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65951
大小:91.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0-30
《phc静力压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目录一、工程概况2二、地形地质及气候水文2三、编制依据6四、压桩前施工准备工作6五、施工进度的控制8六、施工方法8七、试桩14八、预应力管桩的质量要求15九、管桩的吊装、运输和堆放18十、预防断桩一般措施19十一、质量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19十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22十三、文明施工及成品保护管理措施24一、工程概况本道路工程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湖中路南侧,起于湖心路,止于湖滨二路。沿线地貌为滨海平原,地形较平坦开阔。场地沿线现状多为鱼塘,于勘察前期新近填土平整场地。湖中路南侧18米市政路工程位于珠海市斗门区。道路规划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西起湖心路市政道路,坐标X=2452975.614,Y
2、=98051.763,桩号K0+000,东接湖滨二路市政道路,坐标X=2453340.008,Y=98446.477,桩号K0+537.198,道路设计长度约537.198m,红线宽度18.0m,双向2车道,道路等级:城市支路。本工程K0+016.747~K0+045和K0+506.1~K0+527桩号段采用浅层换填的方式进行软基处理,K0+045~K0+506.1桩号段采D400mmPHC管桩(AB级)和D500mm水泥搅拌桩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本工程水泥搅拌桩约3871根,PHC桩约1193根。二、地形地质及气候水文1.工程地质按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来划分,本次勘探揭露岩土层为:人工填土
3、层(Qml)、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详见下表道路沿线岩土单元(层)一览表分类成因类型地层代号分层代号岩性土层人工填土Qml①素填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②淤泥③粉质粘土(1)素填土层号①土灰、土黄、褐黄、褐灰、褐红色,主要为花岗岩风化土堆填而成,岩芯松散状,稍湿~饱和,欠压实。该层于道路沿线场地分布普遍,本次勘察各钻孔均有揭露,厚度1.20~5.20m,平均厚度2.52m。层底标高-2.77~0.69m。(2)淤泥层号②灰黑色,具腐臭味,偶含贝壳碎屑及石英砂,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饱和,流塑。该层于道路沿线场地分布普遍,本次勘察各钻孔均有揭露。厚度12.80~34.00m,
4、平均厚度25.67m。层底标高-34.58~-15.57m。(3)粉质粘土层号③土灰黄、褐黄、褐红、青灰等花斑色,岩芯长条状,组分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石英砂,局部夹薄层粉细砂,切面稍粗糙,饱和,可塑。该层于道路沿线场地分布普遍,本次勘察各钻孔均有揭露。厚度未揭穿,揭露厚度5.20~7.80m,平均揭露厚度6.25m。层顶标高-34.58~-15.57m。2.水文地质(1)水文地质概况勘察期间测得道路沿线场地地下水位初见水位埋深0.70m~1.50m,稳定水位埋深0.70~1.40m,平均1.09m,相应标高0.89~2.22。地下水主要为填土层赋存的上层滞水。淤泥、粉质粘土层的透水性弱,
5、为相对隔水层。场地各土(岩)层均属微-弱透水层,富水性差。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邻近水体的越流的补给,并以垂直蒸发和潜流的形式向外排泄,由于场地属于排泄区,地下水径流途径较长,补给、排泄均较慢,因此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幅度较小。根据地区经验,场地填土层上层滞水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在0.80~1.50米之间。(2)地下水水质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据本次勘察于该场地ZK1及ZK11两钻孔所取水样水质分析报告,地下水有关离子含量与《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标准对比详见表6,根据地下水有关离子含量与规范值对
6、比结果:地下水按环境类别(Ⅱ类环境、湿润区直接临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B)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弱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综合评定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具中等腐蚀性。须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防腐措施可按《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进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防护,主要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控制混凝土的等级,并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渗能力,具体措施应按有关设计规范条款执行。(3)区域地质构造本次勘察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未反映有断裂构造痕迹,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明显的全新世活动断裂
7、构造痕迹。根据《珠海区域地质综合调查报告》(1:50000),本区域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五桂山隆起之南侧,地质构造复杂,自侏罗纪以来,经多次构造运动,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酸性岩浆侵入遍布全区,新生代伴以小规模的基性岩浆侵入。珠海市区域断裂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其次为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北西向断裂以西江断裂(F4)为代表,多沿西江水系分布,对本区断块差异升降运动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与温泉、地震及地形地貌关系密切。西江断裂北起四会经三水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