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

ID:22555877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_第1页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_第2页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_第3页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_第4页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谁的比喻好?这个问题,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兄女”谢道韫的比喻比较好。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把道理讲清楚。光有个感觉是不够的。感觉比较肤浅,感觉到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甚至纠正感觉的错误。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就涉及对比喻内部特殊矛盾的分析。这就要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要重新学习。通常的比喻有三种。第一种,基于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

2、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种是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点与相异点统一起来,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最基本、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就属于这一种。构成比喻的事物,有两个基本要素:首先,从客观上来说,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但有一端之相似,即可取以为兴。”这里说的是兴,实际上也包含了比的规律。《诗经》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首先,女人和云,在根

3、本性质上是不可混同的,但是在数量众多方面,给人的印象上有某种一致之处。撇开显而易见的不同,突出隐蔽的美学联系,比喻的力量正在这里。比喻不嫌弃暂时的、局部的一致性,它感动我们的正是这种局部的、忽明忽灭的、摇摇欲坠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相异性,是我们熟知的、没有感觉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却是被淹没的,一旦呈现,就变成新知。在旧的感觉中发现了新的,就可能被感染。比喻的功能,就是在没有感觉的地方开拓出新的感觉。我们说“有女如云”,明知云和女性的区别是根本的,仍然能体悟到某种纷纭的感觉。如果你觉得这不够准确,要追求高度的精确,使二者融洽无间,那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说“有女如女”。而这在逻

4、辑上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比喻的感觉冲击功能也就落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牙齿雪白”,因为牙齿不是雪,牙齿和雪根本不一样,牙齿像雪一样白,才有形象感,如果硬要完全一样,就只好说,牙齿像牙齿一样白,这等于百分之百的蠢话。所以纪晓岚说比喻“亦有太切,转成滞相者”。比喻不能绝对地追求精确,比喻的生命就是在不精确中求精确。朱熹给比喻下的定义是:“以彼物譬喻此物也。”(《四库全书·晦庵集·致林熙之》)只接触到了矛盾的一个侧面。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

5、托君子;飘风云霓,以喻小人。《楚辞》在比喻上比之《诗经》,更加大胆,它更加勇敢地突破了以物比物、托物比事的模式,在有形的自然事物与无形的精神之间发现相同点,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架设了独特的想象桥梁。关键在于,不拘泥于事物本身,超脱事物本身,放心大胆地到事物以外去,才能激发出新异的感觉,执著黏滞于事物本身只能停留在感觉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得更具体、更彻底:当诗人用“枯萎的树干”来比喻老年,他使用了“失去了青春”这样一个两方面都共有的概念来给我们表达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事实。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枯树与老年之间的相异占着绝对优势。诗人的才能,就在于在一个暂时性的比喻中,把占劣势

6、的相同点在瞬间突出出来,使新异的感觉占据压倒的优势。对于诗人来说,正是拥有了这种“翻云覆雨”“推陈出新”的想象魄力,比喻才能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不相干的事物,只要任意凑合一番,便能构成新颖的叫人心灵振奋的比喻。如果二者共同之处没有得到充分地突出,或是根本不相契合,则会不伦不类,给人无类比附的生硬之感。比喻不但要求一点相通,而且要求在这一点上尽可能准确、和谐。所以《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对不准确、不精密的比喻,人们在阅读中可能产生抗拒之感。亚里士多德批评古希腊悲剧诗人克里奥封,说他的作品中的一个句子——“啊,皇后一样的无花果树”,造成了

7、滑稽的效果。因为,无花果树太朴素了,而皇后则很堂皇。二者在通常意义上缺乏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这说明,比喻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比喻,一种是好的比喻。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比喻的规律,而且要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义要相通,而且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意义也要相切。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以切至为贵”。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正面来回答“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哪一个比较好的问题了。以空中撒盐比降雪,符合本质不同、一点相同的规律,盐在形状、颜色上与雪相同,可以构成比喻。但以盐比喻雪花引起的联想,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