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

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

ID:22565907

大小:6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30

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_第1页
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_第2页
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_第3页
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_第4页
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摘要] 田赋制度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体,它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选取中国古代田赋制度发生重要变化的明代进行分析,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分别对明代田赋负担变化、田赋负担的区域差异变化以及田赋负担对明代社会主要生产要素人口和土地变化的影响进行考察,以期达到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关键词] 明代田赋变化经济绩效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典章制度的国家。在古代众多的社会制度中

2、,赋役制度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存亡。在赋役制度中,田赋是居于主体地位。因而对其研究显得格外重要。从中国古代田赋制度发展来看,大致演化路径为:各种赋税的征收是逐渐合一的,并且税收的公平性日趋增强,效率不断提高,赋役负担逐渐降低。[1]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从唐代后期的“两税法”到明代中期的“一条鞭法”,再到清代前期的“摊丁入亩”,这种演化路径更清晰可见。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在其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唐朝以降的田赋制度,而且为清代田赋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因此,对明代田赋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对明代田赋制度演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史实描述上,缺乏足够的定量考察,也鲜有计量史学的分析。同时,将明代田赋制度演化与社会经济绩效综合加以研究,迄今更尚未见到。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计量经济史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明代田赋的负担变化情况、田赋负担的公平性及区域差异问题进行计量分析,进而考察其对明代社会主要生产要素的人口和土地变化的影响,以期达到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一、明代田赋负担变化的基本情况田赋负担主要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点上每个田赋承担主体所承担的

4、田赋数量,即社会总田赋与社会田赋承担主体的比值。一般说来,如果在一定时点上每个田赋承担主体所承担的田赋数量较多则意味着田赋负担较重,反之则较轻。这里对明代田赋负担的考查也采用这一基本的计算方法,但在田赋承担主体的选择上分别采用了人口、户以及田亩三个指标进行测量,即对人均田赋负担、户均田赋负担以及田均田赋负担进行考察。目的是考察明代田赋针对不同的指标所作出的反应,剔除由于单一要素变化可能导致的对田赋负担变化趋势的错误估算。至于采取什么指标作为田赋水平的替代变量,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明代的田赋征收在一条鞭法以前主要是沿袭唐宋以来推行的两税

5、法,但征收方式与前代已经有所不同。[2]明代田赋的征收方式主要是夏税和秋粮。所有在夏季征收的税目都叫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秋粮。夏税与秋粮缴纳的物品比较复杂,[3]洪武时,据《明史·食货志》载:“夏税曰米麦,曰钱钞,曰绢。秋粮曰米,曰钱钞,曰绢”;到弘治时期,“夏税曰大小米麦,曰麦莜,曰丝棉并荒丝,曰税丝,曰丝棉折绢(原纳丝棉改为纳绢),曰税丝折绢……”等等。上述明代不同时期“夏税”与“秋粮”的征课物品繁杂难辨,令人不知所终。然而,这里面有一个“本色”和“折色”的问题。据梁方仲先生研究,明代缴纳的物品中,夏税以小麦为主体,秋税以米为主

6、体,米麦统称“本色”,但有的需要改折,即以其他物品如丝、绢、钱、钞,或银等代替,谓之“折色”。“在一条鞭法通行以前,缴纳田赋是以米麦为标准物品,其他物品多半是折合米麦的价值而缴纳的。及一条鞭法通行以后,银子逐渐取代米麦的地位,变为最主要的支付手段。”[4]由此可见,明代田赋缴纳物品尽管名目十分复杂而且不同时期变化较大,但田赋的标准物品始终是米麦。因此,对田赋变化的主要研究变量以田赋中的米麦变化为主要替代变量,是比较合适的。根据洪武十四年(1381)至天启六年(1626)明朝各个时期的土地、人口、民户以及田赋米麦的统计资料,可以分别对

7、人均田赋、户均田赋以及田均田赋三个指标进行测算,其结果分别如图1所示。从每个图的散点回归的趋势线斜率变化情况来看,尽管在某些时期明代的田赋负担存在上升的现象,但是总体来看,无论人均田赋负担、户均田赋负担还是田均田赋负担,总的趋势都是随着时间推移下降的。不过,明朝田赋负担的三个指标表现出的趋同变化特征,在有些时期也有所变化,具体表现为:(1)人均田赋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波动较大,呈现波浪式变化的特点。从洪武初年到永乐中期,其间人均田赋从0.43石上升到永乐十三年的0.66石,平均每年上升1.5%;而从永乐中期到成化末年,该阶段的人均田赋

8、则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这一时期人均田赋负担从最高时期的0.6石左右下降到0.42担的水平,平均降幅为0.6%,基本上恢复明初的田赋负担水平;弘治年间人均田赋出现加大波动,从人均0.4石又以每年1.6%的速度上升,截至弘治末年人均田赋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