归之于儒教古文学派“通训诂、举大义”的转化网络。此外,《文心》的转化还涉及佛学、道学两家意识因子的渗透。王元化认为:“《文心雕龙》形成完整的体系,跟他受到印度佛教因明学的影响,是很有密切关系的。”③所以,《时序》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中的“质文”,《论说》篇“动机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中的“般若”,都是以佛教术语作为《文心》的转化因子,转化出诗学学理,阐释出时代风气。但是,在交替发生嬗变、崇尚质朴或文采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审美观。对形、神与“有”、“无”探索其深奥之理的终极,就是佛教那种有无不分、无思无欲的最高境

5、界。但是,到了东晋时期,“惟玄是务”,道教方兴未艾,玄风日炽,所以玄学因子渗透于《神思》篇“元解之宰”,“元”与“玄”相通,转化为诗学即是创作心理成为玄妙道理的主宰。而“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中的“运斤”则出自《庄子·徐无鬼》中的“石匠运斤成风”一语,意谓创作全凭意象的运作,如同庖丁解牛“运斤”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至于《养气》篇所谓“率志委和”、“神疲气衰”、“神志外伤”、“精神内琐”、“吐纳”、“卫气”和“胎息万术”等术语都指涉创作时如何运作玄道气功之技术,纯系道家的玄学肌质。与儒家的世俗观是关注仁义、礼乐、名分等相反,道家则超逸,揭示

6、抽象神秘的宇宙本体的虚幻玄妙的事物运行规律。庄子更不屑于现实关系的纠缠,执意追求一种摆脱现实与物质羁绊的精神意识的“逍遥游”。这种诗学在“现在”《文心》中比比皆是,像一座没有完全开采的金山银矿。政治伦理的转化因子。刘勰《文心》关于政治伦理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古代将相的政治伦理观转化而来的。王元化认为刘勰的《程器》篇通过文人的德行和官吏的器用,“阐明学文本以达政之旨,其中寄慨遥深,不仅颇多激昂愤懑之词,而且也比较直接正面地吐露了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④刘勰斥责“古之将相,咎实多”,却“以位隆特达”,而“文人以职卑多诮”的社会现象,认为这是道德伦理的丧失

7、。《程器》篇纵观文士之疵,历数从“相如窃妻而受金”到“孙楚狠愎而讼府”种种缺德文人的悖理行径,并由此推定“文既有之,武亦宜然”。缺德的负面是美德,诸如“屈贾之忠贤,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斡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屈原等人的这种政治伦理观的良化表现,就是“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聘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这种人生观道德观的转化因子不仅存在于《程器》篇,而且在《才略》、《知音》等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与表露,使中华传统美育得到了弘扬。文化起源的转化因子。中国古代哲学从《易·乾卦·文言》到《春秋繁露》都把天人合一

8、看作人生理想的终极境界,文化是起源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