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 

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 

ID:22578438

大小:147.05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30

上传者:U-991
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 _第1页
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 _第2页
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 _第3页
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 _第4页
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 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名师辅导: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一)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冲刺要点归纳本讲系统阐述了世界是什么和怎样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本讲是主客观题的重点章节,在本讲中,主观题命制主要体现在唯物辩证法部分,且本讲中的新增考点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对它的诅咒、反对和扼杀,也有对它的篡改、歪曲和修正,但工人阶级却在其政党的领导下,阴结广大劳动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克服困难险阻,百折不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正在继承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它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祌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恩格斯关于物质的概念。“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之间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2、物质世界的运动及其存在形式(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认识物质的运动而认识物质本身。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其中,精祌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物质谈运动,没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脱离了运动谈物质,没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或把运动只归结为机械运动一种形式。(2)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发展运动”。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也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和有力的证明,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体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无质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2)—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1.人和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促进了人类的产生,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分化、对立。也只有实践才能把人和自然统一起來,而且必须使人和自然协调统一起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A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A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A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丁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2.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H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S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A然和谐相处,要树立企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A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和自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企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型、环境有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人和自然和谐(思修第三章)第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第二,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地改造活动;第三,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四、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节选)1、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2、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3、度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度是事物保持A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4、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及其方法论要求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同一又相互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矛盾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是:矛盾是咨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5、现实性与可能性现实性是指己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一,内涵。社会历史趋向是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第二,辩证关系。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容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选择是选择的A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來决定。(二)本部分新增考点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认清和谐的本质和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A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2、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在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重点真题以及主观题1、(BDE,1999年理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Bo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Do主观、任意的否定Ao事物的自身否定C。包含肯定的否定Eo抽象的否定2、(C,2007年第2题)“挾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o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Bo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3、(ACD,2002年文第17题)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o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o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o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4、(DE,1992年文第20题)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o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o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o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荇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5、(ABCD,2000年理第19题)社会的物质性表现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 的决定力量Co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o社会物质方式制约着精祌生活过程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6、(B,1999年文第1题)主张”Ik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o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o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o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I)。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7.春秋末,晋国的知伯要去攻打仇由国,可是道路十分艰险,使军队没法行军。于是,知伯便生一计,他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欢喜,准备开辟道路,迎取这口大钟。仇由国大臣赤章曼觉得鱭钟背后必藏有祸心,便向国君谏议说:”不能这样做,要知道,赠送这样贵重的礼物,是小国服侍大国的做法。现在大国反过來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可是,仇由国君不肯听取这个意见,S后还是接受了知伯送来的大钟;赤章曼看到事情不妙,就驾着马车飞快地跑到齐国去了。过了几个月,知伯的军队沿着新开辟的道路,一举灭掉了仇由国。为了一钟而亡国家,确实是因小失大。请问:在上述故事中,仇由国国君与大臣赤章曼的思维方法有什么不同?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作用。这就是事物的普遍联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等,对于事物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3)联系的观点体现在思维领域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并且要防止用简单化的,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做法。从题意中看,仇巾国大臣赤章曼与国君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正在于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晋国这一大国向仇由国这一小国赠送贵重礼物这一事件上。赤章曼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件事情,认为这件事极不正常,大国反过来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而国君只是孤立 的来理解这件事物。所以认为应该接受这件礼物。所以对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与思考,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答案要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S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咨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各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二)第二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冲刺要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它研究人的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本讲的未考点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及真理和价伉的辩证关系两点,与思想道德修养密切联系的部分是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一、认识对实践的巨大的能动作用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联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 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界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四、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1、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认识发展过程包括;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在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经过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rti认识到实践,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一次意义更重大的飞跃。只有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并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S,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规律。2、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而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没有终结的,反映这个过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无限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运动,决定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认识如果脱离了实践发展的一定具体历史阶段,就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五、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地、无意义的。六、从认识到实践(未考点)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实现第二次飞跃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來,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七、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未考点)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A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來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含思修第三章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属性,人的价值是指作为价值创造者的人自身的存在、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人类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它从根本上说是人与社会的问题,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的关系问题。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3、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 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祌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1)人生价值的标准及评价方法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祌贡献相统一。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第四,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在坚持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其人生实践的最终结果,又要企面考察其具体的人生实践历程。(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首先,实现人生价值,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其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第三,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第四,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祌。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它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1)走与人K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重点真题以及主观题 1.(D,1995年文第5题)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o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o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时间具有S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春秋时的鲁国,有姓施和姓孟的两家人,他们都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他们都想以自己的学问和才能求得一个官职,挣得一份俸禄。于是施家爱好学问的儿子到了齐国,用仁义道徳这一套治理国家的道理,来劝说齐国的国君。国君听了很是高兴,就接受了他的意见,并用他做了公子们的老师;那个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把他那一套用兵打仗,使国家强盛的办法说给楚王听。楚王听后很是高兴,不但接受了他的意见,还封他做了执法将军。这样一來,施家是有财有势,十分荣耀。而孟家姐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可是却过着贫穷的生活。他们看到施家既富足又荣耀,十分羡慕,于是他们便到施家请教求取富贵的方法。施家便把实情告诉了他们。于是,孟家的两个儿子就照着施家说的办法去求取富贵。爱好学问的那个儿子到了秦国,用仁义道德这一套来劝说秦王。秦王听了不但不接受他的道理,反而十分生气地说:”现今各国都在激烈争斗,此时最需要的是练兵和筹办粮饷;假使用你说的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岂不是叫我的国家走向灭亡!”于是,便把他处以宫刑,赶走了他。孟家爱好兵法的那个儿子则到了卫国,把如何用兵打仗的方法告诉了卫候。卫侯听后说道:”卫国是一个弱小国家,而且夹在几个强大的国家中间。对大国,我们要顺从他们,对小国,我们要安抚他们,这才是我们求得安全的方法,假使依照你说的兵法权谋去对待邻国,那我的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卫候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又想道:”要是让他好好地冋去,他会到别的国家去劝说别的君主用兵,那我们卫国就要遭遇严重的祸患。”于是,卫候下令砍掉了他的双脚,然后把他赴回鲁国。请问:施家和孟家的情况基本一样,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你认为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答案要点】(1)施家和孟家的两个儿子情况基本相同,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但结果完企不同。原因是他们两家把自己的特长运用到了不同的地方。(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受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的。