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74068
大小:63.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30
《“同课多轮”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同课多轮”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与反思摘要:文章以“燃烧与灭火”教学为例,通过“同课多轮”的方式,与教学同行们在多轮的听课、研讨、反思中围绕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匕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同课多轮;课堂教学;学习方法;有效课堂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49-02中图分
2、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3一、研宄启动阶段2016年下半年,根据片区大组教研计划安排,本期的教研主题是“同课多轮”课堂教学研究。第一次研讨会上布置要求各成员学校进行校内教学情况调查、梳理,形成研究的方向和基本思路,之后再安排进行校级、片区两级的教学研究课活动,最后形成研究总结报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幵始参加学校的理化生组的听评课活动,并结合学校的青蓝工程,结对指导青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组内成员研讨、整理,逐渐梳理出了两个研宄问题:1.课堂教
3、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片区研讨要求,我开始准备“同课多轮”的教学,给同组老师们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讨素材。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研讨,让老师们能体会到不同的课堂设计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影响,以及学习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教学反馈的不同。二、研究过程简介结合校级公开课及片区教研计划,幵展一次“同课多轮”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确定研究的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这也是很具有典型探究意义的课题。
4、前后共进行了两轮教学,安排在两个不同的班级。第一轮是校级公开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同时借助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之后及时安排教研组内的教学研讨反馈,同组成员针对本课的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及时安排第二轮教学。2016年12月上旬,第二轮教学由片区安排同课异构研究课教学。根据第一轮校内同组成员的建议,结合自己在第一轮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本轮的上课思路我进行Y调整,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同时将第一轮教学中灭火原理的教
5、学改为先由学生自主体验灭火实验操作,并尽量让多名学生上讲台互助体验,在学生的探究基础上进行灭火方法的总结,最终归纳形成灭火原理。三、研究过程实录在正式开展第一轮教学之前,我和我结对的青年教师也进行了集体备课,教学班级也是安排在他所教的班级,针对他班的学情设计公开课的教学。1.第一轮教学后的研讨和反思第一轮教学之后,巾教研组长及时召开了组内的研讨活动,组内成员就教学中呈现出的各种现象及问题进行了反馈,肯定了教学设计的亮点,也指出了教学中的缺憾。(1)本轮教学设计的亮点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了一个视频一一人类用火的历史,视频时间虽然很短,
6、只有38秒,但画面给学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不仅直接交代了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由此很顺利地进入新课的教学。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及时与视频情境进行联系,让学生尝试解释视频中的燃烧问题。本轮教学设计的另一个亮点是对教材实验的改进处理__“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教材中是用导管对准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而白磷在热水中呈熔化状态,再加上水产生的浮力,实际实验当中往往会出现熔融的白磷被氧气吹得四处飘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实验中借鉴了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胡媛
7、媛老师的做法,用一支大试管对准水中的G磷罩上去,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有难以罩上去的情况发生,但比起用氧气吹的操作成功率还是要高很多,而且燃烧现象也很明显;在熄灭蜡烛实验中将教材上的“三支蜡烛燃烧对比”实验改进为“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烧蜡烛熄灭”。这一改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共运用了多达七种方法将蜡烛熄灭,同时又巩固了所学的灭火原理和方法知识。再如,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灭火器的使用”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火灾预防知识,强化了化学教学的实用性。(1)本轮教学设计的缺憾本轮教学其实还是陷入Y以教师主导
8、课堂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本应有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燃烧条件的探究其实只是运用教材演示实验来进行验证,部分学生一时难以全面理解。虽然在教学时采取了问答形式及生活经验来尝试解决,但课堂的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