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

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

ID:22569569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_第1页
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_第2页
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_第3页
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_第4页
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近在“中学1、半坡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炊餐用具罐、碗、杯、壶、瓮不少为粗砂陶,素面无纹,制作粗糙,而尖底瓶均为细泥红陶,大多饰绳纹,加之形制奇特、功用繁复,故尖底瓶实为古人精心之作。虽然尖底瓶绝大多数都不是彩陶但也有个别饰彩的,如北首岭中期墓葬出土M187:⑴尖底瓶腹饰斜绳纹、颈部饰一周波折纹夹三角纹黑彩(3、半坡类型及受到其重要影响的考古学文化中还流行一种大口尖底罐,这种大口尖底罐常有彩绘或一周类似乳头、鹰嘴状的堆饰。如姜寨二期Ⅱ式F28317:⑴尖底罐口沿下有四道

2、弦纹、弦纹下是一周24个堆饰,腹部绘有“山”形纹、折线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宝鸡北首岭》100页图八二:1;图版四五:1。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此外还有一些在口沿下或腹部仅有一周堆饰的尖底罐如姜寨二期Ⅲ式ZHT8M131:3颈部一周有20个堆饰、Ⅴ式ZHT576:6腰部一周有18个堆饰等。从尖底器正常使用的角度看,尖底可能供锥插之用,但这些有堆饰或彩画图案的尖底罐绝不会是锥插于炕坑柴灰之中的炊具。陆思贤先生认为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乃是先民们所画的月相图(陆思贤著《神话考古》123页,文物出版

3、社1995年12月第1版),王大有先生则认为画有“山”形纹、折线纹的尖底罐与传说中的《连山》易有关(王大有著《上古中华文明》72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王大有著《三皇五帝时代》161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笔者认为这些认识是很有见地的,而那些有特定数量关系、与历数相合的尖底罐堆饰,笔者认为它们正是因表达、表现古代历法关系而存在,如十月太阳历、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历法、二十八宿等。从这个角度看,半坡类型中的大口尖底罐也可能是一种礼器。那么尖底罐在哪种情况下发挥作用呢?尖底瓶如果用于祈雨仪

4、式,瓶中的水是不当为古人所饮用的(参见上引《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那么仪式中或仪式结束尖底瓶盛水怎么处理呢?将尖底罐结合起来分析,笔者作如此猜测:半坡类型的聚落一般都是向心式的,四周为房屋、居所,中央为广场。不适合在室内举行的礼仪活动可能都在广场举行。祈雨时可能在广场中央堆一层或方或圆的土代表土地,上插成排或成圆圈的尖底罐,仪式中人们将尖底瓶中的水挨次倒入尖底罐,表示天上降下大雨,尖底罐都装得满满的,以引诱、沟通老天爷降雨。由于这种祈雨活动并不是常年都进行,所以只需临时在广场中央堆土(活动结束即撤

5、去)而不必在广场中央建固定的土台以影响广场发挥其他作用。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逻辑性的猜测。4、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中的大口尊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另一种著名的尖底器,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礼器。据研究,大口尊及上面的刻划符号最早出现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多数出现在晚期,而且刻划符号多位于大口尊口沿下上腹部同一位置,它们又完全出现在大型墓中,有些刻符还涂有朱红颜色。所以有学者认为大口尊及其刻划符号是大汶口文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生巨大变化、贫富、贵贱出现之后的产物,因而是当时凌驾于其他生活用具、社会事象之上的特殊产品,不仅刻划符号具

6、有深奥的意义,大口尊本身也应是一种神器、神物(王吉怀《论大汶口文化大口尊》,《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根据大口尊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场景(出现于大型墓中)及上面的刻划符号“日、火、山”纹饰来看,大口尊的确应该是一种礼器,而不当是韩文彬先生所说是一种锥插用的坩埚,大口尊刻符中的火纹“”应该是与大火(心宿三星)授时、大火崇拜有关(王震中《试论陶文“”、“”与“大火”星及火正》,《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而不是什么“受火的符号”。根据发掘出土情况看,大口尊主要是作为儿童瓮棺葬具出现,但这并不排除大口尊在作为瓮棺

7、葬具之前曾作为礼器使用。实际上作为瓮棺葬具出现的大口尊也应该被视为一种礼器。瓮棺葬早期流行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半坡类型中那些画有精美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彩陶钵就是作为婴幼儿的瓮棺葬具出现的;后来在豫中郑、洛地区大河村类型中出现用尖底瓶作为婴幼儿瓮棺葬具的现象。从仰韶文化的传播及婴幼儿瓮棺葬的出现来看,关中、豫中及皖北尉迟寺类型三者也许是有一定文化渊源关系的。因为尉迟寺遗址发现有较多的中原文化因素,如横、斜篮纹占较大比例、多间排房、儿童瓮棺葬等,梁中合先生认为这是中原原始居民东迁而创造的文化(梁中合《尉迟寺类型初探》,

8、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笔者认为豫中地区大河村类型中期(前4000—前3500年)是传说中的颛顼文化,而尉迟寺类型(约前3000年左右)是帝喾部族的文化,在古史传说中二者均为黄帝后裔,实际帝喾可能为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之混合(参见《“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现在从儿童瓮棺葬角度考察,尉迟寺类型(帝喾)与大河村类型中期(颛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