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走向谬误。 (1)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看清具体的条件。1.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很大的树,枝叶茂盛,伐木的人站在树旁边却不去砍它。庄子问是什么原因,回答说:”没有一点用处。”庄子说:”这棵树正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才能活得长久,长成了参天大树。”庄子出山后,到一个老朋友家里去。老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招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它己经没什么用了。”庄子的学生问他:”昨天山中的那棵树,因为没有什么用,就活得那么久;而主人的那只鹅,因为没有用,却被杀死了。请问先生,有用和无用,你将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请问:在庄子的思想中包含着一种什么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价值问题上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的价值的理解?【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这种关系取决不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人的需要与物的效用。只有这两方面相互结合才能产生价值。(2)在上述庄子的故事中,体现的正是这一价值观,树因为没有用,就被划木匠弃之不用,而那只不会叫的鹅也正是因为没有用,就被主人杀了。这一结果取决不于物对人是否有用。但是,这一结果从物自身的角度考察却好具有了不同的意义,树因没有用而得以保留生命,而鹅却因为没有用而失去了生命。(3)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人的价值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价值,二是人作为客体所具有的价值。从后一个方面的价值看,人必须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才能具有价值。庄子主张无为,不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所以他不赞成人的价值的后一方面,不主张有用。但是庄子又主张人必须具有自身的价值,又不主张完全无用。所以庄子只好主张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4)庄子的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是完企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通过人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当然,社会也应该尊重人,为实现人的主体价值提供平台。七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中国又有一个叫做”亡斧疑邻”成语故事。请fub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答案要点】(1)”情人眼里出丙施”和”亡斧疑邻”的故事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主体素质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所以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反映论的本质。(2)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反映存在并不是机械的,死板的,直观的,而是受意识主体自身的素质影响的。使意识具有了主体的主体特征,主观特点和个性差别。主体自身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与精祌素质两个方面。而主体的精祌素质既包括理性成份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素质,也包括情感,直觉,灵感等方面因素的素质。 (2)主体的精祌素质深刻地影响着认识的企过程,成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认识的决定性条件。(3)”情人眼里出丙施”和”亡斧疑邻”中所说的现象都是由主体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造成的.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四)第五讲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规律冲刺要点归纳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抛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2000年理第33题)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M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W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者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的现行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二、资本制度下工人工资的实质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它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要认识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要科学地E分劳动和劳动力。(1)劳动力是劳动的能力,它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成为商品。(2)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3)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其差额是剩余价值。(4)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偿劳动。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新增考点)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资本主义条件T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参加商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曰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S杂程度和强度H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丁,这种劳动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四、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未考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但是,资本主义在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因此,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的大小重点真题以及主观题1、(D,2000年文理第4题)马克思在研宄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界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o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ABDE,1992年文第22题)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汁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Do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3、(AC,1991年文第24题)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Co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Do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髙4、(A,1992年文第12题)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o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o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态5、(B,2000年理第6题)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Ao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o劳动和劳动力Co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o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6、(C,1990年理第11题)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B。具体劳动和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Do具体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五)第十三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冲刺要点归纳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突山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结果;突岀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和与资本主义社会区别的根本标志,把人民利益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生产力的问题,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也包括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岀发点。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岀发建设社会主义,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指明现阶段社会的性质,第二层含义指明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不承认中国W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二是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统一。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一个统一的意志和行动。2、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 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和企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在理论上的新认识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S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没为中心,从封W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以此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3、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依据: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其S重要的依据,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两个重要观点。第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取得发展必须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这是准确判断我国现代化建没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贏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外资产业和区域投向地引导;三是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來的风险,注重防范风险。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基本方针。中国目前处在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六)第六讲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新増考点) 冲刺要点归纳本讲属新增内容,史论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般特征;阐述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重要性。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19世纪初期以圣丙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岀:”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6年,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又写道: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的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列宁所提出的这个新论断,是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取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叫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科学论断。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也称”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來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來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 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但是,自从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世界上出现,并且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尽管形式不断变换,但从未停止过;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在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咨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七)第十四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内外背景冲刺要点归纳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主要从内政和外交两个层面系统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临的大背景。其屮,国际上有一个时代主题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国闪有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问题,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本来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但又有国际因素,因此变得复杂化。本讲命题主要以时政题为主。一、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新中国成立,台海两岸分离50多年來大陆正式首访台湾的正式政府代表是陈云林2、2008年8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任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是崔世安3、2009年7月26日,当选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是马英九二、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1.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提出: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基本思路是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把坚持大 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1.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提出(1)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2)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3)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4)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胡锦涛提出。两岸协商的方法原则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3.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4.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启动了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第十五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十七届四中全会内容)冲刺要点归纳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本讲命题指向:客观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保持党同人氐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党不断通过整党整风等多种形式密切党群关系。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以T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根本立足点是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世界问题。总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二、加强党的建设新时期,把党的建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来抓,就是要以先进性建没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从整体上提高党的建没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T,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没。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四、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1)怎样理解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2)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3)怎样坚持和健全K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K主(4)怎样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答案要点】(1)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 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企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2)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祌的要求。把建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建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第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3)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企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仝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4)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M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